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东魏嵩阳寺造像碑上雕刻的八十八佛和六方佛造像题材在石窟造像中不多见,是当时石窟造像题材的充实和丰富。尤其是造像铭中记载的有关嵩阳寺的创建和发展,可补史书之阙,为研究嵩山寺院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嵩阳寺 生禅师 八十八佛 六方佛 神王 沙门统
  • 简介: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 标签: 麦积山双窟 图像内容 历史背景
  • 简介:澳门自1906年正式发行纸币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在此期间,正式发行的纸币版式繁多,而相应的样钞版式则更多。目前关于澳门样钞的系统性研究仍然非常少见,然而对于样钞的研究梳理无疑是对澳门纸币发行史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根据近年来所搜集的各种资料,尝试对澳门早中期样钞的版式作一初步归纳,期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 标签: 澳门 版式 中期 纸币发行 抛砖引玉 系统性
  • 简介:常熟彩衣堂建筑彩画是江南地区古建筑彩画中的杰出代表,可一直存在彩画的部分色彩与传统图案用色难以对应的问题。为明确彩衣堂彩画蓝色颜料的使用情况,在前期研究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采集的样品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彩衣堂彩画使用了蓝色有机颜料花青和矿物颜料石青,蓝色纹样处一般只有作为底色的花青残留,从而使得显现的颜色与传统图案用色无法匹配。

  • 标签: 彩衣堂 建筑彩画 蓝色颜料 花青
  • 简介:元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元曲展现的贵妍多姿的女子蹴鞠风采进行巡礼阐释,或从中撷取一些经典的蹴鞠场景,揭示它们深刻内在渊源,有助于了解古代女子蹴鞠的发展脉络和蕴含的文化,亦可为体育史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和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元曲 体育 蹴鞠
  • 简介:敦煌莫高窟文物具有唯一性和脆弱性,干燥环境是壁画和塑像长久保存的保障,降雨是病害发生诱因。为了弄清降雨对文物的损害机制,本研究通过气象监测数据分析和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分析莫高窟降雨分布特征和窟顶戈壁降雨入渗和产流规律,为开展洞窟内壁画病害发育机理分析和实施莫高窟洪水风险预控提供理论依据。25年气象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莫高窟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39mm,集中在5~8月,降雨类型主要为微雨和小雨,频现大于76%,大雨及暴雨均为突发性强降雨,频现仅为1.5%,常常伴随区域洪水的发生。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平均降雨强度0.75mm/min,降雨历时160min时,入渗湿润锋迁移至深度80cm左右即趋于平衡。但是,高密度电阻率探测表明洞窟地层2~3m处,水分饱和度可达60%左右,极易带动可溶盐向壁画地仗层富集,致使病害发生发展。经计算,窟顶戈壁径流系数0.016,产流能力非常低。区域洪水主要来源于莫高窟周边戈壁及野马山地带降雨汇流。

  • 标签: 莫高窟 降雨 入渗 产流 电阻率
  • 简介: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很长时期以来,中国冶金技术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问题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的重点内容。2015年初,梅建军等对2005至2014的10年间中国冶金考古研究(特别是青铜冶金起源、商代青铜技术区域特征、早期铁器、失蜡法铸造、金器制作和秦代冶金技术等方面)系统总结之后,指出多学科交叉、

  • 标签: 考古工作 技术起源 冶金技术 铜冶金 梅建军 青铜文化
  • 简介:在蒙古族的历史上,除元朝曾铸行过多种铜币外,自元朝灭亡后,直至整个明朝(公元1368-1644年),无论东蒙古还是西蒙古,皆未铸行过任何铜币。清朝初期,西蒙古准噶尔部兴起;噶尔丹统治时期,更称汗建国,征服叶尔羌汗国。传至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尔丹策零,更兼并了天山南路,势力大盛,经济力量暴涨,于是出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开始铸行普尔钱。这是一种西方形制的打压铜饼币。

  • 标签: 准噶尔汗国 普尔 经济力量 蒙古族 清朝初期 准噶尔部
  • 简介:本文以现存于世的两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中心,对四爱图的文化内涵和图像结构展开讨论。通过元代文集《四爱题咏》解读元代“四爱图”题材的文化背景,阐明“四爱”文化的形成时间、接受人群、典故构成及内涵。并将主题纹饰从部分到整体地与同时代的绘画、漆器、瓷器等之上的相关文物图像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图像的构成、来源、影响及意义。从而总结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工艺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 标签: 元代 青花梅瓶 四爱 文化内涵 图像研究
  • 简介:啮齿类遗存是一类常见于考古遗址的较微小的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动物考古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张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应该在“形态描述、种属鉴定”的基础上。转向认识啮齿类与人类之间隐性的文化生态联系为主。结合国内考古学工作前沿,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任务:(1)探索史前农业起源背景下“农田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生业经济的影响;(2)探索啮齿类在史前居址中“与人共栖”的起源、“家栖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利用啮齿类探讨古环境、分析人地关系。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介绍了广泛应用于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群落演替”、“与人共栖”等两项生态学理论;并就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一般流程、采集与鉴定(几何形态测量法)、埋藏学解释等方法与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还专门引介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即小家鼠的与人共栖起源及在近东和欧洲地区的扩散。本文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动物考古学同行的关注,从基础工作开始,开展更多的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

  • 标签: 遗址形成过程 考古遗址学 理论框架 考古信息
  • 简介:利用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湿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郑州商城建筑遗址夯土材料的传统工艺、物质结构和原料配比等信息。研究发现:该夯土层可分为上下两层,表层是夯筑灰土,下层是夯筑素土。夯筑灰土主要由两种物质构成,胶结材料碳酸钙和石英骨料,胶结物系由人工烧制的石灰制备而成,其和骨料的质量比为1∶2.68。表明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夯筑灰土材料是二元的“三合土”结构,其比例非常接近明代灰、黄土、河砂1∶1∶1的三合土配比。说明当时施工者在胶结材料石灰与石英砂骨料的使用上已经具有一定经验,体现了商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 标签: 夯土 成分 胶结材料 骨料特征
  • 简介:2012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进行复查,后河洞遗址即为其中一处。由于遗址受破坏程度较大,对后河洞进行了10平方米的试掘。本文是对该遗址的调查石制品和扰乱层所过筛拣选出的石制品的初步观察与分析。这批标本主要为黑色燧石,以断块、断片和碎屑的数量最多,石片和石器数量相当,石器主要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另有一类三棱小尖状器,颇具特色。锤击法是打片和修整石器最主要的方法。后河洞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 标签: 山西陵川 后河洞遗址 旧石器晚期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的兆序是对一个事件占卜次数的标示,这种标示在于展示并且记录了相关占卜的开始、执行与结束。在从早期到晚期不同组类的甲骨文中,兆序数目的大小与排列的方式各有不同。

  • 标签: 整理研究 排列 殷墟甲骨文 标示 占卜
  • 简介:河套地区史前时代发现的靠崖式窑洞建筑遗址多达19处,居址数量达400多座。文章根据这些居址的形制特征,将其分为三型、两个阶段,通过对房屋形态、门道、房屋面积、地面墙面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史前时代窑洞演变的核心是对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不断改善,是对黄土认知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结果。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窑洞内灶址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窑室内部空间的使用。

  • 标签: 河套地区 史前时代 靠崖式窑洞 灶址
  • 简介:为了对南京明代石拱桥襟湖桥的科学保护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南京明代石拱桥的残损进行分析,找出其可见的病害。然后通过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潜在的病害,并进行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分析。最后,综合残损调研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明代石拱桥的保护技术,得出的结论可供同类型石拱桥的加固修缮参考。

  • 标签: 明代石拱桥 残损分析 结构性能 保护技术
  • 简介:洛阳唐宫路CIM5560战国墓出土一件有铭玉戈,其铭文有"毕公左徒"与"毕公左御"两种不同的释读,也因此产生了对墓主人身份的不同猜测。本文通过对"徒"和"御"的古字与玉戈铭文进行比较,认为此戈之铭文当为"毕公左御"。从墓葬规制及出土情况来看,此墓为士一级的墓主,当是王族成员为毕公之御者。春秋的出土资料及传世文献中不乏西周家族后裔活动的记载,毕氏家族也有可能延续到了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其时东周王畿内并无毕地,故毕公为其他贵族改封毕地的可能亦可排除,此毕公应是西周开国重臣毕公高的后裔。据其御者仍有士一级规模的墓葬可知,毕氏家族在战国时期并未绝封,且仍有一定的地位。

  • 标签: 洛阳战国墓地 玉戈 毕公 左御 毕氏家族
  • 简介:自良渚文化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中锋锯齿刃石钺的设计已经基本定型。作为一种有明显设计特征、使用以中小型墓葬为主的玉石钺可能形成了器物区隔理念,并被甲骨文记录成"我"。此类玉石钺至商周阶段时均发现于大中型墓葬,可能反映了商周时期的仿制和收藏的理念,因此这类器物参与了文明形成阶段的阶层分化和固化过程。

  • 标签: 先秦时期 锯齿刃石钺 传承与发明
  • 简介:本文是在拙作《北京大慧寺相关史料及研究》《大慧寺彩塑造像定名研究——兼谈“标准器比较法”》两篇文章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后续四方面内容的研究:一、通过查阅文献,梳理了大慧寺大悲殿在历史上的功德主及保护者的资料;二、通过到大慧寺实地考察,基本明确了二十诸天与天龙八部两组塑像的塑造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慧寺始建时所营造的佛教氛围、相关设计思想与其宗教内涵;三、本文还通过对多堂诸天题材的造像与壁画研究,提出了对诸天形象研究的新认识,如关于二十诸天演化为二十四诸天的原因、演化时间;四、清代对大慧寺的修缮及相关变化等问题:

  • 标签: 大慧寺 宦官张雄 宦官麦福 诸天 天龙八部 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