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承德”的名字,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所命名。清统治者进入北京夺取全国政权之后,为了不忘关外“龙兴”之地的盛京,康熙四年(1665年)下令把奉天府首邑县改名为“承德”县,并有奉天承运之意。

  • 标签: 承德 盛京 雍正 康熙 统治者 三代
  • 简介: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整体建筑中,除有亭、台、楼、阁、榭、庙宇、殿堂外,还可以见到雄伟挺拔、形态各异的佛塔。这些塔以其独特的风姿点缀着秀丽的避暑山庄和金碧辉煌的外八庙。佛塔最早起源于印度,起初是为埋葬佛的舍利而建,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塔成了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佛塔的诞生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工匠的加工创造,出现了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建筑材料的塔。纵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现存的四、五十座塔,都属佛塔,采用砖石、琉璃材料的较多,构造式样有楼阁式、窣堵波式、密檐式和过街

  • 标签: 外八庙 窣堵波 整体建筑 永佑寺 建筑材料 楼阁式
  • 简介:河北承德县考古调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与内蒙接壤,东与平泉县毗邻,南接兴隆、宽城,西有滦平、隆化县,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南部属燕山东段延续,山高谷深,峰峦重选,相对高度变化较大,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缓,故有"八山一水...

  • 标签: 遗址 承德县 砍砸器 文化遗存 文化层 扁平体
  • 简介:承德外八庙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寺庙,供奉着大量的佛教造像,而且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其中有着数以万计的礤礤佛,或装饰于寺庙墙壁,或供奉于佛龛内,使寺庙殿堂更加金碧辉煌、庄严神圣。

  • 标签: 寺庙 承德 佛教造像 康乾盛世 浅议 清代
  • 简介:2010年,为实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避暑山庄内新所遗址、御路(榛子峪沟口—芳渚临流段)遗址进行了发掘。通过发掘可知,避暑山庄湖区一带清代地面低于现地面约0.7米,新所中殿前、后带廊,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如意湖西岸连接宫殿区与苑景区的御路为一条近南北向、宽约2.3米的石板路。文章简报了此次发掘情况。

  • 标签: 河北承德 避暑山庄 新所遗址 御路遗址 发掘简报
  • 简介:京津冀三省市文博宣教工作研讨会于2000年6月11日—13日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与会代表60人,来自三省市的30个博物馆、纪念馆及文物开放单位。会议共收到论文36篇。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宣教专业委员会派12名代表列席了会议。

  • 标签: 文博宣教工作 中国 博物馆事业 理论研究水平 队伍配置
  • 简介: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家村在边家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家村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家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一、边家沟陶器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 标签: 鼓腹 圈足 底径 圜底 丰肩 弦纹
  • 简介:永定地区在古代是一个佛教文化盛行的地区,寺庙众多,但因历史及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现存寺庙寥若晨星,塔作为寺庙建筑中的一部分,也仅存数座,现分列如下:

  • 标签: 永定地区 古塔 中国 名胜古迹 形制
  • 简介:近20年来,泸州市先后发现800余座崖墓,并对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和石器;葬具有独木棺、石棺、崖棺、砖石棺、陶棺等。石棺上丰富的石刻绘画题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标签: 泸州 崖墓 分布 葬具 葬品 画像石棺
  • 简介: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寄托子孙哀思的文化习俗,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本文对晋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作了详细描述,从中可以了解近现代晋中丧葬文化风俗及其相关历史。

  • 标签: 丧葬习俗 入殓 盖棺 出殡
  • 简介:本文首先从洛阳地区秦墓发现情况与地缘不相配称引出思考,然后将已知秦墓同关中秦墓进行简要对比找出洛阳秦墓探索的突破口——土洞墓;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分析归纳出土洞墓蕴含的一般丧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器物组合进行分组分期和验证,最后对周秦文化的融和过程作了探索。

  • 标签: 土洞墓 陶器组合 仿铜陶礼器 文化融合
  • 简介: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包头地区征集和出土了一批铜镜。从这些铜镜的年代来看,既有铜镜的繁荣鼎盛时期——西汉,也有铜镜的高度发展时期——唐朝,也有日趋衰落的宋金元明清时期。从数量上看,汉唐镜居多,反映了随着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 标签: 馆藏 包头地区 铜境 来源 年代 时代风格
  • 简介:目前许昌地区发现的汉代陶器主要有熏炉、壶、耳杯、井、磨、仓、灶、奁、鼎等,类型比较丰富。本文对许昌地区现藏部分陶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参考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年代进行了大致推定。综合而言,许昌地区的两汉陶器在形制、工艺等方面,与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化面貌大同小异,能够代表并反映当时的技艺特征、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倾向。

  • 标签: 许昌 汉代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