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焦作出土的二联、三联楼在焦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出土数量较少,是众多类型陶楼中的一个新类型、新品种,在汉代建筑明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类陶楼在焦作的出土仅限于马作墓群和白庄墓群范围,时代应为东汉中期前后。

  • 标签: 二联仓 三联仓 陶仓楼 焦作
  • 简介:<正>宋代铜铸币在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货币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铜铸币年铸额高达50余亿枚,较唐代岁铸额增加近20倍,比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岁铸21亿枚还多29亿余枚。数量和版别多、钱质精、钱文书法艺术美等,构成了宋代铜铸币的鲜明特色,反映出其铸钱工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本文拟根据史籍文献中关于宋代铸造铜钱“例”的记载,对宋代铜钱的金属成分比例及其演变过程,做些探讨。宋代,为整顿五代以来民间私铸轻小劣质钱币严重干扰货币正常流通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铸造了每贯重四斤九两(一说重六斤四两)的“宋通元宝”(或读“宋元通宝”)铜币,诏令“凡诸州轻小

  • 标签: 我国古代 铜钱 食货志 资治通鉴 史籍文献 演变过程
  • 简介: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隋唐时期与漕运相关的粮食仓储情况更多地为人所知,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地下窖形制的剖析,对漕的整体布局和不同类型漕的储粮方式关注较少。从隋唐时期漕运相关粮仓的考古遗存出发,结合史料,可见大型漕多以城的形式存在,小型漕则为简易临时性场。同时漕的选址、平面布局、储粮量和储粮方式在唐前后期有所变化。

  • 标签: 隋唐 漕仓 选址 平面布局 储粮方式
  • 简介:今在古玩市场发现一枚"天仙送子·连中三元"的质民俗钱(见彩页3)。所谓质,是指用玻璃原料与其它添加剂熔化后所形成的材料,质地坚硬,性脆。以此材料浇铸的钱,即称为质钱。观历代的民俗钱,材质既有金、银、铜、铁、

  • 标签: 发现料 料质 民俗钱
  • 简介:从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宋代《天圣令》中复原的唐开元二十五年《仓库令》,其中多条令文涉及粮仓建造、窖内部防潮保温处理、粮食保存以及相应管理制度等问题,令文的规定明确而详细。目前已有多处隋唐时期的窖遗址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窖结构、窖内铺设状况及部分相关设施得以复原。《仓库令》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窖资料相互补充印证,为了解和研究隋唐时期窖建造、管理以及粮食保存方法提供了基础。本文将围绕地下窖的粮食保存方法这一主题,就仓库令及考古发现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隋唐 仓窖遗址 仓库令 粮食保存方法
  •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的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的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的掺合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的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的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的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的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的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的分析表明,石料的物相组成与掺合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的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的掺合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的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
  • 简介:墓群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松林村二组(原严二组),西邻桥河,南为江陵九店至蛟尾的公路,西南距长湖渡口约1500米,海拔高程为44米。墓地中心地理座标为北纬30°23′11.7″,东经112°18′33.6″。

  • 标签: 荆门市 湖北省 墓群 发掘 后港镇 沙洋县
  • 简介:日本正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髹饰工艺在历史上具有极为辉煌的价值,是我国古代民族乐器装饰工艺的巅峰。本文从这把琵琶的髹饰工艺考据入手,简要介绍正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并从髹饰部位、髹饰材料、髹饰工艺和髹饰功能四个方面解析正院藏唐代五弦琵琶的髹饰工艺,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髹饰工艺的精粹,使古老的传统工艺再现光芒。

  • 标签: 日本正仓院 唐代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髹饰 工艺
  • 简介:有关交子的起源,《宋史·食货志》的记载颇多错误.《宋史》编于元末,仓促成书,存在这种情况并不奇怪.《食货志下三》记交子起源说: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谅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

  • 标签: 食货 交子 错误 《宋史》 产生时间 起源
  • 简介:摘要:血灰浆是中国古代建筑灰浆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工艺特色,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科技水平。本研究从血灰浆的科技史入手,综述了传统血灰浆的应用历史和制备方法,包括在油饰彩画地仗层、油漆地仗层、漆器和桥梁建筑等方面;结合各种现代科技文献评述了古代建筑灰浆中动物血蛋白的检测方法,包括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和免疫法;阐述了灰浆中动物血的功能,如加气作用、减水作用、防水作用、平整和抗龟裂作用等,探讨了血灰浆的作用机理。此外,还简述了血、蛋清、糯米、红糖、桐油等有机添加剂的复配问题。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希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深对血灰浆科学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并通过对血灰浆的研究和传统工艺的科学化改进,更好地为当今古建筑修缮保护服务。

  • 标签: 血料灰浆 传统 古建筑 修缮 科学性 检测
  • 简介:为揭示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钴的产地特征和“色散而不收”的原因,以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和阿联酋采集的伊斯兰蓝彩器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LIBS)分析方法分别对青花或者蓝彩纹饰部位以及釉的常规元素组成含量和氧化硼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景德镇明早期青花瓷器所用钴与伊斯兰蓝彩器标本类似,均为含有硼元素的经过预熔处理的低锰型钴。2)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色散而不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含有硼的高钠、高钙以及低铝、低硅的预熔处理过的钴玻璃。研究结果从硼元素角度佐证了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的进口钴可能来自于伊斯兰地区,为今后青花钴的产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

  • 标签: 青花瓷器 明代 钴料 硼砂 晕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