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特性的确定,对于厘清商人自身文化发展脉络,辨识夏商周三个不同民族文化基因的异同至为重要。本文结合历年来的考古资料,从建筑、墓葬、青铜器、陶器、祭祀、占卜等六个方面对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的特性进行剖析。

  • 标签: 晚商 民族文化特性 文化基因
  • 简介:笑堂竹庄画传》是清初著名画家上官周编绘的人物像传,是明清以来重要的人物画谱之·。是书自1743年刊行以来,至民国年间,经多次覆刻、翻刻或影印,传世版本多达十余种。由于早期版本未见标注雕版年月、单位、刻书家姓名等“刻本牌记”,学术界至今尚未对版本进行考证和认定,导致各馆藏单位标注为“1743年刊,秘’或“原刻本’的《画传》版本不一,有的甚至将传世数量较多的第三代翻刻本定为‘‘苴本’。本文从各馆藏《画传》中采集建国以前不同时期的版本样本,运用文献学、版本学、图像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试图考证《画传》早期版本刊行的大致年代,确定初刻本,厘清各版本的演变顺序。

  • 标签: 版本 初刻 翻刻 字体风格 图像信息
  • 简介:敦煌遗书有一些关于"史姓"的记载,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考察,总结出在敦煌生活的史姓的一些特点:他们中有少数是从中原来的汉人,也可能有突厥人,大多则是从中亚史国来的粟特人;相对于敦煌粟特人的安、康、石等粟特姓氏来说,史姓的人数较少,势力较小;经过吐蕃时期的重要发展,到了义军时期史姓终于发展成为一个略具规模的大族;义军以后宋代粟特人已完全融入汉族社会,敦煌史姓族属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 标签: 敦煌 史姓
  • 简介: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张承奉取代索勋,成为义军之首脑。张承奉掌权之初,以长史和司马身份执掌义军政权者当为张承奉和李弘愿。虽然李氏兄弟在义军中曾占据要津,但张承奉却以长史身份领节度留后,而号称司马的李弘愿在名义上处于辅佐地位。所以,此时应是张、李二家共管义军,而并非李氏兄弟借长史和司马之名独揽大权。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李氏家族 长史 司马
  • 简介:张淮鼎为义军第三任节度使,虽其掌权时间甚短,但却为唐末义军政治动乱之肇端。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献,对张淮鼎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勾勒出了其大致的人生轨迹,或有助于对晚唐义军相关政治史事的理解。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张淮鼎
  • 简介:文章首先在王卡关于敦煌义军时期道教文献之辨析和判定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敦煌道经写卷和其他道教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并作时代辨析,同时补充了几件为王卡未收录的道教文献。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义军时期的斋醮法事活动进行了考察,以便对义军时期的道教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敦煌 归义军时期 道教 道教文献
  • 简介:临夏地区位于甘肃省西部中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连,南靠太子山、紫松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濒湟水与兰州市接壤。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山前凹陷盆地,称其为临夏盆地。盆地内新生代

  • 标签: 甘肃 哺乳动物化石 临夏地区 安琪马化石 中中新世
  • 简介:199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淇县境内和鹤壁市直接管辖区域内的一批商遗址进行了调查,以期从考古材料出发,寻找殷都朝歌遗存的线索,为今后围绕朝歌这一期望的目标所进行的考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但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

  • 标签: 鹤壁市 淇县 晚商遗址 考古调查
  • 简介:17世纪的汉碑热潮与隶书勃兴历来被视为书法史上的重要现象。在此过程中,一些明书家在"倡明汉隶"的同时,对吴门中人的隶书观念展开了批判,指出其存在"以魏充汉"的行为,这种看法在当代学界仍被沿用。事实上,在明诸家的语言逻辑中,"汉"与"魏"并非指代时间,而是指代某一类碑刻风格。"以魏充汉"的观点仅是时人在特定时代中,依据有限的见闻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实则是将汉隶的整体面貌单一化与片面化,割裂了汉魏时期的碑刻书法史。

  • 标签: 东汉碑刻 曹魏碑刻 以魏充汉 汉隶
  • 简介:南阳博物馆征集的应国铜器盖及商铜觚徐俊英河南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中,有1件带铭的“应国”铜器盖及1件带铭的商铜觚,这2件铜器均系在南阳废旧公司仓库拣选征集。现介绍如下。“应国”铜器盖:呈圆形,盖顶微弧,顶端有一镂孔式圆形捉手,捉手上饰陶纹一周...

  • 标签: 博物馆 河南南阳市 晚商 青铜器 《说文》 《尔雅·释器》
  • 简介:2005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8周年纪念日。1841年1月26日,侵华英军强行占领香港。1842年8月下旬,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860年又割让九龙。1898年,英国趁列强瓜分中国之机,强租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230个岛屿,租期100年。至此,英国所占香港领土面积多达1095平方公里。

  • 标签: 香港特区 97回归 纪念币 《南京条约》 周年纪念 回归祖国
  • 简介:曹氏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合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 标签: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 简介:敦煌文献P.5015可与P.3715、P.2729拼接缀合,拼合后的文书内容更加完整。文书所提及的唐政府所给与义军的各种赏赐,当是为了赏其收复凉州之功,义军收复凉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曾以派遣防秋兵马为名,遣郓州兵驻守凉州,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

  • 标签: 《归义军僧官书仪》拼接缀合凉州 收复进程郓州兵
  • 简介:<正>《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吐蕃、义军张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药师经变》不仅数量多,场面宏大,而且,几乎每幅都有乐舞的内容。因而,对这一经变中乐舞的研究成为敦煌舞乐形象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了莫高窟吐蕃、义军张氏时期的《药师经变》共32幅,试图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乐舞场而在《药师经变》中的布局演变规律以及乐舞自身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对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 标签: 吐蕃 中国化 壁画 归义军 佛国净土 佛教
  • 简介:学界迄今无专文对敦煌高僧吴洪辩的生平事迹进行探讨.本文充分运用敦煌文献、石窟资料以及传世文献对吴洪辩的家世渊源及其主要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他是晚唐时期河西地区一位政客化的佛教领袖,为河西佛教尤其为义军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对吴洪辩生平事迹的述评,弥补了历代僧传对洪辩事迹缺载之不足.

  • 标签: 吴洪辩 敦煌 归义军 河西都僧统
  • 简介:本文主要以敦煌写本类书为中心,对义军政权道德秩序的重建进行初步的个案考察.通过研究表明,由于归义军政权在重建过程中以"三教并兴"为基础,以"忠孝节义"为号召,重建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这为的保存和广泛流传提供了空间.反过来,这类道德伦理教育读本在敦煌地区道俗和释众间广为传布,成功实现了以"忠节"思想为主导的道德伦理教育,从而使敦煌宗教界与世俗政权紧密结合起来,为建立完美的儒家传统社会的道德秩序而共同努力.

  • 标签: 归义军 道德秩序 忠节
  • 简介:唐五代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郑炳林,冯培红使头是唐五代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官职,其地位相当于使团首领,负责管理使团内部事物和处理对外关系。义军建节沙州,遥隔中原,加上唐后期的衰弱不振和五代中原的动荡争战,中央朝廷不能给...

  • 标签: 归义军政权 甘州回鹘 敦煌文书 节度使 对外关系 唐五代
  • 简介:敦煌文献P.4064《将军论》残卷是敦煌文书中保存的数种兵书之一,通过对其进行考释,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军事提供新的材料。

  • 标签: P.4064 《将军论》 兵书 敦煌 军事
  • 简介:《辛酉年(901)义军都押衙曹光嗣牒》粘贴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佛说无量寿经残卷》的背面,文书揭示了义军时期中央王朝与敦煌义军政权之间的政治事件,就是901年二月唐朝中央往敦煌义军政权派出一个使团,这也是唐朝在极其衰落的情况下派出的使团,足见中央政权对义军政权有着巨大的影响。

  • 标签: 《辛酉年(901)归义军都押衙曹光嗣牒》 归义军 曹光嗣
  • 简介:本文在前贤对P.2992v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校录整理了该卷抄存的三通书状,认为前两状内容均与发生于清泰元年的梁幸德事件有直接关系,第三状则与之间接有关,故三状是义军政权于事后为调查梁幸德事件而集抄。作者就此探究了与三状有关的义军政权的两次朝贡活动的具体情况及义军朝贡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 标签: P.2992v 曹元德 梁幸德 归义军 甘州回鹘 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