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钱1991年8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伦掌乡盂村古钱窖藏中。该窖藏内涵十分丰富,时代上起战国一化钱,下至两晋时期的对文、埏环钱。其中出土一枚十钱,实属罕见,可谓上述时期古钱币中的孤品,似应引起泉界注意。该钱径29、穿宽10、郭厚1.8毫米,重6.5克(图1)。

  • 标签: 出土 古钱币 两晋 战国 时代 时期
  • 简介:《集成55著录传世之“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

  • 标签: 战国兵器 安右矛 安平
  • 简介:金槐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和考古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在50多年的考古生涯中,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为河南省文物考古事业,为夏商考古研究做出了极大贡献.

  • 标签: 安金槐 先生 生平 考古事业 考古学家 突出贡献
  • 简介:这里所谓的“开沟文化”,是指开沟遗址中出土的以蛇纹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是内蒙古考古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高原发掘的……

  • 标签: 朱开沟文化 蛇纹鬲 典型遗址 中国 文化内涵 历史分期
  • 简介:大泉五铢较少见,偶有谱录报道。如上海卓鹏、马传德合编的《钱币漫话》中,卫月望先生所写《凉城发现的“大泉五铢”》一文,就记录了若干年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发现的两枚“大泉五铢”钱(甘肃省庆阳市也发现一枚)。文中的大泉五铢,大形,直径25.5mm,孔径9.5mm,大小与汉武帝的五铢和王莽的大泉五十相同。

  • 标签: 大泉五十 内蒙古自治区 五铢 庆阳市 甘肃省 凉城县
  • 简介: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他母亲对小儿子橚的培育极为重视,母亲的言传身教、朴实善良、资深远见对他影响极深。孩提时的橚聪明机智、勤学好问、抱负远大,长大后更想造福桑梓、流芳万世。

  • 标签: 朱橚 医学 植物学 青铜造像
  • 简介:提银到底产于何地范文钟要弄清“提银”产于何地,应先确定提和来提山的地望。这个问题元代以前的史书有明确的记载。明代以后一些涉及“提”的书籍使问题复杂化了。本人曾经查看有关书籍,历史资料,特别是出土的又物,并且亲自到今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四川宜宾...

  • 标签: 朱提银 宜宾县 乐马厂 昭通地区 鲁甸县 《华阳国志》
  • 简介:本文记述残文提的现状与流传。自文献查知,端方著录有差错,我馆60年代一级品定名亦有误,残文应为“万会银号”等字。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少大家视残文提为绝品,但亦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

  • 标签: 朱提银 残文 “万会银号” 绝品 金属成分分析
  • 简介:监是宋代铸造钱币的钱监之一。对其设置和罢废时问以及铸钱情况,历史文献记载甚少。铸币实物,各种泉谱亦少见著录。直到近年,始渐见其“庐山真面目”。

  • 标签: 铸钱 历史考证 南宋时期 文献记载 齐安监
  • 简介:<正>一、遗址概况和发掘方法杞县位于豫东西部,东距商丘约90公里,西距郑州约120公里。其地北依黄河,南临涡水,《禹贡》豫州之域,商周杞国旧地,今属开封市辖区。由于历史时期河、济泛滥,这一带的古文化遗址也屡遭湮没,淤土广厚,曾长期被视为无古可考或有古难觅之地,以往尚未进行过任何早期遗址的发掘工作。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

  • 标签: 二里头文化 大口尊 绳纹 古文化遗址 标本 口径
  • 简介:河北永年县城西北山上有一处唐代摩崖石刻,光绪三年刊本卷14曾有著录,称:"娄山题名残石共四行[1],一日监军判官济阴郁久闾明达,一日侍御史鲁国郡,一日洺州刺史,一日范阳卢颁.余磨泐,不可辨.考宇文周建德六年改广平郡为洺州,郁久闾,柔然姓,隋唐以后此姓鲜矣.笔致姿媚,类赵吴兴,殊不似寻常北碑之狞劣也."

  • 标签: 河北 永年县 唐代 石刻 朱山 监军制度
  • 简介:(王存)(1769-1850),字玉存,号兰坡,先世从姑苏迁婺源,再迁安徽泾县黄田村。王存三岁父母双亡,过继叔父为子,叔母汪氏未婚而寡,王存侍奉如生母。王存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为文千言立就。未冠而庠生,未久乡试中举,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校勘官。

  • 标签: 经学家 史馆 先世 纂修 翰林院 国史
  • 简介: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并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澳门和香港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年6月笔者在本刊发表的《澳门大仙水面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的姊妹篇,本文为大仙水面醮活动各环节过程的详尽纪录及人物访谈,是民俗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朱大仙 水面醮 祭祀 澳门渔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1985年6月26日,原安徽省六地区六安县罗管乡罗管村农民葛茂好在挖塘清淤时挖出一陶罐,内装12块银锭,其中8块完整,4块为切割后的银锭残部,总重4328g。当地乡干部闻讯后多次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葛将全部银锭分两次上交县财政部门,后转交六安县文物管理所,介绍如下(彩1、2)。

  • 标签: 六安地区 安徽省 银锭 南宋 出土 文物管理所
  • 简介: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金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7月5日4时30分在郑州逝世,享年81岁.

  • 标签: 考古学家 遗体告别仪式 安金槐 先生 郑州 逝世
  • 简介:本文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对馆藏著名的“汉提残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这件“文物珍品”既非提银,也非汉代制品。

  • 标签: 朱提银 黄铜 无损分析
  • 简介:2010年,南宁市邕宁区和合村莲花坡出土了一块明万历十五年的墓志铭。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为兴安守备、南宁卫镇抚麒之父,是南宁卫一名"带俸官",仅领俸而不任职事。而从墓主家族谱系看,氏家族因军功而享世袭武职,并通过与南宁卫其它世袭武官家族通婚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同时又通过参与科举、与地方科举士子群体结交和联姻,以期进一步稳固家族社会地位。

  • 标签: 明代 南宁卫卫尉 朱公 墓志
  • 简介:<正>在省文化厅、武汉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武汉市博物馆和武昌县博物馆参加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于1990年夏至1991年初,对明代楚昭王桢墓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获取了

  • 标签: 王朱 文物考古 博物馆 明代初期 武汉市 考古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