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我国对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于田野发掘出的青铜文物,而来自出水的青铜文物,尤其是海洋出水,由于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无论是从腐蚀机理还是从腐蚀产物的角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遭受的腐蚀状况与陆地环境的器物有很大不同,有氧海水环境和无氧海水环境中铜器的腐蚀产物也各有其特点。目前国内对海洋出水铜器的保护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水下考古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打捞出水的海洋铜器数量日渐增多,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出水后的保护,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 标签: 保护处理 海洋 铜钱 南海 钱币 青铜文物
  • 简介:2000年下半年以来,从襄樊汉江挖出的卵石中出水不少半两钱,笔者将收集到的较大型的半两选拓12枚附后。

  • 标签: 半两钱 襄樊 汉江
  • 简介:顺治通宝背荆钱在顺治钱中较为少见.尤其在出土清钱中发现不多。在襄樊汉江挖出的沙石中却多有发现。仅笔者就集得10多枚,虽然比顺治背“襄”饯要少得多,但其版式却有多种。现选拓8枚介绍附后,并对顺治背“荆”钱的铸期问题谈点看法。

  • 标签: “顺治通宝” 襄樊市 背“荆”钱 文物考古 图案设计 面值
  • 简介: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襄樊汉江古码头挖出的卵石中,出水大量古代钱币。主要以明末清初钱币为主,最多为乾隆通宝,其余多少依次为康熙、雍正、顺治通宝,而嘉庆之后的钱币却少。这说明,这一古码头在明末清初为鼎盛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出水的清代钱币中,剪边钱不少。仅笔者收集达500余枚,多数为康熙通宝、雍正通宝,其次为顺治通宝,而乾隆通宝仅10余枚,嘉庆、道光少,各数枚。这些剪边钱,大多剪去边缘,文字较完整;但也有不少只剪去边缘一半,并经打磨,但剪凿痕迹仍清晰可辨;也有不少剪凿甚多,并伤及文字。

  • 标签: 古代钱币 嘉庆 雍正通宝 康熙 乾隆 襄樊
  • 简介:近十多年来,在湖北襄樊汉江挖出的卵石中曾出水不少农民起义军铸币。以明末李自成所铸的永昌通宝居多,张献忠所铸的大顺通宝次之,而元末起义军铸币除大中通宝小平较多外。只有大义通宝数枚。但是,在2001年冬至2002年春季时,正值汉江枯水季节,每天都有数十人在汉江靠近襄阳的约一平方公里的沙滩上挖掘钱币,挖出了不少元末起义军钱币,其中天定通宝数枚,

  • 标签: 农民起义军 湖北襄樊 汉江 铸币 元末 大中通宝
  • 简介:有关长江枞阳段水域两次出水大量古钱情况,除有关刊物已有多次报道外,今年第1期《安徽钱币》又刊发了笔者一篇调查报告。其后,笔者又多次深入船户家里和江面船头,进行了调查访问,现再补充报告如下。

  • 标签: 宋钱 《安徽钱币》 调查访问 古钱
  • 简介:前一时期,安庆枞阳太子矶水域夹江与长江交汇处,出水大批宋钱。此段江面礁石密布,向有“七里十三矶”之称。长江水流至此出现较大回旋,变得更加湍急。这批宋钱埋于20余米深的江底泥沙下,被采砂船出水。经安庆市钱市学会组织清理,出水古钱年号单一,全为北宋徽宗年问的崇宁通宝折十型铜钱。其周郭棱角整齐划一,品相极好,未曾流通过,应取自附近钱监。出库装船后,经内河水运至长江入口处时,因遭遇风浪或触礁等事故而沉没。

  • 标签: 铸币 学会组织 内河水运 安庆市 宋徽宗 宋钱
  • 简介:从分析长江太子矶古代地理状况以及古代木船航道习惯为切入点,得出长江太子矶出水单一的未流通的至和元宝钱应属永丰监铸造,从而旁证北宋四大钱监之一永丰监在池州的历史记载。通过对至和元宝制钱的初步分析,力求映射出永丰监铸币的基本特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永丰监及其铸币打下基础。

  • 标签: 太子 长江 水域 地理状况 历史记载 古代
  • 简介:本文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华光礁1号”、“南海1号”“南澳1号”三处沉船遗址出水铁器凝结物成分、物相及类型,结果表明“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铁质凝结物[主要含Fe304、α-FeOOH、Y—FeOOH、Fe2O3及少量的Fe8(O,OH)16C11.3]和钙质凝结物(主要含文石、方解石等)组成;“南海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钙质凝结物和硅质凝结物(主要含石英,混合钙质凝结物及FeS2、FeCO3等)组成;“南澳1号”与“华光礁l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相似,表面无钙质凝结物附着,铁质凝结物成分有所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凝结物形成的可能原因。

  • 标签: 中国南海 古代沉船 海洋出水铁器 凝结物
  • 简介:为了对8件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出水瓷器进行表向凝结物去除、脱盐清洗和残缺补全等保护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瓷器表面凝结物进行了成分分析;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对瓷器进行脱盐前、后的显微照相对比;对瓷器表面微孔内的物质,用扫描电镜分析(SEM)方法进行成分检测;用电导率仪测量瓷器脱盐过程中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出水瓷器表面凝结物,容易机械去除的样品,其成分主要是镁方解行技文石;不容易机械去除的样品,其成分主要是锰白云石及文石。瓷器微孔内的白色物质为含氯盐分。经两周时间的脱盐清洗,出水瓷器的脱盐电导率值降至较低水平。本工作结果可为西沙海域出水瓷器的后续保护提供资料。

  • 标签: 西沙 华光礁1号沉船 出水瓷器 表面凝结物 脱盐 分析
  • 简介:安徽枞阳县,坐落在长江北岸,与南岸的贵池、铜陵隔江相邻,境内长江流经近百公里。在这段水域之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岛(俗称为“洲”),分属3个行政乡,常住人口3万多。长江枞阳段水域,主航道与支流几合几分,弯弯曲曲,险滩暗礁密布。枯水期与洪峰期,江水水位相差10米左右,历史上沉船事故甚多。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情险情,与屡次发现大量古钱,应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枞阳县 长江北岸 常住人口 沉船事故 地形地貌 枯水期
  • 简介:报道了采用乙醇-乙醚脱水、甲基丙烯酸甲酯渗透加固和霉敌防腐剂(自制)防腐对陕西临潼贵妃池地下管道碎木进行了处理处理后,木质品保持了出土时的原貌,其机械强度、耐腐蚀性能明显增加。

  • 标签: 木质文物 防腐 加固
  • 简介: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显示,人类对石制品有意识的热处理现象自史前时代开始就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主要被用来改善石料的破裂性能,改变石料的外观,并且附加一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有关热处理原理、方法和表现特征的实验研究,为辨别考古材料提供了对比依据。目前为止,中国关于热处理的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很少,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国内史前考古学界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和关注。

  • 标签: 史前 石制品 实验 热处理
  • 简介:1997年,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宋代定窑瓷盘模具,直径21、高5.7厘米,上刻精美的鸳鸯戏水图。由于在地下埋藏了近千年,模具的正反面都被一层锈蚀所覆盖,大部分锈层较厚,严重影响文物的外观,精美的纹饰图案也难以显露出来。为了恢复原貌,以利于今后的研究和保存,我对瓷盘模具作了去除锈层的处理。……

  • 标签: 定窑瓷盘模具 去锈处理 河北 博物馆 形制 锈蚀状况
  • 简介:21世纪的现代人借助电脑,遨游网络,已无“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之忧虑,也无“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之孤苦,视觉电脑技术的加盟,使数字化的网页面画面丰富,先进的技术使阅读和浏览更具审美效果和趣味。那么博物馆为什么要重视和利用视觉处理技术呢?

  • 标签: 数字博物馆 视觉处理 数字映像技术 摄影技术 三维技术
  • 简介:福建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多年来收藏的大批木质类文物,不少遭虫蛀和霉菌侵袭。为了不让这些滋生虫菌的文物带到新馆,对这些文物进行了保护处理。先采用溴甲烷常压熏蒸方法杀灭木质文物体内和体表的成虫、虫卵和菌丝。再用软毛刷对木雕文物表面灰尘等物进行小心刷除,然后用水或25%酒精或酒精和丙酮混合液仔细擦拭清洁处理。再用Sparpec08木材防蛀防腐剂进行渗透处理。保护处理结果表明,本方法技术简单、快捷、易于掌握、实用性强,适用于大批量藏品的杀虫灭菌保护。

  • 标签: 泉州 木质类文物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