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简阳市简城镇北门桥北有一座碑亭.经考证,确认为唐代德宗皇帝为褒奖剑南西川节度使皋"服南诏,摧吐蕃"之功而赐予之碑,即南康纪功碑.此碑亭为罕见的融唐、清两代历史、书法、镌刻及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 标签: 韦皋 韦南康纪功碑 碑刻
  • 简介:[枼]最早见于《诗经》,为开弓撒箭之具,即射手所用的开弓扳指。扳指在我国科学考古出土的最早实物为商代妇好墓所出兽面纹扳指。周代出土数量较大的[枼]应该为食指[枼]用[枼],周[枼]材质多样,形式多种。楚地出土有许多周[枼],为我们展示了其独具的特质。

  • 标签: | 扳指 |
  • 简介:阿斯塔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10公里,距离高昌城约2公里处。阿斯塔,维吾尔语称之为“首府”,这个古墓群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各族居民的公共墓地。这些古墓群内保存有大量文物,被称之为“地下博物馆”,这里出土的文书,最早起自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 标签: 古墓群 斯塔 吐鲁番市 维吾尔语 博物馆 高昌
  • 简介:一、发现与调查斯台为蒙古语,意为"松树坡"。1980年秋巴林右旗博物馆在考古调查中发现,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巴彦汉乡斯台村,坐落在查干木伦河西岸。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左右。遗址中间被乌兰沟隔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台地,西部是斜坡地。斯台村居于遗址东部,对遗址人为破坏严重,再加上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文化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地表散布许多陶片和石

  • 标签: 那斯台遗址 巴林右旗博物馆 兴隆洼文化 陶片 考古调查 圈足
  • 简介:2002年岁末。我去西安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返回北京后,感到从未有过的疲乏无力,且随时间推移日渐加重。去校医院抽血化验结果堪忧。因为1月15日还有一门本科生的课要考试,我只好强忍着去监考。

  • 标签: 俞伟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老师 学术研讨会 丝绸之路 校医院
  • 简介:地球是圆的,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传播在地球上周而复始,从未停止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的速度、力度、方向等有所不同而已。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曾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革命性变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中国瓷器 反思 借鉴 英国 人类文明 革命性变化
  • 简介:陈灼同志《北山石刻(君靖碑)“颖川”“辩”》(载《四川文物》1999年第2期)提出:唐代《君靖碑》:“政茂颍川,化光河内”两句,“颍川”乃“颖川”之误,又释“颖川”之颖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征东中郎将赵颖。说“‘颖川’一词是君靖部属胡密所遣造,源出于汉末赵颖首举分巴。”又赞同刘蜀仪先生注释,“以河内代全国”。“化光河内”释为君靖“功德还辉映全国”。

  • 标签: 大足北山石刻 《韦君靖碑》 “颍川” “河内” 历史考证 行政区域
  • 简介:摘要:新疆阿斯塔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且彩绘颜料厚薄有异。所使用的红、黄、黑、白和绿色颜料有铅丹、密陀僧、朱砂和土红、雌黄、炭黑、硬石膏及氯铜矿等无机颜料,而粉色彩绘是由铅丹(或铅丹和密陀僧的混合物)与硬石膏调和而成,且密陀僧作为彩绘颜料在新疆是较早的发现。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蓝色彩绘为植物性染料——靛蓝。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彩塑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 标签: 彩塑 颜料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 简介:本文从图像学和图像义理的角度,依序从经典、义理、造像仪轨、图像比对等,对敦煌现存的几个遗例加以细部考据,希望寻得其中的发展脉络。发现了它们呈现一种既有传统可遵,又有个别时空差异的丰富变化现象。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显然是与吐蕃占据敦煌、归义军重奉中原有关,成为敦煌佛教文化转型的象征载体之一!

  • 标签: 敦煌石窟 卢舍那并八大菩萨曼荼罗
  • 简介:<正>《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像龛记》是研究龙门奉先寺造像的唯一文字史料(以下简称《像龛记》)。《像龛记》镌刻于龙门大卢舍佛座北侧,高107厘米,宽65厘米,四周绕以半破之莲花纹(拓本见《文物》1961年4、5合期)。历代金石学家收录《像龛记》者甚多,如朱彝尊的《曝书亭记》、毕沅的《中州金

  • 标签: 奉先寺 河洛 卢舍那佛 武则天 唐高宗 龙门山
  • 简介:二十世纪初,有一位美国教师路得·爱德(LutherKnight1879-1913)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经由上海径直人川到达成都,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爱德先生在川期间以教学为职,除为人之师、教书育人外,还利用一切时机在四川境内和成都城乡拍下了数以百计的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尤以真实记录辛亥革命在川取得胜利、成都民众聚集皇城内外庆祝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的数幅旧照更为引人瞩目。

  • 标签: 路得·那爱德 中国 成都市 文物考古 四川 皇城
  • 简介:儒学是东方文化的主导,她对中华民族和东亚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影响最深、最大。而儒学文化又来源于周公创制的礼乐文化。《礼记·明堂位》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这说明:邑文王明堂是中华儒学的发祥之地。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见199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所以抓紧开发中华儒学圣地——邑文王明堂,不仅对展示洛阳城市主体形象——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亦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价值。为了发掘开发的需要,现将有关古籍记载编辑于后。

  • 标签: 儒学 洛邑文王明堂 中国 洛阳市 河南 文化名城
  • 简介:<正>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营建的邑,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材料中又称为新邑、大邑、新大邑、新邑和成周。关于邑城址的具体位置,据《逸周书·作篇》称:“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位于洛水之北,邙山之南;又据《尚书·诰》记载,周公营建邑前昭公曾来相宅,“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食。”即卜相邑应建在涧水之东直至瀍河东岸,也就是讲,邑很可能横跨瀍水两岸而建,其西可达涧水之

  • 标签: 西周时期 涧水 洛邑 洛阳市 城址 遗址
  • 简介:我在《试论“华渭文化区”》一文中曾认为,从日益增多的考古资料来看,在距今8000年~距今4000年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不仅独自拥有明确的分布地域,而且具有极鲜明的文化个性特……

  • 标签: “郑洛文化区” 中国 考古资料 裴李岗文化 大河村文化 河南
  • 简介:全文主要介绍“八办”在撤退回延安时,丢在井里的58枚证章。这些证章有我方的、国民党机关的、国际友方的。从这些证章中,可以看到八办当时工作的艰巨、环境的恶劣,展现了革命者的顽强斗争精神,对教育青少年意义深远。

  • 标签: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 抗日战争时期 证章 历史考证
  • 简介:广布于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被称为世界东方的“犹太人”,他们是中国汉民族中的七大民系之一。四川是中国大陆客家分布最多的五大省分,现有客家人约250万。成都的东郊和东北郊,是四川客家的最大腹心聚居区,俗称“东山区”。浓缩了四川客家文化精华的古镇带,则是这个腹心区中的腹心,并由此被专家们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 标签: 客家人 古镇 汉民族 犹太人 客家文化 东北
  • 简介:2009年,在洛阳市洛南新区广街发掘45座唐宋时期墓葬,大多数被盗严重。其中,唐代土洞墓C7M3905保存完整,出土较多三彩器,为研究洛阳地区盛唐墓葬提供了实物资料。

  • 标签: 洛阳市 洛南新区 土洞墓 盛唐时期 唐三彩
  • 简介:活跃在东魏、北齐的窦氏,虽然自称扶风郡望,但实际上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改汉姓政策时鲜卑纥豆陵氏所改的代北窦氏。东魏北齐的代北窦氏依靠军功起家,与皇室联姻,在文化上没有建树,形成了特殊的门风。新出的北齐窦兴墓志记载了其祖、父及其本人的仕宦经历,为了解窦氏家族的历史增加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北齐 墓志 窦兴洛 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