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5 个结果
  • 简介:二○○○年四月,关城下因景区施工。在关城东北侧坡面上发现东汉砖室墓葬一座。墓葬座西向东,为单室墓。墓室内长3.5米、内宽1.6米、高1.3米。墓葬整体用长26.5厘米、宽13.5厘米、厚4厘米的青灰色砖砌筑而成。顶部为常见的拱券式,墓室地面平铺一层砖。

  • 标签: 墓葬 砖室墓 东汉 嘉峪关 简报 东北
  • 简介:斯里兰卡在古代被希腊人、罗马、阿拉伯等地区的人称为TaprobanePalesimundumSerendib或Sinhaladipa,另外,斯里兰卡在一些文献记载中还被称为狮子国,Siketiao,fichengbuguo.(VadimeElisseeff:2000),Ssu-Cheng—Pu,Sinhadipa,和狮子岛。它位于亚洲海上运输的中心航线上,在印度洋的航海、贸易、商业和宗教传播等活动中具有战略地位。它的港口在对外交往和相关活动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标签: 斯里兰卡 古代中国 文献记载 文物 海上运输 宗教传播
  • 简介:盛唐时期,敦煌华造像在敦煌华信仰与华思想的影响下,正处于从题材到布局的全方位探索创新时期。第46窟的佛教造像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第46窟充分采用了塑、绘结合的艺术手法,其中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华龛、七佛龛及涅槃龛三大佛龛之内。从华信仰以及修实践的角度来看,礼拜七佛可以看作法华修实践的一种“前行”方便,而了解大乘涅槃思想有助于深入领会《华经》所说的诸实相。本文认为,第46窟三个佛龛造像的布局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浓郁的华思想。

  • 标签: 法华龛 七佛龛 涅槃龛 法华思想
  • 简介: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不同性质的陈列和展览,都极力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特征的展示方式,以期收到理想的社会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我想结合民俗性陈列与展览的特殊要求,陈述一下我对如何使观众“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的理解和想法。我认为摹拟

  • 标签: 民俗性 美学主张 艺术形象 演示法 展示方式 展示形式
  • 简介:众所周知,博物馆的每个陈列大致都经由了策划、方案设计和论证、工程筹备和实施、审查及对外开放等流程.同一个主题的陈列以及同一个场地、流程,往往可以产生出不同的风貌.这是因为流程过程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所致,如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或者应用不同的制作材料等.其中,陈列的性能价格比(简称性价比)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性能,是指一个陈列(产品)对设计要求的满足程度;所谓价格,是指在筹备该陈列时所投入的经费,即筹备该陈列的成本.该比值越大,就越划算.社会的多元化使得性价比越来越多地贴近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日益引起我们的关注.这里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性价比与陈列的关系加以探讨和研究.

  • 标签: 陈列 制作材料 博物馆 策划 主题 过程
  • 简介: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制度亦相应变革。纵观朱元璋建明前铸行大中通宝和有明一代的货币制度演革过程.除明前期曾实施的纯纸币流通外.铜钱一直作为朝廷的法定货币之一.与纸币、白银共同构成其时的流通货币结构。因此钱、钞与白银制度同属明代货币流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在明货币经济史研究中.明钞与银两一直是诸家潜心研究的课题.而对明钱法则尚未及作系统探讨。为此。试考其要。

  • 标签: 明代 商品货币 变迁 流通制度 纸币流通 社会经济史
  • 简介:在唐五代,流行着一种名为“五兆卜”的占卜术,其与龟卜、易筮、式等同为当时官方认可的“卜筮正术”。从传统文献及敦煌文书的记载来看,五兆卜是以算子为卜具,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占卜术,其揲蓍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易》筮法,即用36根算子经过六变而形成一卦,而每变又有五个演算步骤。五兆卜在唐五代时期得到普遍应用,大约进入宋代以后,这种占卜术渐趋没落而最终消亡。

  • 标签: 五兆卜法 揲蓍法 应用
  • 简介:敬造像碑是中国现存造像碑中十分罕见的隋代造像珍品,其名见于志书和一些专业文章,但仅是涉及部分信息,对造像题材和题记均未有完整详细的资料公布。该文对造像内容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其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邴法敬造像碑 雕刻内容 造像题材 艺术风格
  • 简介:长子县史有八景,其中慈林晚照一景,至今依然光彩照人,蔚为大观.其所以然之故,盖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上有一座兴寺焉.兴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唐宋明清,历代皆有修葺.建国之后,因煤矿采空区危及寺庙安全,国家又拨巨资,将其原模原样从公路东面之山头,搬至公路西面之山头.

  • 标签: 法兴寺 佛教文化 宗教建筑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首先对敦煌《华经变》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画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该品画面中“焚身”“燃臂”情节所反映的敦煌华信仰的供佛观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其着重表现了“真供养”的供佛观。

  • 标签: 敦煌 药王菩萨本事品 真法供养 供佛观
  • 简介:这里所谓的“朱开沟文化”,是指朱开沟遗址中出土的以蛇纹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是内蒙古考古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高原发掘的……

  • 标签: 朱开沟文化 蛇纹鬲 典型遗址 中国 文化内涵 历史分期
  • 简介:中国古代不存在“同范镜”。对陶范黑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陶范在经过高温铜液浇注以后,范面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浇铸前,范面的化学成分正常,经铜液浇铸以后,范面除含有28%的CuO以外,CaO的含量达到28%,本不存在的PbO也突然在范面的黑灰层里占有13%以上,Pb也达到21%;这时的范面再不像未曾浇注铜液前那么光滑,而是到处闪烁着Pb的金属光泽,被一层Pb和Ca及S等物质的化合物覆盖。Pb的氧化速度比较快,几天以后,厚薄不匀的黑灰层面有不少部位起皱纹,整块范面变得很粗糙。另外,铜液注满范腔凝固后,镜体与范腔之间产生了负压。负压值的大小与镜体的重量成正比,镜体越大,负压越大。因此,浇铸过的镜范一般不会再完整无缺供第二次浇铸。由此可以认定,“同范镜”是不存在的。

  • 标签: 阴模 阳模 泥范 陶范 黑灰层
  • 简介:'自扑'及相关的词语'举身自扑'、'婉(宛)转自扑'在汉译佛典和敦煌变文中频繁出现,但有关辞书未收这些词条并作出解释.对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查有关语料,对其进行探讨和解释.

  • 标签: 自扑 举身自扑 婉(宛)转自扑
  • 简介:<正>一斗口跳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是结构较为简单的一种,是斗拱出跳的简洁形式。《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对四至八铺作的各类斗拱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唯对斗口跳和把首绞项作两项未曾涉及,卷三十和三十一“大木作图样”中也同样缺如。因此,斗口跳拱的具体作法在《法式》中并不明了。但在卷十七“大木作功限”中规定了“斗口跳每缝用拱斗等数:“科口跳每柱头外出跳一朵用拱斗等下项泥道拱一只华拱头一只栌头一只交互斗一只散斗二只闇栔二条”

  • 标签: 斗拱 补间铺作 泥道拱 人字拱 大木作 营造法式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外藏椁的基础上,尝试界定了外藏椁的概念,探讨了几种常见的墓葬附属设施——壁龛、耳室、回廊与陪葬坑等的性质归属,论述了外藏椁的起源与演变。将古墓葬外藏系统分为三个等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秦汉时期部分中小型墓葬存在外藏椁的观点。

  • 标签: 外藏椁 概念 起源与演变 等级
  • 简介:敦煌初唐卷子本裴注《史记·管蔡世家》残卷之附篇前、后,有两大段包括两个相同的“太史公曰”在内的重复之文,又,附篇增衍“曹叔振铎世家”一题。敦煌本此卷这两处重大文字错误,乃因附篇拼补入卷所造成。敦煌本《管蔡世家》中误重之文和增衍的附篇之题,后为司马贞《索隐》所据本、北宋景祜本《史记》相继沿存下来,而又有所变易。初唐盛唐至北宋这三个重要阶段有代表性的《史记》传本文本之同异,既显示出《史记》夹注本之传承有绪,又反映该本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特点。

  • 标签: 《史记·管蔡世家》 敦煌本 《索隐》本 景祜本
  • 简介:本文运用近年新解密的俄罗斯档案及国内孙中山研究中发掘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孙中山与苏俄关系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探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的沧桑巨变,进而由外交接触到联俄政策的酝酿,由确立联俄政策再到“以俄为师”。他晚期政治理想中有着浓厚的“恋苏”情结。孙中山晚年既要苏俄的援助,又要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还要防止俄式共产主义和苏维埃革命的输入,在联俄与防俄间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平衡。同时,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和苏俄关系的互动中呈现出鲜明的策略性、现实性和独立自主性。

  • 标签: 孙中山 苏俄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