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大隋南宫宋君碑“大隋南宫宋君碑”,又名定觉寺碑,后人简称“宋君碑”,亦称“隋碑”,是南宫市现存最早的青石质碑刻,也是我国年代较早的碑刻之一。“大隋南宫宋君碑”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定觉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称美尼姑)为感念南宫宋景于...

  • 标签: 南宫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 开皇九年 刚劲有力 雕刻艺术
  • 简介:<正>涛,字洪度,长安人,生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卒于大和六年(832年),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女诗人。她出身于京都长安,自幼随父入蜀,后终老于成都。她自幼才思敏捷,才华出众。她和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等,竟相酬唱写了不少诗篇。其中有不少歌颂祖国美好河山、充满爱国热情和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佳作。

  • 标签: 崇丽阁 望江 段文昌 井旁 女诗人 薛涛诗
  • 简介:秧歌是古代农民插秧时所唱的歌曲,也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演唱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娱乐性、欣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秧歌也叫“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村庄都有盛况空前的“耍秧歌”、“闹社火”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耍秧歌是农村春节期间主要的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蕴。

  • 标签: 秧歌 民间歌舞 春节期间 演唱艺术 传统习俗 文化生活
  • 简介:方彝是一件著名的西周青铜器,1929年在河南洛阳马坡出土,同出器物还有方尊、鼎等。方彝、方尊和鼎都有长篇铭文,其中方彝和方尊同铭。由于方彝系联了一批青铜器,且内容重要,一经刊布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罗振玉、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学者都先后撰文讨论,但对铭文的理解和铜器的断代结论却相差甚远。罗振玉以铭文中出现的"成周"及"康宫"字样,推断方彝为成康以后物。

  • 标签: 令方彝 周公 康宫 作册 明保 卿士
  • 简介:1992年春,笔者在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乡)塔布花嘎查(村)下乡。听嘎查党支部书记敖力布桑布同志讲,他们村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字。我们在这个村西侧的一眼枯井沿上的彻石中找到了这通石碑。碑为粉白色花岗岩质,高110、宽56、厚11厘米。表面粗糙,...

  • 标签: 巴林右旗 辽代 博物馆 我国北方 “来” 唐王朝
  • 简介:北魏洛阳更替频繁,史料记载相对较少,依据相关材料,将现存可考的北魏洛阳及其职掌作了考证,对于我们分析和探讨北魏政权的整体框架,明了北魏政治的区域特色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洛阳令 北魏 待遇 职掌 任职人员
  • 简介:<正>潜山县家岗遗址位于皖西南,处于大溪·屈家岭文化、山背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和“宁镇文化类型”等文化分布区的“接触地带”。正确而且精细地认识处于这种地理位置中的文化遗存,对于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家岗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它的文化遗存归属的复杂性。苏秉琦先生等认为它当属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宁镇文化类

  • 标签: 薛家岗遗址 新石器 长江下游地区 文化遗存 典型器物 地理位置
  • 简介:一九八六年八月八日,高平县永录乡铺上村张胜保同志在村东南砖瓦窑取土时发现青铜戟一件。九月上旬,晋城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普查时得知这一情况,动员其捐献给高平县文博馆。戟为戈、矛分铸,保存甚好(图一);戈内一面刻有铭文十七字,极为珍贵(图二)。

  • 标签: 高平县 砖瓦窑 铺上村 长平之战 文物普查 张胜
  • 简介:运城万荣县发掘的开元八年(720年)儆墓是山西唐代墓葬考古的重要收获。这座墓不仅规模大、级别高,还发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异常现象,如墓志中谥号空出、天井中发现石人和石柱头、墓道填土中夹杂有壁画残片等。以往研究多认为儆墓有僭越之嫌,并未深察,本文通过细读墓志并参考以往发现,分别对这些现象提出了新的解释。

  • 标签: 唐代 薛儆 墓志 谥号 石人 石柱
  • 简介:河流域是山东古遗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遗址和遗物分布区180余处。项目在田野调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区采集和Arcview软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区北辛文化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和变迁情况。大体而言,这一区域聚落发展的总趋势为聚落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聚落规模逐渐增大,聚落间的分化逐渐明细。具体又可以分为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时期的萌发期、大汶口文化至商代的稳定期、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高速发展期三大阶段。宏观聚落变迁的整个过程以稳定和继承为主,突变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 标签: 薛河流域 区域系统调查 宏观聚落形态 聚落变迁
  • 简介:从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宋代《天圣》中复原的唐开元二十五年《仓库》,其中多条令文涉及粮仓建造、仓窖内部防潮保温处理、粮食保存以及相应管理制度等问题,文的规定明确而详细。目前已有多处隋唐时期的仓窖遗址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仓窖结构、窖内铺设状况及部分相关设施得以复原。《仓库》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仓窖资料相互补充印证,为了解和研究隋唐时期仓窖建造、管理以及粮食保存方法提供了基础。本文将围绕地下仓窖的粮食保存方法这一主题,就仓库及考古发现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隋唐 仓窖遗址 仓库令 粮食保存方法
  • 简介:在成都有关像和字的拓片常见者有两种,一是涛持笺立像拓片,一是涛手书西岩诗拓片。仅就手中资料看,这两种拓片又有几种不同的版本,现试说如下。

  • 标签: 薛涛 “像” “字” 拓片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本文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编号B163:46蒙古文残文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认为该文书很可能是1324年出镇沙州的诸王阿剌忒纳失里颁发给吐蕃地区某个招讨司的旨。文书书于阿剌忒纳失里驻镇沙州期间。基本内容为对招讨司有关军事事务的请示的答复。

  • 标签: 莫高窟 蒙文文书 阿剌忒纳失里令旨
  • 简介:<正>《今簋》:“佳王子伐楚白(伯)才(在)炎住九月既死霸丁丑乍(作)册……”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指出:“此成王东伐淮夷践奄时器。楚即淮夷,淮徐初本在淮水下游为周人所迫,始溯江上至于鄂赣。”在郭老晚年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也载有:“楚国是一个毕姓贵族建立的国家,原居淮水下游,属于武庚叛周的熊盈族,武庚失败后,他们受周人的压迫南下,被江水所阻,乃沿江西上,开拓了长江中游的大片土地……,周初的《今簋》铭文就记载着对楚伯的征伐。”由于郭老在考古方面对殷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研究,在学术界素孚众望因而在周成王伐楚,楚人来东方淮夷多为历史研究者广泛引用,几乎成了定论,而我对此定论,常存疑义,姑就鄙见作些探讨。

  • 标签: 既死霸 两周金文 禽簋 淮夷 历史研究 甲骨文
  • 简介:<正>1989年4月24日,都江堰市两河乡石城村罗家坡村民,在修复一个叫“七仙洞”的山洞时,洞壁坭土偶遇暴雨冲刷后,发现一通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镌刻的《仙洞记》碑。碑高1.3米,宽1.1米,嵌入洞4米处壁间。碑之上横排篆书“仙洞记”四字,碑文竖排真书29行,行32字,笔力雄健,至今完好。《仙洞记》碑载,该洞为青城七十二小洞之一,与青城八大洞之首太一洞相连。其洞深约千米,开扩处可容数百人。其间怪石嶙峋,支洞交错,异香馥郁,神奇莫测。洞深处,有一小溪自岩缝中出,音韵清

  • 标签: 青城山 杜光庭 玉真公主 读书台 都江堰市 洞天
  • 简介:石片形成的力学解释,提供了一个得到更多有关石片及其片疤形态特征信息的机会。石片形成的力学机理可直接用于辨别史前打片技术和石器的使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解释各类形态石片形成原因的模型。石片可以由多种方法形成,尽管一般认为它们并不总是贝壳状的。弯折石片在使用痕中是常见的,但常常被误认为是贝壳状的。第三大类石片是压缩石片,通常是两极砸击产品。为了说明石片形态的复杂性,我们按照石片破裂的发生(initiation)、延展(propagation)和终止(termination)分成三个阶段,它们形成的机理是不同的。

  • 标签: 贝壳状 形态特征 TERMINATION 弯折 INITIATION
  • 简介:一、什么是紫砂陶器紫砂陶器起源於宋代,经历明清两代而成熟,成为人们喜好的茶具。因其造型独具特色而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故尔倍受收藏者的青睐。

  • 标签: 紫砂陶器 文物价值 收藏者 历史考古
  • 简介:城市起源研究陈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概念与标准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的史前研究中,在对一些大型遗址发掘和分析时,判断该遗址是否是最早的城市,往往是国家起源探索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早期城市完全不同于现代城市(它们是...

  • 标签: 城市起源 国家起源研究 手工业 早期城市 早期国家 文明起源
  • 简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横跨北方草原的契丹政权,直至公元1125年被金灭亡.辽一代历经二百余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仰重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1],可见.契丹游牧狩猎的传统根深蒂固.一直以来.根据考古出土材料对契丹民族随葬器物、墓葬形制、丧葬习俗以及衣食住行等的研究屡见不鲜.但对于考古发现的材料中,不时出现的契丹犬的身影,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 随葬器物 丧葬习俗 契丹民族 墓葬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