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正>杜友晋《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唯不见传本,对杜友晋所撰《书》年代发生歧异。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第二二五页《书》条内说:“友晋事迹无考,新唐志置于最末,殆是唐末五代人。”日本学者那波利贞在《<元和新定书>与杜友晋所编<吉凶书>》①中认为,杜友晋可能是宪宗、文宗时代人。诚然,王重民先生和那波氏据伯三四四二号写卷,推断杜友晋的生存及著述年代,是可以的;但未叙述充分理由,似属臆断。我们不同意上述二位学者关于杜友晋生活及著述年代的

  • 标签: 书仪 成书年代 著述年代 艺文志 日本学者 唐末五代
  • 简介:2000年6月,芦山县在旧城改造挖地基时,在芦山县城姜城遗址(现芦山县博物馆侧),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和一具造型特殊、体形庞大的无头石兽。为了搞清楚该遗址的内容,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派员领队,在雅安市、芦山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终于揭示了该遗址为一东汉末期至三国蜀汉末期的古城城门遗址。

  • 标签: 古代遗址 东汉 文物考古 城门 发掘 蜀汉
  • 简介:“报恩科”是佛教报恩道场之一,融合儒、释孝道思想于一体,集佛教经典、儒学伦理孝道观而成,基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而宣扬佛教“大孝”思想,进而以做道场的方式宣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产物。麦积山所藏的明代写本《报恩科》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对于研究佛教报恩思想的演变、南北佛教的交流以及麦积山周围佛教道场的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科”中所提到的儒释孝子共70多个,选自不同的古代文献和佛教典籍。

  • 标签: 报恩科仪 孝子 儒释融合
  • 简介:敦煌文献P.5015可与P.3715、P.2729拼接缀合,拼合后的文书内容更加完整。文书所提及的唐政府所给与归义军的各种赏赐,当是为了赏其收复凉州之功,归义军收复凉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归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曾以派遣防秋兵马为名,遣郓州兵驻守凉州,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

  • 标签: 《归义军僧官书仪》拼接缀合凉州 收复进程郓州兵
  • 简介:伪钞现象是伴随着纸币的诞生而产生的。自中世纪起,中外各国就十分重视对它的治理工作。目前在一些先进国家,虽然信用卡的使用已很普遍,但纸币仍是最主要的流通手段。特别是美钞等国际货币和高面额纸币,由于流通范围广,价值高,成为伪造犯的主要伪造对象。另一方面,印刷、复制手段的推广和电脑技术的普及,也为伪造犯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这就增加了反假票斗争的紧迫性和尖锐性。目前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已经出现了多起人民币伪造案,因此,如何确保钞票生产的安全,如何把伪造犯置于绝境,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 标签: 流通范围 国际货币 基层银行 钞版 利用缴获 银行部门
  • 简介:5月30日-6月1日,由中国文物研究所主办,云南省文物局承办的全国文物科技管理信息综合系统培训班在昆明开班。此次培训是配合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实施方案及今年项目工作计划及时安排组织的软件操作系统培训。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的60名学员参加了操作技术培训。

  • 标签: 国家文物局 信息综合系统 科技管理 培训班 系统培训 项目工作
  • 简介:博物馆除了为观众提供观光的机会和提供教学用具之外,从总体而言,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可以使观众重建对自己的理解与学习能力的自信心。它可以使人们了解过去的事情的发生根源,来龙去脉。它可以帮助观众认识到人类和人类的行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标签: 博物馆功能 评价方法 学习能力 观众 自信心
  • 简介:本文首先录文、整理了武则天为已逝父母抄写《妙法莲华经》三千部的发愿文、为已逝父母抄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千部的发愿文、为太子李弘抄写《一切道经》三十六部的序文,将三篇保存于敦煌写本中的武则天佚文加以发现和复原,为学界提供新资料。其次是论证和确认这三篇文章的作者为武则天。第三是探讨了由整理这三篇文章引出的一些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特别是将敦煌藏经洞这一批成亨至凤中宫廷写经的来源交代得比较清晰,基本搞清了与此关联的一些细节。

  • 标签: 武则天 写经发愿文
  • 简介:青铜器巳簋,又称邢姜太宰巳簋,铭文内容涉及到邢国与齐国的通婚,是研究邢齐关系的重要材料.李殿福先生[1]、张柏忠先生[2]、李学勤先生[3]、孙敬明先生[4]、李先登先生[5]等,均对此器作过考释或论述.本文广集诸家之说,参以笔者管见,除对巳簋的器物及其铭文进行通释外,并结合有关金文资料与文献记载,就邢齐通婚与邢齐关系、邢卫连襟与邢卫关系等历史问题,试作考述.

  • 标签: 邢国 青铜器 通婚 铭文 器物 齐国
  • 简介:西周青铜器“邢侯簋”铭文,涉及到邢国的“迁封”,老一辈金文学家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刘节《古邢国考》、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以及近人李学勤、唐云明两先生《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王冠英先生《关于西周青铜邢器的铸造工艺》、李先登先生《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等,均对此器作过考释或论述。本文着重对此器有关邢国“迁封”的铭文进行集释,并结合有关铭文资料和文献记载,就邢国“迁封”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试作探讨。……

  • 标签: 邢国 青铜器 铭文 西周 断代 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