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40年代,辅仁大学成立了人类学博物馆,随后创办了刊物《民俗学志》,登载民俗学研究相关论文,此外还开展过一系列相关活动,诸如设立民俗学课程与研讨班、宣传动员、实地调查等。这段过去被忽略重要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 标签: 北京辅仁大学 人类学博物馆 《民俗学志》
  • 简介: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宗教有特许状社会功能,该功能是社会生活存在本质条件,且具有超越时空有效性,它可以指引人类走出战后危机。但与此同时,他又强调特许状功能仅在特定语境之下方可直观,其动因也源自经验性心理情绪。这看似自洽理论背后隐藏着普适诉求和经验主义之间内在矛盾,并最终导致了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自由道德悖论。

  • 标签: 马林诺夫斯基 神话-宗教 功能 普适性 经验主义
  • 简介:独特麒麟艺术,是樟木头客家古镇民俗文化品牌,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文章论述了樟木头麒麟艺术起源、特色、传承发展深远影响,以及在推动樟木头驶上现代城市提速快道所起效应。

  • 标签: 民俗文化 麒麟艺术 樟木头 经济发展
  • 简介:1960年代开始,面对城市过程中地方社会没落境遇,日本与台湾地区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基于地域社会现有资源,由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方式多样,旨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持续不断地促使地方社会生发内在自生力量,走出日渐凋敝破败困境,进而提高当地人生活品质。这一经验对于中国大陆新型城镇过程中非遗保护启示在于: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充分激发地方民众创造性;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地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肌理与历史文脉基础上,建设能够维系居民认同、具有历史感社区。非遗传承文化生态需要在延续传统基础上,植根于地方社会自身内生活力,如此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良性发展,非遗才具有可持续生存内在活力。

  • 标签: 社区营造 新型城镇化 非遗保护
  • 简介:本文从群众文化含义来理解东莞群众文化现状与特色,体现东莞群众文化不但有自身需要,也有一定优势,根据东莞群众文化特色、人民需求,促进市镇文化进一步发展,利用群众文化固有的特性,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增添东莞群众文化精彩一页。

  • 标签: 东莞 群众文化 现状与特色
  • 简介:汉代尺度,经过历代学者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实际长度,西汉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应当以此计算理解汉代器具建筑物等尺寸,但又不宜完全拘泥于这个标准量值。因此,考古学研究中需要有科学"尺度观",即既要运用当时尺度及其观念对历史时期考古学各种遗迹遗物进行观察分析,但在实践中又不宜绝对

  • 标签: 汉代考古 汉尺 尺度观 度量衡
  • 简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建设,是我国现代进程中重大战略必由之路。新一轮城镇建设作为中央新一届执政集体深化改革主体内容,其核心现已明确为人城镇。新型城镇核心是人城镇,是在总结前此中国城镇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在党十八大会议公报中作为未来国家发展主旋律而提升到了新战略高度。

  • 标签: 城镇化建设 中国 文化自觉 问题意识 乡愁 述评
  • 简介:《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 标签: 民俗研究 评价数据规范 专题栏目 新闻出版署 学术前沿 民间文学
  • 简介:视频采集制作是一种成熟技术手段,但是如何让它在岭南舞蹈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一定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本文是在岭南舞蹈采风过程中所采集素材,进行视频存储、制作、呈现而做一些技术实践探索,期与同行探讨、指正。

  • 标签: 视频采集 视频制作 视频技术 岭南舞蹈
  • 简介:群众书法培训与学院书法教育教学对象不同,学院书法教育对象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有宽松学习时间环境,有专业教师队伍指导;群众书法培训对象年龄层次不一、专业知识缺乏,学习时间有限,但是他们有学习兴趣,有社会经验,能对书法保持恒久热情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群文书法培训工作者应从二者差异中找到提高教学质量方法,为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竞争力贡献力量。

  • 标签: 群众书法培训 学院书法教育
  • 简介: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对民间文化数字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原生空间受到冲击时代,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不仅继承了数字存储优势,而且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而提高了民间文化资源空间演示效果,增强了科研可利用性。GIS所具有的整合分析数据优势,及其突出空间区位性,为解决数字化时代民间文化整体保存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在划分民间文化空间演示类型基础上,认为数字过程应该保留语境信息,而空间思维模式所营造多种演示模型将会是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有效途径。

  • 标签: 民间文化 数字化 空间 GIS
  • 简介:文化传播是文化增值重要手段,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然要求。在新媒体条件下,文化馆‘‘公益文化也需要大力传播”创新理念,通过多媒体融合、多手段传播,不断在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本文通过成功案例分析以及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传播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文化传播 公益文化服务 新媒体 建议对策
  • 简介: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问题进行批判反思。

  • 标签: 弗兰克·奥本海姆 旧金山探索馆 科学博物馆 观众体验
  • 简介:在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代背景之下,古老而又富有生机赫哲族传统民族工艺正以它独特文化魅力吸引着我们走近她,研究她、赋予其新意义。

  • 标签: 赫哲族 鱼皮工艺 研究意义
  • 简介: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多是基于在现有环境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非遗”“非遗”传承人延续。但大“非遗”保护工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社区整体改造,营造适宜“非遗”生存发展情境语境,形成“非遗”集聚社区,实现对“非遗”集群性保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即通过文化空间再造为“非遗”现代生存与发展恢复适宜空间与环境。栖霞古镇都村历史风貌恢复与非遗保护工程即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索对“非遗”进行集群性保护新路径。这种探索作为一种带有风险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定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 标签: 空间生产理论 文化空间 空间再造 非遗保护 古镇都村
  • 简介:史料记载表明,黄泗浦遗址与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有关。2008年以来,黄泗浦遗址数次发掘中揭露唐代房址,或可为文献记载提供相关佐证。房址F19、F20及F21均属于2011年发掘范围内,依据现有考古成果,可对其建筑形制,包括单体大木作、小木作、砖石作和几座建筑群体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一定探究并初步复原。

  • 标签: 黄泗浦 唐代 房址 建筑学
  • 简介:随着全球信息进程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要建成怎么样公共电子阅览室、该如何建,笔者将从带着这些问题出发展开探索。

  • 标签: 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 简介:神像是一种人为建构社会性文化符号,它基于神观念而存在,是神在现实世界象征化身,承栽着人们对神灵想象,在民间信仰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冀南洗马村供奉神灵众多,神像种类也多样,它们生产使用能带来具体社会功效,对乡土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 标签: 神像 仪式 信仰实践 身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