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在国际民间故事研究界,由芬兰学者阿尔奈(AnttiAarne,1867—1925)和美国学者汤普森(StithThompson,1885—1976)共同完成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被称为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该索引为民间故事的跨国界、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参照,但两位编者已经意识到,他们的资料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所以,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存在方式 祁连休 跨文化比较研究 美国学者
  • 简介: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采用的民间故事的概念是广义的,即指社会上民间文学散文作品的通称,包括神话、传说、笑话和故事等。长期以来,学者主要集中对民间故事文本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对故事文本的研究来“挖掘本民族民间故事的历史、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对传承民间故事的讲述人却很少关注。“民间故事在集体中保存和流传,主要依靠这些讲述家的口头艺术创造,

  • 标签: 民间故事 中国 现代 故事文本 劳动人民 文学作品
  • 简介:<正>聪慧而狡黠的鼠少小的年纪,在祖母的膝下常常听她教我学念那首人人会唱的《小老鼠上灯台》的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小妮,捉猫来,吱咕吱咕蹦下来。”那时不懂得这歌词里包含着什么意思,只知道老鼠既好玩,又讨厌,每到晚上就出来偷吃家里的食物,连灯油也不放过,还听说老鼠把谁家小孩的耳朵咬掉了一大块。多少年了,这歌词,现在居然也还记得。

  • 标签: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十二生肖 文化英雄 内部资料 神话传说
  • 简介:我国学者对民间故事的语言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在对讲故事的结构要素、互动序列和话语性质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入雅各布森、萨克斯、巴赫金的语言理论,关注多种实际语境、不回避局内人视角的研究视点。从调查时间的角度,可以将对故事讲述活动的田野调查分为三种作业法,录音的文字转写则是田野调查十分重要的一环。

  • 标签: 民间故事讲述 话语互动 田野作业 录音转写
  • 简介:民间故事学考察的对象是故事文本和故事的传承人或讲述人,即故事家。两者相互关联,演述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再生产关系。20世纪民间故事家的考察与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故事家的发现和研究为中国现代故事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术路径,为民间和学者在故事层面的知识交换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 标签: 民间故事家 民间故事学 故事文本 生产关系 中国现代 知识交换
  • 简介:祁连休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全书98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理论探讨,分为绪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发展态势、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亚型、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互换现象、民间故事的录写与选编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下编分为七个历史时期,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河北教育出版社 民间传说 祁连休
  • 简介: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近年来热闹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圈子里,有两个对于大多数人都陌生的著名学者,一个是祁连休先生,一个是马吕仪先生。他们各以自己专研的故事学、神话学的成就而著名,人们却没有机缘见到他们,因为他们不参加任何会议,不出席任何典礼,不赶任何聚餐的场子。远求诸何其芳、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祁连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间文艺学 著名学者
  • 简介:祁连休先生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98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册)。我查阅了《后记》的写作时间,是2004年5月18日,大概这就是先生给出版社交稿的时间吧!从那一天起到现在,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祁连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孤独 愤怒
  • 简介:关于御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历来的研究者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羽聊斋志手酚是蒲松龄在科举失败后,为了寄托孤愤而写作的泄愤之辞。但是《聊斋志异》素材的民间来源,《聊斋志异》与民间审美、民间叙事的种种割不断的联系,也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御斋志异》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民间审美趣味,人物身上很少有庙堂之气,多了民间凡尘的世俗味,他们都是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

  • 标签: 《聊斋志异》 民间意识 民间信仰 故事 审美趣味 创作动机
  • 简介:王希彦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该书以一个省区的民间器乐为研究对象,结合作者20多年来的资料搜集、理论归纳和实际教学实践,对山东省的民间器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资料梳理和理论探索。

  • 标签: 民间器乐 山东 文艺出版社 资料搜集 教学实践 理论探索
  • 简介:青海民族众多,世居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汉族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辛劳的双手,不仅谱写了青海的历史,而且为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宝库,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民间刺绣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美的执着追求.

  • 标签: 青海 民间刺绣 民族文化 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 简介:民间文化图象——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系台湾学者陈益源的学术专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明清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云嘉地区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等八组专论,并附录《云嘉民间工艺调查》、《娄子匡与中国民俗学》二文,凡17万字。全书架构分明,内容精彩,既有对传统书面文

  • 标签: 《民间文化图象——台湾民间文学论集》 陈益源 中国 民俗研究 学术交流
  • 简介:捧读王希彦教授《山东民间器乐概论》,感到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山东民间器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资料梳理和理论探索,为我们呈现山东民间器乐的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全貌,更是以此为基点,对山东民间器乐的传承密码进行条分缕析,并将这种分析置放于民众精神活动与作为其语境的传统乡土社会之中予以深入解读。顺循着全书平易流畅的叙述,一份浓浓的乡土情韵散溢开来,我们由此获得了对于山东民间器乐这一母体文化的真切体认。

  • 标签: 民间器乐 山东 乡土社会 条分缕析 精神活动 母体文化
  • 简介:<正>泰山民间工艺最有代表性的有玩具、盆景、根艺三大类。泰山民间玩具的制作材料有竹、泥、皮、石、布等。泰山竹龙是泰山民间玩具的代表作品,由泰城中胜街何家创制。何家世代为手艺人,祖籍平阴,迁来泰城后即开始作竹龙,传至何相忠已是第六代,有三百多年历史。竹龙制作取泰山之阴大津口,柴草河一带出产的泰山绵竹。趁青鲜之际加工。整个制作过程有七十二道工序,繁杂而精细。主要步聚是:1、截料。从竹节两端锯下充作龙身。2、熏烤。以棉捻子点燃豆油烤灸龙身,使其变黑。这样如上漆一样光鉴,且不褪色。这是泰山绵竹独有特点,其它竹种烤黑后能擦掉。3、弯爪。泰山绵竹在竹节处有双杈,而其它竹种是单杈,烤弯后正好充作龙爪权。4、上串。把一节节龙身钻眼,以铁丝固定,一般是6—8节。5、上头。龙头一节较粗,刻上嘴、牙、眼,点染上色,加上铁丝挠着红绒球的龙须。6、纹身。以特制针扒子在龙身上刻出一片片龙鳞。再经过刮磨整形,就是一条形神兼备的

  • 标签: 泰山 民间玩具 民间工艺 孔尚任 上水石 制作材料
  • 简介:早在光绪年间,有不少人对辫子已经产生厌恶而鼓动剪辫。但当时广州社会流行的粤讴(民歌)告诉我们,把长长的辫子去掉并非易事。清朝统治二百多年,民众本来对剃发蓄辫已成习惯。但鸦片战争爆发,西风东渐,尽管有先进人士明知蓄辫之陋弊,称之为"满洲辫",但莫说国人,即便是海外侨民也少有剪辫者。据说,第一个剪辫的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冯自由父),时间为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接着是孙中山、陈少白在日本剪除辫子。冯自由说:"乙未(1895年),余随父居横滨,时年十四。一日,见有久未剃头之长衫客二人来访余父,谓有密事相谈,良久始出。后乃知来客为孙总理、陈少白。

  • 标签: “辫子” 故事 《马关条约》 光绪年间 鸦片战争 旅日华侨
  • 简介:中国内地的民间信仰研究者在与西方以及台湾、香港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经常面对“内马非马”的词源问题:“民间信仰”一词是中国内地与台湾的用法,在西方世界(包括香港),相应的研究领域应该称为“民间宗教”(PopularReligion),可是内地学界共识的“民间宗教”概念对应的却是民间秘密教门。内地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两个概念大致平行,在西方和台港学界,民间宗教是一大学科领域,

  • 标签: 民间信仰 民间宗教 中国内地 西方世界 学术交流 秘密教门
  • 简介:海门通东地区的民间美术具有质朴、敦厚的特色,富有乡土情味。通东的民间绘画、雕刻、建筑装饰、刻纸、彩灯、竹编等民间美术融汇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特点。

  • 标签: 通东 民间美术
  • 简介:<正>民间传承是前大众传播的文化传递形式,与各种实体的或观念的民俗事象一样,同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也是民俗学难以回避的认识对象。这种传播形式大概与语言的诞生、成熟过程同步伴随着人类每一个文化足迹直至今天。

  • 标签: 民间传承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基本群体 民间文化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