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正>1986年1月16日,我会接到通安乡张兆有同志报告:该乡金墅西太湖沿岸修筑防洪大堤时有文物出土。经我们现场踏勘。在修筑大堤取土处发现古井数座。现将清理的四座残井情况报告如下:一、古井的分布、结构古并发现于距苏州城西23公里的太湖边通安乡种殖场(图一)。该场三面临太湖,东与

  • 标签: 清理简报 太湖水 陶片 井圈 底径 腹径
  • 简介:<正>一九八四年下半年,本馆先后在南京白下区和栖霞区发掘了5座汉代墓葬(图一),现将清理结果公布如下:一、南空汽车营汉墓墓残,为土坑木椁墓.(图二)土坑已毁,坑内有长方形棺椁,腐烂严重,椁板长2.20、宽1.20、厚0.05米;棺板长2.00、宽0.97、厚0.10,侧立板高0.50米.随葬品如下:铜镜1件完整,日光连弧纹镜.圆形圆钮,座外有内向连弧纹周,为八连弧,钮座和弧圈之间有浅直线和弧线相连.外区饰以符号.直径10厘米,缘厚0.5厘米.

  • 标签: 汉墓 腹径 底径 发掘简报 南京市 折纹
  • 简介:郭庄隋代墓葬位于江苏扬州西湖镇俞桥村郭庄境内,2011年11月底,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考古发掘清理了三座竖穴土坑夫妇合葬木棺墓,出土了瓷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及钱币等随葬器物,具有隋代墓葬的特征。三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扬州地区隋代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扬州 隋代 墓葬 木枕青釉瓷器
  • 简介:<正>余杭县长命制动材料厂于1990年3月.扩建厂房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汉墓,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管理所得悉后,立即进行抢救性清理.该墓位于余杭县长命乡良渚文化反山大型墓葬地的正南约200米处,大观山果园的西坡,东南距杭州市25公里,这里周围是一片高地,据当地村民反映,墓葬上面原有约3米的封土,由于基建单位常年在此取土,已夷为平地,使该墓上部遭到破坏,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汉墓 浙江余杭 发掘简报 色釉 底径 字头
  • 简介:2008年发掘的沙石岗孙吴天册元年墓距1979年发掘的城土盖村棱角山天册元年墓仅约百米,亦为平面呈双“凸”字形的前、后室砖室结构,出土青瓷器、铜器等精美文物20余件。此二墓墓砖上模印的花纹和铭文完全相同,证明墓主可能均与兄(倪)侯有关。沙石岗天册元年墓是该地区发现的第4座孙吴晚期大型砖室墓,对研究该地区高等级孙吴贵族墓葬的分布及孙吴时期丧葬礼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沙石岗 孙吴墓 天册元年 免(倪)侯 青瓷器
  • 简介:<正>1983—1984年中,我所先后在肖山县城南电扇厂、杭州钢铁厂转炉车间、杭州联运公司古荡仓库等基建工地,发掘、清理了一批古墓葬,现简报如下:墓葬形制以上各地所发掘的墓葬,有土坑墓和券顶砖室墓两大类:1、土坑墓共14座,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和凸字形两种。墓内用原土回填,并经夯打,墓坑规整,底部四边往往有“热土二层台”,底面平整,部分墓底有“枕木沟”,个别墓内有排水沟。葬县均已腐朽,但多数墓中残留的棺漆痕迹表明,墓有合葬和单葬之分。随葬品往往较多而破

  • 标签: 底径 腹径 盘口 发掘简报 杭州地区 肩部
  • 简介:郭家山11号墓出土了青瓷器、铜器、铜钱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断,该墓应为西晋墓。这一墓葬的发掘为南京地区六朝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 标签: 南京 郭家山11号墓
  • 简介:<正>1982年2月下旬,上虞县江山乡南穴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一座古墓,本所闻讯后,立即派员对该墓进行发掘清理,墓葬编号为上M84,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型制墓为券顶式砖室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长3.72、宽1.26、残高0.92米,墓向202度(图一)。墓壁以四顺一丁的结

  • 标签: 吴墓 发掘简报 江山 腹径 色釉 底径
  • 简介:<正>1989年12月,临海市涌泉区水洋乡黄土山村与黄岩交界处,104国道线旁的一座古墓被盗掘.临海市博物馆得知后,立即与台州地区文管会组成考古队,前往调查并进行抢救性发掘,现简介如下:

  • 标签: 黄土岭 砖室墓 浙江临海 发掘简报 叶脉纹 施釉
  • 简介:1994至1997年,扬州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在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相继清理了四座西汉早期竖穴土坑木椁墓。四座墓葬出土文物达200多件(组),以釉陶器和漆木器为主,还有少量铜器、玉器。从墓葬分布规律分析,它们应为庙山汉墓的陪葬墓群。墓葬之间的差别应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关。

  • 标签: 仪征 西汉 竖穴土坑木椁墓 庙山汉墓
  • 简介:2008年,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北面、桃园村与西华村北部交界处的皇冠山发现两晋南朝砖室墓群,泉州市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2号墓(M12)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顶单室墓,墓砖模印纹饰精美华丽、种类多样,少量墓砖模印文字“天监十壹年”。出土随葬品23件,以青瓷器为主。该墓对研究泉州地区的早期移民、佛教传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福建南安 南朝 砖室墓
  • 简介:2015年4—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东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地坐北朝南,4座墓室东西向紧密排成一列,墓葬形制、大小相近,均为砖室券顶结构,长5米左右。墓葬多保存较好,出土了包括青瓷器、陶器、金饰、铜印章等在内的各类遗物90余件(组),其中六面印、步摇金饰、头像砖等均较罕见。根据出土的六面印,初步判断M1墓主为张迈。这处墓地的发掘对于研究六朝墓的出土遗物、葬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东晋 家族墓 张迈 六面印 步摇 头像砖
  • 简介:2011年淮安市楚州区里运河发现一段明清砖工堤与码头,均为砖石混合结构,下部有密集的基础木桩,其外有埽工遗迹及多排护堤木桩。河道中清理出土有陶瓷器、钱币和其它生活类器物,以及部分船上用具和大量船钉等,为研究大运河及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 标签: 里运河 砖工堤 码头
  • 简介:江苏省镇江市马迹山遗址是宁镇地区典型的台形遗址,遗址使用时间较长,时间范围从龙山时代末期至两周时期。遗址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共发现47个灰坑、13座房址、1座墓葬,出土了一批器物。马迹山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宁镇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并为探寻宁镇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标签: 镇江 马迹山遗址 台形遗址 龙山时代末期至两周时期
  • 简介:牧龙村发现的3座六朝砖室墓,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M1、M2时代为东晋中期,M3时代为孙吴建衡元年,墓主为相府吏缪承。三墓规模虽不大,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M1、M2墓室四角的砖柱,在南京地区东晋墓葬中是首次发现。M3出土的环状乳神兽镜、青瓷龙首罐、笔洗、唾壶等遗物比较珍贵,另有一方砖刻买地券是研究当时土地制度的重要实物。

  • 标签: 江宁铜井牧龙村 东晋墓 孙吴墓 建衡元年 买地券
  • 简介:<正>1986年4月,南京博物院在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清理了一座砖室墓葬.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南京农业大学位于南京城东郊1.5公里卫岗.宁杭公路南侧.在该校实验大楼南面修筑公路工程中发现一座砖室墓,清理前墓葬上半部已暴露.室内淤满黄土和砖块.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 标签: 西晋墓 南京农业大学 发掘简报 盘口 南京市 竖系
  • 简介:童家岙遗址位于慈溪市横河镇童家岙村,2009年通过试掘出土了丰富的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遗迹、遗物和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晚期道路遗迹保存完好,为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 标签: 童家岙遗址 河姆渡文化 道路遗迹
  • 简介:<正>桃源花供会,是山东曹县桃源集一带乡民,在正日初七日为祭祀火神举办的祭祀活动。火神,民间一般称之为“火德真君”,或直称火神。它是人们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祗之一。据传说,在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了熟食阶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为了纪念他,人们便尊称他为“火神”。在原始社会里,原始人群每年在他们认为象征着火的夏天里祭祀火神,答谢火神对人类的赐福与恩德。在秦代以前,祭火神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到汉代,祭祀活动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后来,祭祀火神主要流行于民间,有的隆重、有的随便、有的在夏大,但大多数地区则在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或初六、初七日。

  • 标签: 火神 桃源 曹县 白萝卜 梅花鹿 据传说
  • 简介:同很多东北村落一样,笔者进行调查的吴村也是一个移民村.据村中人讲,'老吴家'原来是在旗人,祖籍山东,先祖曾做过将军(吴氏宗谱就是以这位将军为族群源头的),不过在告老还乡时命终于半路,致使家族无法兴盛,仍旧以种地为生,生活十分穷苦.后来这位先祖的后代有兄弟四人闯关东来到辽南复县,分三处拓荒务农,吴村便是其中之一.到了伪满时期,吴村已十分富有,并设有炮楼养枪护村.后吴村族长遭'胡子'绑票,并被勒索数万现大洋而导致家道衰落.1930年代以后,吴村同其他中国村庄一样经历了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

  • 标签: 吴村 民间信仰活动 灶神 祭祀仪式 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