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崧泽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上承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的考古学文化。对崧泽文化早期遗存和马家浜文化较晚遗存以及各阶段器物组合、器形特征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崧泽文化与马家浜文化既有联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并非简单的继承、发展关系。崧泽文化的形成除了继承马家浜文化传统外,也受到了皖江流域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的重要影响,这与马家浜文化从西向东发展的文化态势相似。崧泽文化在成功吸收、转化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因素,在文化中期阶段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直接影响扩展到宁镇地区、江淮东部地区等,并反向影响到皖江流域及其以西区域,从而奠定了以后良渚文化强势文化的基础。

  • 标签: 崧泽文化 马家浜文化 薛家岗文化 黄鳝嘴文化 文化变迁
  • 简介:灰塑工艺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经流传,在明、清两代盛行,民国灰塑需求呈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制作灰塑的艺人寥寥无几,面临绝境,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灰塑行业有了发展态势。广州灰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岭南建筑的兴盛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运用而生,薪火相传。

  • 标签: 灰塑 流源 形成 发展
  • 简介:<正>“土葬”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埋葬方式。虽然各地土葬的仪式各异,但基本观点“入土为安”却是一致的。千百年来,“动祖坟为大逆”的伦理及“开棺问斩”的刑律可谓妇孺皆知.可是,以前在长江口以崇明为代表的诸岛上,却反其道而行之,盛行先“上葬”(或“露葬”),再“启棺拾”的“二次葬”奇俗。崇明岛上的“启棺拾”葬仪奇异,在中国葬俗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俱其中所留下诸多“谜团”,却令有关学人莫衷一是。今笔者试列三题探析,首析主题是——

  • 标签: 崇明岛 探析 长江口 葬仪 二次葬 唐武德年间
  • 简介:追溯福建文化传统的源头,我们尚可发现几千年前古越族先民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雪泥鸿爪,这些断发纹身的“东南蛇种”,在地老天荒中创造了福建文化最遥远的一章.然而,岁月悠悠,历史的尘埃渐渐湮没了他们的痕迹.汉晋唐宋以来,一次次中原汉民的南迁洪流涤荡着古老的越族文化,越族先民一部分被融合,一部分退居山林.第二期的福建文化就由那些南来的汉人及日渐同化的越裔来谱写了.福建地僻东南一隅,濒海而多山.绵亘于西带边界的武夷山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给这时期的福建文化造成了这样一种地理环境:西南与东北的阻隔则不易受政治及战乱影响而利于存留中原古文化,并融汇形成自身特色;东部、南部面海而难以交流.终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航海业的日益发达,濒海优势给福建文化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唐宋以后,福建成为域外文化入华及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交汇点.宋元的阿拉伯、波斯宗教、建筑、商业文化入闽,明清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浙并随之带入西方文明,使福建文化第三期再呈异彩.本文拟就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作些探讨,试图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略抒浅见.

  • 标签: 福建文化 闽越人 泉州 宗派色彩 闽越文化 闽北
  • 简介:2012年5月20日至23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与会的数十家学术机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有关文明起源阶段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以考古发现进行的文明进程新研究"、"多学科结合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运用"、"考古学、科技研究与文献历史学间的关系探讨"以及"对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探讨"等五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的科研成果,汇报了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及多学科交流所开创的文明起源研究新局面,有效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文明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 标签: 中国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 多学科
  • 简介:西湖多情,于是有了断桥边许仙和白娘子的凄美传说,有了梁祝的十八相送的痴情,有了苏小小同心难结的哀怨。西湖多雨,于是有了一种以湖命名的伞——西湖绸伞,姹紫嫣红的伞又成就了花前柳下外的另外一种西湖景致。绸伞,给西湖定制的一朵胸花古代的伞又称为"盖",最初是用羽毛做的,后来逐渐被罗绢、油纸替代,油纸伞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 标签: 油纸伞 白娘子 十八相送 梁祝 许仙 文化意象
  • 简介:1980年秋天出土的江西高安窖藏二百多件元代古瓷珍品中,有六件元青花梅瓶婷婷玉立,风采迷人,令无数慕名前来观赏者为之倾倒,著名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称其为元瓷极品,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弥足珍贵,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和收藏价值。

  • 标签: 出土 古瓷 古陶瓷 元代 收藏价值 专家
  • 简介: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的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的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注意其与总体的文化系统的整合和关联。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吟诗”的聚会对歌传统,人们把请歌者到家里对歌叫作“暖屋”(thau^3run^2:thau^3暖,run^2家屋),强调“吟诗”对于建构一个“暖”的家屋空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歌唱传统,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一个文本,

  • 标签: 吟诗 民间 壮族 西部 广西 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