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新城新区城市文态规划为新城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将有效软化(工具)理性城市的非人倾向,推动新城新区走向以人的主体性彰显和解放为内核的感性城市。从城市文态角度,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深圳阶段、浦东阶段、产城一体阶段、城市文态阶段。作为新城新区城市文态发展的最新阶段,成都天府新区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中总结出4种模式,针对不同语境,探索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不同路径。铁像寺水街以策划、设计、运营、传播等多方面成功协作,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典范,具有现代性出场的重大意义。

  • 标签: 新城新区 城市史 文态规划 天府新区 铁像寺水街
  • 简介:城市群不能独立发展,城市群彼此间只有建立起紧密联系,才能整合为高效互动的城市体系。根据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城市群可以区分为7个片区:"黑+吉+辽"、"京+津+冀+晋+鲁+豫"、"沪+苏+浙+闽+赣+皖"、"湘+鄂"、"粤+桂"、"川+渝+滇+黔"、"陕+甘+宁"。这些片区内的核心城市间的联系程度不同,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也有较大差别,所以需要对这些片区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构建"子城市链"、"子城市团"等措施,不断完善各个片区内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联系,在各个片区内形成"分层+分片"的发展秩序,使得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片区内都逐渐形成"核心城市-子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地"的多层次的城市发展结构,推动全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 标签: 城市群片区 片区城市群 子城市团 城市链 中心地
  • 简介:京杭大运河是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启动器和助力机,催发和带动了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并进而形成沿河城市群带。苏北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控扼运河咽喉,又是黄河、淮河和运河交汇重地,位置特别关键,地位尤其重要,而历史上苏北运河的变化复杂而多样,对苏北城市盛衰起落的影响也格外显著。大体而言,先秦至隋代,是苏北运河初步开发阶段,苏北运河城市由此兴起,运河城市群初具雏形。隋唐宋元时期是运河进一步开发阶段,苏北运河城市群初步形成。明清时期苏北运河走势基本定型,运河城市群最后形成,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美景。

  • 标签: 苏北运河 漕运 城市群
  • 简介: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热门话题,但什么是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有什么特点?需要有一个理论上的解读。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大运河文化的载体中国大运河的概念以及中国大运河文化产生的背景,从而提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从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时代和地域性特点、价值与功能特点分析大运河文化的特征,通过列举10个类别的运河文化对中国大运河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中国大运河文化 内涵 特征 分类 研究
  • 简介:广州西关大屋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古、雅、幽、秀、洋”之艺术特色。因城市功能结构变迁,西关大屋历史街区则具有“静、慢、清、悠、闲”市井文化新型生活方式的相对区位优势。通过“传统-当代”的活化手法进行积极开发,打造“广州西关民间文化产业风情体验国际性旅游区”,塑造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形象,则是一条“亲民、爱民、惠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标签: 广州 西关大屋 市井新生活 传统当代并存 国际体验旅游
  • 简介: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开展资源型城市创新研究意义重大。围绕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评价的技术路线、创新模式选择和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通过综述发现,虽然不少学者已经关注到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难度,并做了积极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些颇有启发性的结论和观点等,但聚焦资源型城市创新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理论、方法、政策和案例等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且滞后于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实践。

  • 标签: 资源型城市 创新 研究进展
  • 简介:纵观城市发展,水在城市系统中具有特殊性,对城市肌理生长与城市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与城之间的关系也面临挑战。从水网肌理延伸促进水城肌理共构和城市建筑呼应滨水营造两个层面出以,解读水城共构的滨水空间整合策略。一方面从水城共构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从三个维度分析水城肌理共构的营造特点及其意义;另一方面立足城市局部与整体的互动,指出城市建筑呼应水体的轴线和界面,对城市整合、城市文脉传承、城市意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滨水城市中,以水为核心的空间整合,对城市结构营造及肌理生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有助于建立起不同性质、功能、特色的区域的整合,推动传统滨水体系的复兴。

  • 标签: 滨水空间 水网 肌理 共构 整合
  • 简介:我国西部涵盖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拥有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人才加速流动的今天,这些城市如能抢抓机会,出台更加优惠政策,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必将成为汇聚人才的高地。以重庆市为例,借用GEM模型,通过对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抽样和海归创业者的抽样调查,评价了重庆引进高端人才的环境及现状,在分析借鉴西方几个发达国家引进人才经验的基础上,从营造良好环境、实施知识城市战略吸引人才、出台更加宽松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标签: 西部中心城市 海外高端人才 引进 政策建议
  • 简介: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野外踏勘与观测过程中强化理论应用和实务熟稔,以实现理论-实践-创新创业的贯通式专业人才培养。运用SPSS22.0统计识别宁波中心6区沿三江切分的城市剖面要素,筛选人文地理学与空间规划的实习初筛样点;同时采用ArcGIS10.0可视化文化层累,验证与确认初筛样本,继而构建表征宁波城市剖面地方性的专业实习线路。研究得出:(1)宁波城市剖面以水系和古人类活动遗址及水运为特色,表征地方性样点是戚远城、泮池、保国寺、天一阁、它山堰、宁波三江口(大运河宁波部分)、水则碑、永丰库遗址、阿育王寺以及天童寺。(2)能够表征宁波城市地方性的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认知实习线路是人类文明起源、水利港口工程海防、书藏古今等样带,及1条补充性市内综合实习路线--宗教建筑与微人居环境观测。

  • 标签: 地方性 城市剖面 城市文脉 文化层累 野外实习 三江六岸
  • 简介:陕南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是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纽带,是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城镇自然环境独特、人文历史深厚,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抓住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彰显历史内涵,实现城镇生态、社会、经济的共赢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对该地区城镇特色的分析,结合当前特色小城建设的思路,提出陕南地区的小城镇应该以发展文化旅游为导向。笔者认为应根据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采取分类引导的方式,提出文化旅游型城镇的发展路径和分类发展模式,最后以柞水县营盘镇为例,从特色定位、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角度出发探讨面向文化旅游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

  • 标签: 特色小城镇 陕南地区 历史文化 旅游产业 发展路径
  • 简介:2018年12月7日至12月8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第23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是一次学术交流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居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研究"这一主题与"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聚落(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传统聚落(民居)的营建智慧与文化传承"、"传统聚落(民居)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创新"三个分议题展开交流,集中展示了中国民居建筑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民居建筑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 标签: 乡村振兴 民居研究 文化传承 学术会议 三十周年纪念
  • 简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粤港澳将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另加活力四射的珠三角。由于这种法域和政体的差异,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性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法律关系复杂,进一步深化合作中的法域差异导致的法制障碍不容忽视。因此,应以CEPA框架下所签署的双边协议中的环保合作条款为准则,在开放合作中相互借鉴吸纳包容,通过法制的力量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创新制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性生态环境治理的协调化、法治化。

  • 标签: 跨域性 生态环境治理 协调化 法治化
  • 简介:2018年10月底聚焦"文化线路"的第七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正好距离《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通过十年。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和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国际专家以及中国学者、规划建筑设计专家集中探讨了文化线路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问题。从"文化线路的科学保护"(2009年无锡论坛主题)到"人文·人居·新时代"(本次论坛主题)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线路,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十年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总结与缩影。

  • 标签: 无界论坛 文化线路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