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旅游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论文在界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揭示了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广交会推进广州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经历集聚核形成阶段、点轴集聚阶段和网络集聚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产业集聚主要因素存在显著不同。政府行为推动会展旅游产业集聚雏形形成,激增旅游需求、集聚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产业集聚逐渐向点轴集聚发展。在网络集聚阶段,集聚不规模效应以及琶洲展馆的全面启用造成旅游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是以展馆为核心集聚,展馆在城市中空间布局的变化将导致该类集聚空间迁移。

  • 标签: 会展旅游产业集聚 演化过程 形成机理 广州
  • 简介:有人说,"没去红灯就没到过阿姆斯特丹"。色情、大麻、同性恋在这里公开合法,无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白的黑的,黄的棕的,好孩子、坏孩子都会在这里找到快乐。

  • 标签: 万象迷乱 荷兰红灯区
  • 简介:基于社区问卷调查数据,从行为主义视角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社区居民的通勤、购物、就学、就医、休闲等日常活动空间开展实证研究,刻画开发职住分离、购物行为的空间指向性,以及居民就学、就医和休闲行为的空间分配特征。继而,基于加入空间变量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结合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背景,重点从居民需求、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开发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进行解释,并概括出其形成的综合机制模式。研究发现,距离、业态偏好、对服务设施质量的要求,以及交通方式改善带来居民需求变动,与市场供给的空间分布、政府供给的相对短缺共同影响,塑造了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

  • 标签: 开发区 郊区社区 日常活动空间 空间结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简介:本文基于550份调查问卷和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以北京著名的郊区大型居住——回龙观文化居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空间和游憩空间在内的郊区大型居住生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分析了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与郊区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0年来,居民对远距离居住—工作空间错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回龙观为代表的郊区大型居住在形成居住空间郊区化、商业和休闲空间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验证了过去10年中北京郊区化发展的高强力度。回龙观社区职能由单纯卧城向综合型社区的演变成为居民多种生活空间重构的背景,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某种生活空间变化往往导致另一种或几种生活空间跟随发生变化。回龙观的案例给郊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 标签: 大型居住区 生活空间 活动类型 郊区化 回龙观
  • 简介:城市居民迁居行为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但以微观手法研究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尚不多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以位于北京郊区的回龙观居住为例,以微观的手法对城区拆迁居民、经历体制转型的中老年人、北京本地年轻人以及外地来京年轻人的迁居历程进行解读,寻找经济、社会和制度变革与个体生命历程的交集,进而洞察郊区居民迁居的一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迁居机会供给、住房需求、住房获取能力、迁居决策4个方面归纳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特征,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阐释重构机制。对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北京城市空间重构及郊区化进程。

  • 标签: 生命历程 迁居行为 空间重构 郊区 北京回龙观
  • 简介:西汉时代的太常因一度管辖陵邑而兼具民政的职能,以往学界认为太常已具备行政区划的某些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集中探讨西汉政研究领域中,与“太常”相关的三个问题,指出西汉并不存在“太常郡”的称谓;太常管辖陵邑始于高帝时期,长陵邑的设置约在高帝九年;西汉的太常既不具有明确的辖域,也不具有管理地方政务的完备官员建制,只是一个具有部分民政职能的中央官署,不应视为郡级政而加以讨论。

  • 标签: 太常郡 陵邑 肩水金关汉简 西汉政区
  • 简介:本文运用社会史的方法,借助档案、地方文献、口述史料,对建国后六七十年代松政县两度分合加以考察,论证其发生过程与原因,并与周边地区分县运动加以比较,指出行政区划建撤,并非简单的自上而下,事实上深受影响的民众,通过相关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基于民情,政府部门往往适度调整政策,决定政是否最终建立,这是政变动的实态。

  • 标签: 松政县 建国后 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