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国内外批发空间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梳理,将批发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60年代,依附于区位论的批发区位研究,学者受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影响,流行用与批发贸易相关的指标来测量城市中心性;二是20世纪70-90年代,对批发区位进行专门研究,并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程度加深:同时,通过研究批发来探讨城镇体系的文献也较为多见;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批发的空间优化,并与现代物流紧密结合。我国对批发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批发市场方面,且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上,对批发市场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但缺乏批发市场的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同时,批发市场货流空间的研究、批发交易功能与物流功能的空间分离关注较少。

  • 标签: 批发业 空间 形成机制 研究综述
  • 简介:卢卡·利纳蒂LucaRinaldi意大利马尔凯大区驻华代表。其工作包括建立和维持与中方各机构的联系、促进中意公司之间的商业合作等。他精通中国和欧洲在时尚、葡萄酒和旅游等领域的市场。致力于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双方文化活动的共同举办。

  • 标签: 游艇码头 缤纷世界 卢卡 商业合作 文化活动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30多年的纵向发展演化实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微观基础(农户、企业)、中观尺度的产业网络和宏观尺度的外部环境(制度、技术和空间)如何共同演化并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变。研究发现:①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其内部基本行为主体农户与企业、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地域空间的演变具有协同作用、共同演化,特定的影响因素与集群网络交互作用形成了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②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技术、空间和制度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协同演化特征,微观主体的组织创新是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及地域空间演变是微观变化的综合。③在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个别农户和企业的成功示范,又要重视地理邻近效应对整个产业网络、技术、惯例形成和空间再造的作用。本研究结论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管理实践和集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农业产业 集群 共同演化 鄢陵县
  • 简介:追求更高的效率是旅游城市发展旅游的目标之一.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方法,选取2010年50个著名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旅游效率值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剥离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城市旅游效率从0.661下降到0.559,规模效率值从0.865下降到0.634,纯技术效率值从0.761上升到0.872,42个城市的旅游规模效率值下降,33个城市的旅游纯技术效率值上升.从调整的数据可以看出,规模效率对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和制约程度最强,纯技术效率相对较弱.最后针对旅游效率值分析,提出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源集中配置的建议.

  • 标签: 旅游业效率 三阶段DEA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 简介:产业转移概念出发,对产业区域转移实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不同区域尺度研究结果进行梳理。认为根据已有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中国产业转移发生情况的基本结论:①中国在整体上以及东中西部和四大板块之间只有较少的相对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中西部转入东部,资源依赖型产业从东部转入中西部。③东部地带各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较大。④东部地带各省份内部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更大。⑤不同区域尺度上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结果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对国内产业转移实践引发的梯度理论、产业转移滞缓原因、政府参与产业转移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方向。

  • 标签: 产业转移 实证研究 综述
  • 简介:广州的琶洲地区是广州会展的代表符号,琶洲村是会展促进城市发展的典型城中村。本文以琶洲村村民为例,从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视角解析会展发展过程中居民的社会交换关系。研究显示:①城市会展成为社区重要的社会交换关系变量,社区经济对会展的依赖性增强。②在会展发展过程中,外来者的进入打破了原来社区交换关系的均衡与稳定,社区参与交换关系的网络呈多元特征;社区居民之间的内部交换关系发生了变化,正经历竞争与分化的阶段。③社区居民不满足现有的外部交换关系,表现出对更高层次交换关系的热切期盼。

  • 标签: 事件活动 会展业 经济影响感知 社会交换关系 广州琶洲村
  • 简介:2014国际城市管理协会(ICMA)国际区域峰会在扬州市举行,中外专家和城市管理者就“绿色城镇: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城市管理协会理事会和国际委员会成员、国际附属机构负责人、部分会员代表参加会议。现摘登部分中外嘉宾的关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绿色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规划 治理
  • 简介:近几年来,江苏在推进城镇、城乡发展一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城乡发展一体化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从根本上破除。认为当前重点方向是努力提高城镇的质量,增强城镇的包容、吸纳功能。政策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包括: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使用制度、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巨大差距、促进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建城镇和城乡发展一体的体制机制等。针对当前重点与难点,提出加强对基层工作宏观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建立市场和可持续融资机制、积极化解政策性土地流转纠纷、适度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等政策建议。

  • 标签: 江苏 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 简介:本文回顾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的起源、发展历程,评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内涵、目标、概念性框架、运行、障碍及评价研究的状况.本文认为,当前研究逐渐“合流”,形成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战略研究视角成为一种新趋势.本文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做什么”“怎么做”和“结果如何”的问题,应重视引入案例研究、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

  • 标签: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营销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
  • 简介:在系统分析城市进程中交通公平内涵的基础上,从弱势群体与社会排斥、交通公平评估与改善策略等方面,梳理交通公平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当前城市交通公平性研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交通公平内涵应更加注重改善快速城市地区居民群体的出行环境;系统分析快速城市进程中交通公平的演化模式,改善交通公平的基本测度方法;构建交通公平评估的空间分析方法,从经济成本可达性角度剖析交通公平性;关注快速城市地区交通公平的改善策略,提出可操作性的交通公平优化方法。

  • 标签: 交通公平 城市化 弱势群体 社会排斥 社会公平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进程历时三十余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日趋合理,城镇建设成就显著。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不断完善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调控密切相关。我国政府在城镇群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落实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城镇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将更多地涉足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领域,在城镇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 标签: 政府管理 城镇化 主导作用
  • 简介:食物是人地关系的天然纽带。自伯克利学派开始关注食品消费研究起,食物研究在国外已属发展较成熟的领域,食物消费研究更是新近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与家庭研究、性别地理研究关联密切。食物消费主流研究很大部分关涉意义诠释和文化建构,包括文化和身份认同、意义空间塑造、味道与边界、旅游体验、地方指向等命题。食物消费研究也正在经历和吸收一些变化中的研究思潮,特别是警惕过度的"文化转向",重视有关政治地理和再物质/物质地理的理论主张等。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及多元趋势,作为新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缩影,正逐渐对国内食物消费地理研究产生影响。

  • 标签: 食物消费 认同 味道 再物质化
  • 简介: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历程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研究的成果,从制约发展的问题、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流动人口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评价,并做出理论总结和对未来展望。

  • 标签: 少数民族 城镇化 综述
  • 简介:根据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城镇的四个主要方面,构建了城镇水平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江西省2001年和2010年各县(市)城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江西各县(市)城镇综合水平自2001年以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县域城镇水平变异程度减小,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拉大,极化趋势显著;②江西省城镇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从北向南呈现由高向低的梯度变化规律;县域城镇水平高和较高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全省的西北、东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空间形态上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围梯度变化的圈层式结构;③江西省县域城镇水平差异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及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4132010400)

  • 标签: 熵权法 城镇化 分异 江西省
  • 简介: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在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同时,也成为新时期推进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事实上,多数流动人口希望市民,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市民的意愿非常强烈。但由于受当前的制度政策、体制机制的约束,新生代流动人口市民进程缓慢。为此,应重视新生代流动人口融入的各种政策,在住、教、医保等方面给流动人口完全的市民待遇,同时,改革其他配套政策。

  • 标签: 新生代流动人口 市民化 代际更替
  • 简介:根据对黔中经济区城镇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从城镇水平上看,黔中经济区城镇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工业水平、滞后于非农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黔中经济区总体的城市数量偏少,大城市缺位,中、小城市数量不足。稳健快速推进黔中经济区城镇是当前和今后黔中经济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黔中经济区 城镇化水平 ZIPF法则
  • 简介:围绕苏南现代示范区发展模式的空间需求,结合苏南地区城市发展态势和空间经济特征,探讨苏南地区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和城镇功能定位,提出空间转型和优化的发展策略与具体路径。

  • 标签: 苏南 现代化示范区 城市群 空间格局 空间优化
  • 简介:京津冀一体是多年来学界讨论的话题,专家们都在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进言献策,在区划融合、产业对接、空间演化、扩大合作、存在问题等很多方面提出了观点。京津冀在历史上属于同一行政区划,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和北京先后独立为直辖市,自此京津与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状况上就逐渐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差距,环京津区域出现了一个"环京津贫困带"。在快速城市进程中,京津与河北省都看到了京津冀一体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一体化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京津周边的保定、唐山、承德和张家口也都提出了"对接京津"的发展思路。由于河北省在南北方向呈长条状,所以在一体进程中需要采取"分步走"的发展措施,通过以点带面、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方式,推动全面一体进程。

  • 标签: 京津冀一体化 环京津贫困带 双三角 软区划 发展对策
  • 简介:人地关系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化的特征,揭示了其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同里旅游商业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用地规模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并呈现从核心向四周扩散的特征,用地格局整体紧凑度不高;2旅游用地空间扩展以SWW、SE、SSE、E为主导方向,拓展强度呈增大态势;3针对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剖析表明,经济利益、农户行为转变、市场发展需求、级差地租及政府行为的综合驱动导致了其用地格局的空间演化。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旅游商业化 用地格局 驱动机制 同里
  • 简介: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市4个高校居住区为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小区内的职工居民和相关高校的房管部门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微观层面验证了中国城市单位作用的"隐形"现象。通过结合社会变革背景和个人住房行为特征,揭示了住房改革实施后单位在职工住房获得中作用的转变,对单位作用的"隐形"现象进行了解释。文章尝试对单位作用"隐形"的表现形式和从出现、发展到减弱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指出这种单位作用的"隐形"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制度和市场经济双重作用的结果,并对"新型单位社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单位 隐形化 高校居住区 住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