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近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环境冲突屡有发生,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大连高新园区两个街道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责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大连市在环境问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面貌有所改善,但还存在若干不足,如不同特征社会人群环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问责渠道缺失,问责制度供给不足,公众环境问责参与意愿不足,环境补偿不合理和环境公正弱化等。提出相关对策:进一步加强居民环境教育,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强化环境救济和生态补偿,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 标签: 城市化 环境责任 环境问责
  • 简介:基于CPTED(crimepreventionthroughenvironmentaldesign)和社会失序(socialdisorganization)理论,本文利用2012年在广州进行的入户调查数据,从内部环境角度对广州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小区的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都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都有影响,小区正式控制机制、小区开放度和功能混合度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小区环境形象和流动性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显著。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CPTED和社会失序理论的监视性、小区组织结构、出入控制等概念对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有非常强的解释力;由于门禁小区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流动性、领属感、异质性等思想未体现出与理论假设一致的结论。

  • 标签: 门禁小区 入室盗窃 环境因素 广州
  • 简介:从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发表之前的作品来看,他对于人的环境经验研究有如下基本观点:1反对生硬的量化记录,推崇基于丰富的感知觉的直接描述式地理学论文写作;2反对用偏狭的意象与心智地图来阐释人类的环境认知,推崇能够将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模";3反对孤立地认识和使用"环境"概念,推崇富有人文精神且能够将环境概念容纳于其中的"世界"概念。对段义孚而言,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哲学立场,而不是需要从形式上去模仿、从术语上去标示甚至被某些"定论"所绑缚的一种操作指南,因此,与其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某种严格的"现象学方法",不如说他的工作体现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现象学态度"。

  • 标签: 段义孚 环境经验 现象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 简介:一般城市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从简单的集中提升到了城市区域层面的空间集聚,为创新活动的频发带来巨大的优势条件,包括廉价的交易成本、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最优配置以及企业规模报酬递增等,最终实现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和关联产品的转换。但与一般城市促进创新效应相比较,智慧城市在承袭一般城市对创新效应作用的优势之上,充分利用当前的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区域要素空间集聚、整合,进而大幅度提升创新效应。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从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和智慧城市产业链两大方面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下强化技术创新的对策,以促进城市信息化产品的变革,实现城市创新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与转变。

  • 标签: 智慧城市 技术创新 信息产品
  • 简介: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当前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而清代(1644-1911年)是研究开展最为系统、成果最为丰硕的历史时段。本文从农业生产、经济、人口、社会动乱等4个主要方面梳理了清代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进展,兼及同期重大气候事件和历史事件案例,总结了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定量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时空尺度多元化、深入气候影响的过程机理层面),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1)完善气候变化影响链条;(2)加强区域综合研究;(3)推动跨学科集成研究。

  • 标签: 清代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研究进展 展望
  • 简介: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00~2012年江苏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方法、GIS软件等对江苏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入境旅游流及外汇收入稳步上升,2005年后江苏入境旅游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在2000~2005年期间,港澳游客占据江苏的主要入境客流市场,2005年后外国游客成为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角;入境旅游流流质不断提高,各市入境旅游流流质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受民航客运量及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而交通线路长度及星级酒店对旅游流质量影响较大。

  • 标签: 江苏 入境旅游流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以1991~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相关数据为基础,探究金融危机等事件下中国入境旅游的受损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出现2010年恢复效果明显、2011年恢复效果较弱的特征,但受损幅度差异很大,恢复状况也不尽相同。截至2011年底,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未恢复至预测水平。(2)各客源国或地区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量,与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的减少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减少。游客在考虑到中国旅行时,个人收入成为大部分客源国或地区游客的主要决定因素,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可忽视。

  • 标签: 危机事件 入境旅游 预测建模 受损格局 影响机制
  • 简介:本文选取武夷山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 标签: 旅游地 文化变迁 影响机理
  • 简介:本文以养老旅游者安全感知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养老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凝聚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并以哈尔滨赴海南的养老旅游者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养老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凝聚的3个维度均显著地正向影响养老旅游者安全感知,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养老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亲密性、养老旅游者感知的受欢迎程度、养老旅游者对目的地居民的认同感;养老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凝聚通过养老旅游者安全感知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重游意愿。

  • 标签: 养老旅游者 目的地居民 情感凝聚 重游意愿
  • 简介:游憩价值评估是识别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TCM作为传统评估方法,其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游憩需求的影响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是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游客感知价值是影响游憩需求的重要因素,考察其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是提高评估结果精确性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以TCM的两种基本模型ZTCM和ITCM为基础,探索不同介入方式下感知价值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感知价值作为自变量介入ZTCM模型后使人均消费者剩余下降了7.3%、游憩价值下降了4.4%,大于它作为中介变量介入ITCM模型后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说明感知价值主要通过与旅行花费共同作用对价值评估结果产生影响。这不仅揭示了游客感知价值影响的复杂性,更体现了游憩价值评估体系中考虑游憩需求影响因素的必要性。

  • 标签: 游憩价值评估 感知价值 分区旅行费用法(ZTCM) 个人旅行费用法(ITCM) 中介变量 自变量
  • 简介: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探讨旅游业在不同尺度区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利用1994~2013年经济和旅游业统计数据,以九寨沟县为起点,逐级放大区域尺度,考察九寨沟县、阿坝州、四川省、西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全国6个尺度区域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明:九寨沟县、阿坝州、四川省、西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和全国旅游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1、0.62、0.72、0.71、0.73与0.16。随区域尺度逐步增大,旅游的经济效益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形态。在最小与最大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受旅游业的影响较小,其他尺度经济受旅游业的影响较大。

  • 标签: 旅游经济 面板数据 弹性分析 尺度效应 格兰杰因果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