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读《禹》随记王毓瑚古今讲说《禹》者多矣。其著述本未能尽读,因不曾认真作过研究(即使读过者,论点也都记忆不清),现在仍算是从头学起,而又手边除顾先生注释之“禹”篇外更无他书,故只能把一时想到的拉杂记下,以备自己日后参考而已。九州部分既载壶口,治梁...

  • 标签: 《禹贡》 敷浅原 鄱阳湖 沼泽区 汉水 大别山
  • 简介: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藏语中被称为“热”,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早在公元18世纪,这里就以几乎囊括了藏传佛教艺术一切门类的“热艺术”而闻名于藏区.在同仁县的吾屯,90%以上的男子都能够绘画或塑像,身怀绝技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热艺术因此也被称为“吾屯艺术”、推开吾屯任何一座土坯外墙的僧舍或者农舍的院门,所见到的景象都大同小异:或者雕塑,或者绘画,似乎每一双手都可以妙笔生花,他们只需轻轻舞动画笔、刻刀,就可以创造出线条流畅、光彩夺目的一幅幅唐卡和一座座塑像.

  • 标签: 热贡艺术 黄南藏族自治州 藏传佛教艺术 18世纪 同仁县 青海省
  • 简介:甘肃陇南地域偏僻,古代学者难以实地考察,注解《禹》的典籍和记载桓、桓水的地理文献往往出于臆测,影响了古籍的学术价值及使用价值。本文以躬身勘访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大量书面文献,细心求证,基本理清了历代关于桓水、白水、羌水、西汉水等水道记述文字的种种纠葛和有关舛误。

  • 标签: 《禹贡》 古桓水 白龙江 白水江 历史地理 垫江水
  • 简介:《禹》"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又说"荆及衡阳为荆州",衡阳即衡山之阳。其中之衡山,古今学者多以为即湘南之衡山。但是荆州章名山大川、物特产、族群活动不见于江南(若湘南衡山除外),其转输道也不见有江南的水道,这就显出矛盾:广大的长江以南地区何以未有山川、贡物与道,其可考者如纳锡大龟、菁茅、砺、砥、砮、丹等贡物,以及运输道等都在长江以北?结合其他先秦文献有关衡山地望的考察,知早期衡山实为皖西南之衡山。这里是"江淮走廊"的南端,古代中原国家南进江南的主要通道,江汉地区与东南地区的交往也以此为据点,又是"大山宫小山"的地势,其成为中原与南方联系的桥头堡势所当然。湖南的衡山之名可能晚到战国末至秦汉间才有。如此,则荆州范围正当湖北荆山至于皖西南的衡山之阳,为中原文化区南部的边缘。从经学转向历史地看问题,衡山地望在大江以北不仅有文献记载可资证明,也见出中原文化渐次南传之经历。

  • 标签: 衡山 霍山 荆州 《禹贡》
  • 简介:中国有三大荔枝分布区:岭南、四川和福建。荔枝原产于岭南地区,从汉代起便成为南方地区特色果之一,直至清末。笔者在全面考查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大荔枝分布区的形成,着重研究了荔枝种植及进贡的历史地理变迁。栽培荔枝约于汉初传入四川、隋以前传入福建;进贡则呈现出隋唐以前在岭南、唐宋在四川、元明清在福建的现象。通过分析得知导致荔枝种植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和人为原因(正反两种作用),荔枝地选择则随着政治形势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 标签: 荔枝 地理分布 贡道变迁 贡道
  • 简介:<正>《尚书·禹》雍州章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伪《孔传》以织皮、昆仑、析支、渠搜为四国,谓系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的羌髳之属。而郑弦《尚书注》则谓:“衣皮之

  • 标签: 《禹贡》 《尚书·禹贡》 昆仑 历史地理 雍州 考实
  • 简介:通过对《禹》徐州篇与《鲁颂.閟宫》所记述的海、岱、淮水、东原、大东等一系列地理景观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二者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应是先秦时期人们对同一地域所见地理事实的记述。

  • 标签: 禹贡 徐州 閟宫 地理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