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测定不同地貌环境下的侵蚀速率是了解地表形成及演化的基础。目前,已有人用10Be/26Al双核素和宇宙成因核素36Cl来研究灰表面的侵蚀速率和暴露年龄。本工作通过36Cl的AMS测量计算了北京地区灰表面的侵蚀速率,其结果为(1.33±0.28)×10-5m.a-1。

  • 标签: 10Be/26Al 36Cl 灰岩 侵蚀速率
  • 简介:聚氨酯(PU)是目前合成材料中十分重要的品种,具有可发泡性、高弹性、耐磨性、高黏接性以及极好的绝缘性能,被广泛的应用在航天、电子、生物等领域作为胶黏剂、灌封剂、阻尼减震材料和生物高分子材料等。利用酸酐与聚氨酯预聚体的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有均苯四酸二酰亚胺结构的聚氨酯-酰亚胺(PUI),着重研究了均苯四酸二酰亚胺结构对共聚物的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标签: 动态力学性能 嵌段聚氨酯 二酰亚胺 热性能 生物高分子材料 聚氨酯预聚体
  • 简介:目的:能量在工作状态下的热力学响应十分复杂,同时受到顶荷载、侧摩擦以及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群中出现部分能量不工作时,将造成上部结构的额外应力与变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摩擦型能量中部分能量在加热制冷作用下的热力学响应,并与单的热力学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1.通过建立摩擦型能量模型试验,探讨侧摩擦对能量的影响规律:2.利用能量与单对比,揭示能量与单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揭示部分能量加热制冷作用对能量的影响机理。方法:1.建立摩擦型能量及单的模型试验;2.将能量与单进行对比,研究能量与单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进行能量部分加热制冷试验。结论:1.对于长期工作的能量群,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宽高与整个群相同的热交换体,其表面温度与群的平均表面温度一致。2.能量在加热过程中,由于底受到的限制较大,所以顶位移大于底位移。3.能量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土体及桩体收缩,会出现明显的下沉。4.能量桩帽在加热过程中,桩帽的位移与群的上半部分长度相关:在本文的试验中,由于群上半部分受土的限制较小,因此其位移与自由膨胀的位移一样。5.能量在制冷期间,群的下沉量级要比单的大。6.在制冷过程中,能量在群效应作用下,内部底热位移较大。7.能量在部分加热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且在加热期间,沉降主要受到不工作的牵制影响;而在制冷期间,沉降主要受工作的下沉影响。8.摩擦型能量的热引起的身轴力是与侧的土压力大小相关的;由于群在群

  • 标签: 能量桩 纯摩擦型桩 群桩 不均匀加热 不均匀沉降
  • 简介:为了简化气体在包含空洞的体中渗透的数值模拟,通过比较气体在多孔介质中和空洞内运动的物理机理,分析了将空洞区域看成多孔介质,用统一的多孔介质中渗流模型模拟包含空洞的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渗透问题的合理性,给出了简化模型中空洞区域渗透率的选取方法,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取空洞区域孔隙率为1,等效渗透率不小于多孔介质渗透率与多孔介质孔隙率之比时,将整个区域统一按多孔介质来处理,简化模型与原始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 标签: 多孔介质 气体渗透 数学模型
  • 简介:基于地下强爆炸诱发出的具有独特性质的非线弹性摆型波的试验和理论证据,系统开展块系体中的非线性摆型波特性在核试验核查中的应用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试验仪器,成功模拟出块系体介质中低频、低速的变形波——摆型波,并通过试验揭示了冲击扰动作用下非线性摆型波产生的力学机理与传播规律,同时还研究了由摆型波传播诱发块的不可逆位移、动力滑移失稳的条件.通过构造冲击扰动下块振动的等效振动能量表达式及变分原理,提出了摆型波传播的特征能量因子,利用特征能量因子临界阈值界定了地下爆炸不可逆位移范围.结合卫星侦察等爆炸后效应监测手段,可对地下核爆炸的当量和埋深进行有效评估,为地下大当量核爆炸试验核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 标签: 摆型波 冲击扰动 地下核爆炸 核试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