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6级强震前电磁辐射变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电磁辐射在短临预报中的作用,同时给出了初步判断震中位置的方法

  • 标签: 电磁辐射 前兆异常信息 异常特征
  • 简介:台湾与大陆西部地区同属地槽回返区,同处于板块的缝合线上,因而两地的地震活动都比较强烈且频繁。根据对有地震记录以来的近100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每当西部地区发生一个或多个6.8级以上的强震后不久,台湾地区必有一个或多个相应震级的强震与之相呼应。这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推挤碰撞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明显大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结果。

  • 标签: 台湾 大陆西部 强震活动 相关性
  • 简介:通过对汰内井水氡多年年变动态的分析,发现台湾地区强震前后汰内井水氡测值表现出持续高值的异常,这些异常多为中期与中短期异常,有时也有短临异常和震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汰内井水氡对台湾地区的强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台湾地区的强震预测服务。

  • 标签: 汰内井 水氡年变异常 台湾强震 映震能力
  • 简介:1.概述TIP是近年来由俄罗斯地震学专家提出的一套中期地震预报方法。TIP即分析某个地区的地震序列,找出地震发生概率的增加时段。该方法所用资料是余震分离处理后的主震序列所构成的地震流,每个主震由6个分量组成的矢量表示,即:{t_i、φ_i、λ_i、h_i、M_i、B_i(e)}这里i是主震的序号,t是发震时刻,φ是纬度,λ是经度,h是深度,M是震级,B(e)是主震后

  • 标签: TIP 发震时刻 天山地区 回溯性 乌恰 震源区
  • 简介:根据NGDC提供的太阳黑子资料,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上巨震活动的关系。一般来说,地震发生的平均相位角大致在69.5°∽103.7°和256.3°∽290.5°之间,在每个太阳黑子活动的双周中,强震容易在黑子活动的峰值出现,而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单周中。强震较易在黑子活动的谷值出现,并指出在今后3∽4年内,欧亚大陆发生8级以上巨震的可能性很大。

  • 标签: 太阳黑子 巨震 地震活动性
  • 简介:为进行强震的年度预测,采取年变化率做为水位变化参量,大于或小于一定的年变化率值即为强震异常。在研究多年的强震前地下水位异常震例的基础上,在云南3个地震区分别确定了指标观测井及其强震的预测指标:丽江地震区选择丽江井,水位异常判定指标为年变化率R临≤-1.10;楚雄地震区为大姚井,指标是R临≥0.03;滇西南地震区为双江井,指标是R临≤-0.30。分区建立的预测指标对于强震的时空强三要素可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这些研究结果可在今后的预测实践中检验与修正。

  • 标签: 年度预测 地下水位 年变化率 指标观测井 强震预测指标
  • 简介:采用H/V谱比法,利用安徽强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3个强震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当台站场地为基岩或覆盖层较薄时,由地脉动和S波数据分别计算出的谱比曲线一致性很好.当覆盖层大于30.5m的时候,两者的放大因子有差异,即用S波计算的场地放大响应要明显大于用脉动计算的场地响应.

  • 标签: 强震台网 强震动记录 H V谱比法 场地响应
  • 简介:本文探讨了西南地区“川滇菱块”东部边界的强震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川滇菱块”东部边界强震活动在西南地区最为强烈。它集中了川滇地区全部7.6级以上地震,历史强震活动有较明显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且呈现某种自然节律,7级地震显示较好的南北迁移规律,强震时间分布遵从幂函数特征。

  • 标签: “川滇菱块”东部边界 强震活动 地震预报
  • 简介:对中国大陆地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发现6级以上强震在西部(东经105°线以西)有三组近似是对称分布的空带现象,每组平行空带相邻带间距为5°,带宽约为1°;而东部则有两组NE、NW向空带将其分割成若干强震块体,相邻空带宽约700km,带宽约为150km。6级以下地震在空间上几乎随机分布。理论推导证明:强震空带现象其实质为一些不连续块状分布的强震区在空间的有序排列,且控制东西两部分构造运动的构造波波长均约1000km,并在同一机理下还统一地解释了强震等间距及构造带等间距现象。应力场反演表明,大陆西部受三组主次不同的边界力源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气、油等轻而易于流动的物质的聚集区多分布在强震空带内,而金属矿藏多分布在强震块体内,同时从空带分布图即简单的地震危险区划图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已发展建设成的大型城市多位于“安全岛”内。

  • 标签: 强震空带 构造波 应力场 矿藏
  • 简介:以地震破裂理论和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增强事实为依据,选取地震频次和应变量两个统计参数,对新疆境内天山北缘、南缘地震带和西昆仑地震带共75平方度区域进行时空扫描。根据两个参数与其前3年均值之比的大小组合,确定小震活动增强区,并分析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提出地震预报判据。通过R值评分检验,说明小震活动增强图象方法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报效能。

  • 标签: 新疆 时空扫描 小震活动增强图象 预报效能评价
  • 简介: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 标签: 汶川8.0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强震动特性
  • 简介: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烈度计、MEMS加速度仪等强震动观测仪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概述了强震动记录中典型异常波形产生的原因和力平衡加速度计的仪器响应误差及校正,建议了解决强震仪器缺陷的措施,分析了强震仪在强震动观测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结果如下:①进行强震动记录异常波形的研究是有针对性改进现有强震仪存在问题的很好途径;②早期数字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频带范围0至30Hz)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应进行仪器校正;③应跟踪强震动观测新方法和相关领域新技术,发展MEMS加速度仪和光纤加速度仪等新型仪器。

  • 标签: 强震仪 力平衡加速度计 烈度计 MEMS加速度仪 强震动记录异常波形 仪器响应误差
  • 简介: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肘9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标签: 青海 玉树 中强震 震源参数
  • 简介:主要从青海省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台站分布、日常工作等进行介绍,并详细阐述了对强震动台网技术系统进行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更新改造工作,对台网产出的效能做出评价。

  • 标签: 强震动 地震台网 青海省
  • 简介:以综合震源模式为基础,研究了强震发生前震群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强震的位置预报,由震生时间与外因的相关性探讨了大震的逼近程度,整个研讨围绕我国的某些震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模式对理解震群的成因,进行地震预报有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综合震源模式 强震预报 震群时空演化
  • 简介:目的是计算汾渭地震强震的震源参数。所用的方法是根据断裂力学的有关公式分析断裂扩展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多数是在低初始应用作用下发生的(大约100×10^5Pa),而且该方法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 标签: 断裂力学 剪切应力 弹塑性力学 震源参数
  • 简介:本文介绍十五期间福建省将要实施建设的数字强震观测台网,着重从项目的必要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结合福建省的地震监测台网现状进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建成的强震观测系统能初步实现福建省属重点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及典型场地强地震动记录获取双重功能,增强福建省的地震监测能力,为福建省地震灾害的减轻、有效救灾措施的实施以及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也将为其他省市区域数字强震观测台网的建立提供示范样板

  • 标签: 强震观测 台网布局设计 烈度速报 技术系统构成
  • 简介:通过实时地震观测数据获取能力和计算机性能的巨大提高,快速生成仪器观测的地面运动和地震动强度空间分布成为可能,利用这一成果结合地震灾害易损性研究成果和地震灾害评估模型,可以对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快速评估,为地震应急响应和决策指挥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支持。本文概述了利用强地面运动加速度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方法在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出了利用我省强震台网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基本思路。

  • 标签: 强震观测 烈度 震灾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