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龙岩地震台旋观测室始建于1984年,1985年2月开始使用。室内建有三个仪器墩。长期来,探头一直放在最西边的墩上进行观测。1998年龙岩台旋观测仪故障停测后,1999年12月新购回G-856旋观测仪,并于2000年1月开始正式观测。由于使用G-856旋观测仪观测以来,H分量一直不稳定,Z分量测值也经常出现不稳定值,后改将探头放在中间墩上,观测结果Z分量测值稳定,而H分量测值仍不稳。从2000年7月5日开始,进行加密观测,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有仪器老化与不配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标签: 磁场梯度 核旋观测
  • 简介:从横向均匀介质满足的基本方程出发,得到视电阻函数的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通过方程求解,并利用滤波系数法容易得到电阻随深度任意变化的视电阻问题。当各层介质电性结构随深度呈指数变化时,还可得到各层之间函数的递推关系,这对实际介质的正反演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视电阻率 核函数 滤波系数法
  • 简介:地电阻观测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多数中强地震前地电阻出现了异常变化,而快速地发现、甄别地电阻的变化是地震前兆信息还是干扰,高效率地做好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工作是前提。由此,依据地电阻理论和有关规定,基于VisualC++6.0平台,开发了一款关于ZDSB或ZD8BI地电仪产出的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软件,旨在介绍本软件算法的理论原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结合陇南中心地震台地电阻观测资料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应用表明,研发的该软件可以将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工作系统化,将日常处理工作中大量繁杂的手工操作自动化,能及时地对资料的异常变化做出初步判定,快速地为地震预测部门提供依据。

  • 标签: 地电阻率 前兆异常 地电仪 软件
  • 简介: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进行的电磁参数综合观测资料。主要结果:1.电磁参数资料丰富,可利用的信息量大;2.测区周围290km范围内的5.0级以上地震前都出现电磁前兆异常;3.地震前地壳中出现电磁前兆的时间要比空中出现的早6——14倍之多。

  • 标签: 大地电场 大气电场 电磁辐射 地震前兆
  • 简介:对2012年和2013年的浚县地震台测震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影响数据连续性的原因以及故障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对提高测震数据连续以及提高测震系统整体工作质量提出建议以及改进方法。

  • 标签: 观测数据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研究了防空洞里地电阻产S的变化与压力、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关系,得到户S法探测深度大的数据内在质量要比小的更好,岩石电阻车具有方向性和年变化,并在一定范围与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变化相关性较好。

  • 标签: 地电阻率 现场实验 方向性
  • 简介: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和灾害救援组织的效能是评价一个地区防震减灾水平的重要尺度。为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能力,福建省地震局震害预测项目组采用多层次、空间尺度的城乡震害预测技术途径和系统研究原则,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决策、组织指挥工作的需要。

  • 标签: 震害预测 地震应急反应 多层次、多尺度
  • 简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地震灾害高风险暴露城镇数量将不断增加,震后有效的应急处置尤为重要。而当前城镇的地震应急处置主要依据平时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开展,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提升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目的,总结以往城镇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炼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结合城镇特殊的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特点,在分析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按地震烈度的不同,研究构建了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的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模型,为城镇地震应急处置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城镇 地震灾害 影响因素 应急处置
  • 简介:地震观测数据受各种周期性因素影响,其动态曲线表现为周期性变化特征,是大小不同的周期和非周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利用MATLAB工具包,编程幅频分析和滤波程序,以福州乌鸦咀泉水电导的模拟观测数据为例,对其幅频谱特征和震例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振幅 频率 MATLAB 傅里叶变换 采样率 滤波
  • 简介:高分辨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性质,并初步研究断裂的活动性。作者在夏垫断裂上采用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的探测方法,获得了多条高质量叠加时间剖面图,图中清晰地显示了从几米到几百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通过对这些叠加时间剖面的分析,获得了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时间剖面的分辨。给出了对于不同的探测目标层埋深和精度要求所适用的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为提高断层探测的分辨和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确定精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活动断层 高分辨率 纵横波 可控震源 时间剖面
  • 简介:根据中国地震局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制定的《地电台站观测效能评估方案》,对新沂台地电阻新场地观测效能进行了全面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新沂地震台地电阻新场地远离或避开蔬菜大棚,有效地避免了蔬菜大棚的影响,台址结构条件、电磁环境、台站观测系统等均符合地电阻台站建设规范要求,地电阻观测精度符合异常识别的指标要求.新场地在2013年的试运行中能够记录到十分清晰的区域应力场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观测数据对本区及邻近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新沂台 地电阻率 效能 评价
  • 简介: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①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②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地电阻率 异常特征 观测条件 地震
  • 简介:大震年发生的评定在地震区划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大震复发行为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建立合理的大震复发模型。本文通过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截断G—R关系模型和特征地震模型组成的混合模型,利用活断层地质定量资料(滑动速率、古地震等)评定了大震的年发生。结合我国的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和资料的精细程度,将以上方法加以修正,并选择典型断裂进行了计算,同时还把计算结果与我国第三代、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 标签: 定量资料 年发生率 截断G-R关系模型 特征地震模型
  • 简介:针对目前常用的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方法评价指标单一,难以有效体现不同因素对人员伤亡的影响等不足,根据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对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参与构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的因素。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基于因素的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并考虑次生地质灾害对评估结果的修正,提高了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在四川地区的适用性及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 标签: 地震灾害 人员伤亡 影响因素 评估模型
  • 简介:针对固原台视电阻2003年7月出现的趋势上升变化,在环境、气候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反演固原台电性分层结构,计算了降雨量和地下水对其视电阻的影响,认为大量降雨和地下水上升造成了该台视电阻的上升.

  • 标签: 视电阻率 降雨 固原 水平层状介质模型
  • 简介:本文通过确立乌鸦嘴泉水电导正常年动态变化,利用典型震例,分析乌鸦嘴泉水电导年变动态与地震关系,讨论了引起水电导年动态变化畸变的原因,并认为地震前兆异常是造成乌鸦嘴泉水电导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年变动态 水电导率 地震前兆 震例
  • 简介:我们控制着内华达州约卡山的一个震台网,有人提出在其附近贮藏着高量级原子核废料堆。台网由四个高增益(其值高达34000000)窄频带(25HZ)的遥测子台组成。在平静期内通过对台网的震级校正,我们期望能完全记录到15公里范围内M≥-1的地震事件。在1990年8月至10月期间,使这四个台站以每小时12小时为周期昼夜运行。在此之后,一直到1991年4月为止,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震活动性的图像证实,在贮藏核废料地方的附近,存在着地震平静带。我们仅记录到约10个地震事件,其走时差S—P<3秒(D<24公里)。大多数地震事件的走时差在3—3.8秒之间,这与Rogers等(1987)和Gomberg(1991)观测到的距离在24—52公里范围内的较高地震活动性一致。Oliver(1966)的发现与我们在约卡山观测的结果相反。他们认为,在地震活动区域内,多数地震的走时差为S—P<3秒。通过猛犸湖附近的四个徵震台站观测的结果,我们证实了这个预想,在那儿,我们观测到的震发生为每天100多次,其中大多数的走时差S—P<3秒。通过对南部大盆地地震台网的地震活动性资料的归纳证实,在约卡山邻近地区的震活动性很低。

  • 标签: 走时差 地震活动性 微震 地震事件 地震台网 地震活动区
  • 简介:选取多时相、波段的MODIS红外影像以及MSS、ETM、资源卫星等源遥感数据,通过解译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标志,对西藏日喀则地区东西向的活动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性进行了重新解译和判定,识别出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的三条活动断裂,即冈底斯断裂、昂仁-仁布断裂、拉孜-邛江断裂.同时,利用源遥感影像综合分析了断裂发育的宏观及微观地貌特征,研究了构造活动与水系冲沟地貌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三条东西向活动断裂以挤压逆冲为主,且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控制,断裂的活动性存在差异;利用亮温梯度特征在红外影像上提取的线性迹象与光学影像提取的活动断裂位置吻合较好;红外亮温梯度的变化除了受季节、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外,可能还与断裂的活动性有关.在传统遥感解译活动断裂的基础上,辅以红外亮温梯度特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活动断裂的提取及其活动性监测研究工作.

  • 标签: 活动断裂 断层解译 亮温梯度 影像特征
  • 简介:利用高分辨浅层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探测隐伏断裂。结果表明,该断裂的存在,走向北东40-55°,断层上断点埋深为11m和31m,断距2-4m,为正断层,为工程避让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浅层地震勘探 隐伏断裂 地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