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选取湟源台573型地震仪在1990—1991年间记录的49个共和地震和记录到PN震相的25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共和——湟源之间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pg)=6.76km/s、V(sg)=3.84km/s,湟源地区的地壳厚度为61km。

  • 标签: 近震波速 地壳厚度
  • 简介: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地震台网分布稀疏,基于ETM数据,对措勤地区活动断层构造进行了解泽,并建立了活动断层构造框架。通过分析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指出措勤地区活动断层的活动性对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措勤 ETM 活动断层
  • 简介:在文献调查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鲁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城市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做了分析,给出了抗震救灾重要房屋的单体预测结果、现有房屋的群体预测结果,并对房屋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进行了预测。文中指出了现有房屋的抗震薄弱环节,为该地区采取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城市 震害 预测 鲁南
  • 简介:针对龙岩地区断裂规模、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数次中强地震活动的特征,并对该地区的震群活动可能所具有的"地震窗"效能进行了讨论,为研究出一个有效判断该地区地震活动规模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 标签: 地震活动特征 震群活动 龙岩地区
  • 简介:在地震地球化学前兆观测中,土壤(断层)气观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利用水氡、水质、气体观测仪器设备进行土壤(断层)气的实验观测.对濮阳地区土壤(断层)气特征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地震前兆 土壤(断层)气 观测方法 气体特征
  • 简介:为了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复杂性,采用地震活动数据构造了一种加权复杂网络模型,并研究了网络的拓扑和边权结构。结果显示,地震加权网络的节点强度分布及边权分布均具有幂律分布特征,网络的含权团簇系数和平均最近邻度显示地震加权网络具有伴随着边权重-拓扑相关性的分等级的组织结构,团簇熵的计算结果表明,大地震的网络拓扑结构更有序。地震加权网络的动力学演化揭示了在大地震前后一段时期的网络拓扑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这些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显现出一种内在相互作用的网络动力学行为。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地震复杂网络 复杂系统 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动力学行为
  • 简介:宁夏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信息服务分项项目组作为整个网络系统集成组,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依据不同地震观测项目对信道速率、连续率、实时性、网络延时等通信要素的不同要求,考虑到不同节点的基础通信条件的差异,在采用平面星型网络拓扑结构作为总的通信策略的同时,实地考察、科学分析、统一规划、综合布局,对不同类型的节点分别采用不同的通信信道组合策略作为节点的接入方式,采用以OSPF为主要路由协议的多路由协议集成,全面解决了宁夏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整体通信和路由融合问题,同时也为其他观测项目的数据传递和汇聚提供了可靠的通信网络平台。

  • 标签: 平面网络 SDH CDMA GPRS 路由融合
  • 简介:本文利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的方法,对山东地区近期地磁场中总强度F值及垂直分量Z值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得到了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近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在地震活动平静状态下其变化特征与地理纬度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与地理经度的改变关系不大;F值或Z值等值线的分布与地磁台分布状况有关,F值和Z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 标签: 山东 地磁背景场 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 等值线
  • 简介:在皖南地区,作者近年来从事过多项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历史地震调查工作,本文以皖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对一些历史地震提出有待商榷的论点,希望能对该地区的历史地震研究有所裨益,其目的在于促进历史地震调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 标签: 重大工程建设场地 历史地震 调查
  • 简介:土的弹性波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力学参数,可用于场地类别划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以及判别砂土、粉土、黄土液化、黄土震陷等。准确测得场地波速资料是进行土工设计和预测岩土地震灾害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收集了甘肃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小区化实测原位波速资料,分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反面案例的形式给出了波速数据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分析方法。

  • 标签: 原位测试 剪切波速 纵波速度 问题分析
  • 简介:利用2009年以来的山东流动重力网复测数据,给出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积动态变化图像及GPS站的重力值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大体反映出近期山东地壳物质运动状态,累积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区域构造块体之间的运动与断裂构造作用。

  • 标签: 山东地区 重力场 GPS 构造活动
  • 简介:本文采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西海固地区七十年代以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并用形变场图象及数字特征量等分析了该区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该区自1981年以后区域应力逐渐增强,再经1990年前后应力场调整,目前已恢复到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

  • 标签: 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平差 垂直形变场 演变特征 特征量
  • 简介:地热前兆观测的目的是要解决短临地震预报问题,1990年4月我们在张掖地震危险区选井架设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石英钻孔测温仪,开始了地震前兆观测研究。从现已取得的资料分析,在1990年10月20日景泰—天祝—古浪6.2级地震发生前(8月16日——8月17日),地温值在长趋势连续缓慢下降背景值基础上显示了最大变幅为

  • 标签: 地温场 前兆观测 河西地区 变化形态 浅层地温 测温仪
  • 简介:西藏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带上,是我国强震多发地区之一。1973年7月14日申扎西北7.3级大震后至今已23年无7级以上大震发生,超过本世纪7级大震的最长间隔时间。另外,结合其它的地震学条件分析,认为西藏的喜马拉雅中南地区,尤其是察隅、桑日—申扎与聂拉木是未来1~3年内发生大震的危险地域。

  • 标签: 强震原地复发 强震活动周期 强震迁移 地震条带
  • 简介:本文指出了福建微震仪地震台网在地震速报和编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着重阐述了闽台两地区速度模型差异大是造成福建地震台网定位台湾地区震中误差的主原因;最后提出减少震中定位误差的改进办法。

  • 标签: 地震速报 地震编目 速度模型 定位误差
  • 简介:简要叙述了青海地区6个钻孔应变台站的观测概况,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存在观测技术系统和观测环境变化这两类干扰。在排除各类干扰后,发现只有乐都台和湟源台在汶川地震前出现了前兆异常。

  • 标签: 钻孔应变 干扰因素 异常分析:青海地区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Pn波走时研究地壳内部结构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研究闽台地区莫霍面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Pn速度结构 地壳莫霍面 反演
  • 简介:运用地壳形变的垂直变化趋势,对福建地区跨断层流动场地资料定点形变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断层带形变异常特征;并对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认为各断层带形变手段在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进行中短期或短期的震情预测是可行的。

  • 标签: 地壳形变异常 中强地震 关系
  • 简介:0前言海东地区地处祁连山、大板山、拉脊山等地震断裂带之间,是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防震减灾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对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海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努力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 标签: 防震减灾工作 海东地区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经济社会发展 地震断裂带 祁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