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开发利用丰富水利资源是实施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大举措之一。以铜街子水库蓄水后诱发一系列地震事件和一些水利设施投入运行后遭受损失分析为例,结合四川历史上两起地震水灾严重影响,提出在丘陵和山区建设水利设施特别是大中型水电站时须注意问题,认为在开发西部水利资源时应有全局意识,开展多方面的论证,以减少可能引发灾害损失。

  • 标签: 铜街子水库 诱发地震 水灾
  • 简介:本文采取将经验格林函数法与随机有限断层法相结合方式,突出体现了各自方法优点,通过经验格林函数法确定地震震源参数,用随机有限断层法计算参数、检验其合理性。利用1998年新疆阿图什M6.9级地震肘L4.7级余震记录,合成了这次地震最大余震Ms6.0级地震加速度记录,并将合成结果与实际记录在频域和时域做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地震动特征和这次最大余震可能破裂特征。同时对经验格林函数法需进一步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经验格林函数 随机有限断层法 反应谱
  • 简介:本文以地震对应法分析了莆田地震台DK1应力孔前兆异常特点

  • 标签: 地应力 前兆异常
  • 简介:《永安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在1997年5月31日永安52级地震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农村地震科普宣传较薄弱,抗震设防工作有待加强,个别部门单位没有制定本部门预案,地震发生后不知所措,各单位联络工作、反馈工作、统计工作滞后不及时等问题。今后应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和对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加大防震减灾投入,抓好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

  • 标签: 永安地震 应急预案 实践 经验教训
  • 简介:地震模拟振动台控制系统控制参数较多,其参数手动整定费时费力,尤其对于多振动台台阵系统,其手动整定难度很大.基于上述问题,根据专家进行系统调试经验,提出了一种振动台控制参数自整定策略,分析了手动整定各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给出了自整定算法整定规则,并通过Matlab仿真进行振动台控制参数自动整定.通过比较自整定参数和理论计算参数下时频域特性,验证了本文所给出自整定算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及较好实用价值,可供振动台参数自整定研究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地震模拟振动台 专家经验 参数自整定
  • 简介:为了获得震源地下破裂尺度与震级经验关系,搜集了12个中国西部地区强震震源反演获得地下破裂尺度,并且与通过余震分布获得破裂尺度进行比较,得到了反演获得震源破裂尺度小于据余震分布得到破裂尺度结论;并通过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建立了震源破裂尺度L与面波震级MS经验关系式:lgL=0.635Ms-2.8084;δ(lgL=0.64);本文经验关系在震级较小时与Wells等(1994)经验关系较为接近,在震级较大时与龙锋等(2006)建立中国华北地区经验关系接近。将本文经验关系与冉洪流(2011)建立中国西部地区走滑断层地表破裂尺度与震级经验关系进行比较,验证了地表破裂尺度比震源地下破裂尺度小结论。通过各种比较,本文提出了需要更多反演地下破裂尺度数据来得到更为准确经验关系建议。

  • 标签: 地下破裂尺度 震级 经验关系 西部地区
  • 简介:着重介绍了高台地震台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大震速报工作经验和方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同做好大震速报工作.

  • 标签: 高台 大震速报 经验
  • 简介:震源动力学破裂产生地震动在层状介质传播模拟,是地震学以及地震工程学研究前沿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精确维模型,选取具备灵活网格、高精度高效率计算性能谱元法,利用有效抑制伪震荡时间域离散方法——加权速度Newmark方法以及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条件,进行了SCEC/USGS基准项目中TPV5模型地震破裂过程模拟,得到基于层状介质模型和均匀介质模型(后者采用相同破裂模型)埋深2km震源参数结果。将二者进行对比,并具体分析破裂面位错、地震矩、破裂传播时间、上升时间和地表位移,发现层状介质对破裂过程传播影响较为明显:①层状介质存在整体增加了破裂面上位错,在层状介质模型下计算得到地震矩约是均匀介质模型结果1-3倍,因此认为层状介质增强了地震破裂过程能量释放;②层状介质存在使得破裂传播至地表速度减慢,并缩短了地表各点上升时间,增强了地表地震动响应;③层状介质对于地表位移有着明显增加作用,同时协同破裂面上初始应力异常区域对位移峰值中心改变有显著影响。④介质分异面附近地震动强烈。对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在具有地下层状介质地区要充分考虑层状介质产生场地效应,否则可能会低估该地区地震危险性。

  • 标签: 动态破裂 谱元法 层状介质 场地效应
  • 简介:砂土液化判别是地震地质灾害判定和预测一项重要工作,判别方法以规范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规范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文在查阅大量唐山地震震害资料基础上,选择3个典型工程场地,根据实际钻孔现场标贯原位测试数据,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方法进行液化判别,发现规范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分析认为,抗震设防烈度与实际地震动不同、地下水位变化、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局部场地效应、地震动持时以及实验造成的人为误差等,均是造成差异原因。分析结果也表明,规范判别方法具有较普遍适用性和较强实用性,但由于基础数据局限性及判别公式本身存在定性异常,其判别结果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这也是造成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存在差异原因之一。本文研究结果对地震液化机理认识、判别方法完善,均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液化 规范 震害 唐山地震
  • 简介:基于美国NGA强震观测数据库描述场地不同指标,定义了五种不同“基岩”场地类型,得到了相应数据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对应不同“基岩”定义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并研究了不同场地划分标准造成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差异.

  • 标签: NGA强震观测数据库 地震动衰减关系 峰值加速度 反应谱
  • 简介:根据中国地震局统一部署,近几年多个省份开展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从加强抗震设防到应急预案编制、志愿者队伍建设、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工作。但现有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还没有统一建设和评价标准,建设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对于推进这一工作开展十分不利。本文通过系统资料收集和调研,结合在大连市开展具体实践,对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综合各省市实践经验和行业管理办法,参考安全社区建设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定,给出了地震安全社区定义、建设标准应包含要素及主要内容,讨论了应用前景和可能存在问题,为今后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制定行业标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地震安全 示范社区 标准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发生了多次强震,如日本神户地震、日本新泻地震、台湾集集地震、美国洛马普列塔地震等。在这些地震中大量桥梁桩基遭到破坏,破坏形式复杂多样,如土体液化引起桩基下沉、桩帽与承台连接失效、桩基随土体侧移引起落梁等。本文总结概括了这些震害特点,详细讨论了非液化场地和液化场地上桥梁桩基破坏模式,分析总结了桥梁桩基破坏机制。最后,结合桥梁工程结构特点,针对桥梁工程选址以及桩基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简要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 标签: 震害 桥梁桩基 液化 破坏机理 侧扩
  • 简介:通过总结近年来我市在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制定我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以夯实大工作体系基础为重点,向大家展示了该规划具体做法、保障措施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 标签: 防震减灾 三大体系 新局面
  • 简介:本文依据南京市及其附近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目标区范围)所开展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槽探、钻探,以及第四纪地层划分、新年代学测试数据等多学科资料,综合评价了长江破碎带最新活动年代、活动性质、断层相关参数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方面的最新认识。

  • 标签: 长江破碎带 断层活动性 第四纪地层划分 联合钻探剖面 断层地质剖面
  • 简介:地形条件对局部震害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地形起伏剧烈芦山地区,采用维谱元法模拟地震波传播。研究了该地区地震动频谱特征。计算了测线上位于山顶和山谷台站傅里叶频谱,并研究了各自谱值和谱值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顶包含了较高频谱;山谷包含了较低频谱;山顶上频谱值高于山谷频谱值;并且地形对水平分量影响更大。同时,进一步从频谱中提取了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2个参数,分析了其在芦山地形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山顶对应了较大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而山谷则对应了较低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

  • 标签: 地形效应 傅里叶谱值 谱值比 谱元法
  • 简介:甘肃及邻区是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地区之一,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地震灾害。从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开始,中国历史典籍记载了发生在甘肃600多次地震灾害,其中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明清以后,与明清时期私撰史籍,方志盛行不无关系。西汉到元末近1600年间地震灾害记载相对较少,但认识这一时段甘肃地区地震灾害对认识甘肃省地震全貌至关重要,基于此认识,笔者依据相关资料,撰写此文简要介绍了从西汉惠帝二年开始有地震灾害记载到元末这一历史时段里各个时期地震灾害情况及总体特点

  • 标签: 西汉 元末 甘肃 地震 特点
  • 简介:本文针对福建省地震局科技人员普遍存在慢性疾苦、轻度心身失调,以及部份工作人员肝功、两对半异常、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等健康状况,提出危害地震科技人员健康大多数慢性疾病,都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建议地震科技人员在日常生活要注意合理膳食、劳逸结合、心理平衡、睡眠充足,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 标签: 地震 健康 疾病 节律
  • 简介: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害开展实地调查,对灾区破坏情况进行总体介绍,并就各烈度区特征和建筑物震害、地震地质灾害、工程结构震害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一些震害特点.一是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死亡较集中.人员死亡主要集中在Ⅷ和Ⅸ度区.二是地震振动强,灾区破坏严重.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2km,极震区烈度高达Ⅸ度,震源破裂在11s内集中释放.是抗震能力弱,房屋破坏严重.灾区属国家级贫困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且多数民房坐落在河谷陡坡上,边坡效应加重房屋震害,重灾区砖木和土木房屋成片损毁、倒塌.四是灾区条件恶劣,救灾难度大.震区活动断裂密集发育、地质破碎疏松、地形崎岖不平,又恰值雨季,诱发极其严重次生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灾区大面积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救援物资与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发挥作用.

  • 标签: 地震现场 云南鲁甸地震 地震灾害 烈度 震害特点
  • 简介:兰州是中国最典型唯一河谷型特大城市,市内多次发生或遭受到强地震波及影响。特殊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使兰州市震害尤其是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表现出多样性、多发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由于城市政治、经济结构和地位影响,使灾害危害表现在整体性和全局性上,因而兰州市在地震灾害面前又显示出脆弱和易损一面。建立健全全市防震减灾机制,预防各种次生灾害,尤其是包括滑坡在内地质灾害,确保生命线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转,提高各级政府管理水平,强化公众综合应急应变能力,是做好兰州市防震减灾重要工作。

  • 标签: 河谷型城市 兰州市区 震害特点 防震减灾
  • 简介:1民族地区发展和防震减灾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我国西部草原、大漠、高原、边疆和丘陵山区,这些地区也是我国强震主体活动地区。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近90%强震发生在西部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特点,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全部分布在西部;

  • 标签: 民族地区 西部地区 地震 少数民族 防震减灾 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