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本书共收集了47篇论文,集中反映了近几年我国科研技术人员对低渗透油藏的研究成果,包括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地质模型、渗流特征及水驱油机理、井网优化调整、开发实践及效果评价、储层敏感性、储层保护、注水及水质、注气、注采工艺以及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与成果

  • 标签: 低渗透油藏开发 技术人员 水驱油机理 储层敏感性 研究成果 地质模型
  • 简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许多天然气田都处在远离消费中心的边远地区,这对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利用这些天然气资源,许多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天然气资源以及把天然气转化为高附加值且便于运输的燃料和化工产品的深加工技术

  • 标签: 天然气转化 利用技术 天然气资源 现状 国外 开发利用
  • 简介:运用计算机技术、形象地、量化地恢复地质剖面的古构造.是地矿部石油物探研究所一项新的科研成果。这种古构造恢复人机交互系统,为正确解释地质剖面,分析含油气盆地提供了实用工具。科研人员在总结、分析前人多种古构造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在人机联作工作站上使用刚体旋转、

  • 标签: 油气勘探技术 古构造恢复 恢复系统 新成果 地质剖面 人机交互系统
  • 简介:据估计,油气工业从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中产生了约700亿桶污水。连续的开采导致油气储量耗尽,经营者们只有被迫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开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有大量水产出。先进的开采技术不仅改变了水/油混合物,而且降低了常规水处理效率,最高可达50%。此外,监管机构三令五申强制执行诸如限制可溶油气排放等措施。这些只是经营者在管理产出水中所遇到的部分问题。新的水处理技术即可解决这些问题,并妥善处理产出水量。ProSep'sOsorb介质体系(OMS)就不失为一枝独秀,通过它处理那些用化学手段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产出的水,并清除掉已溶解的烃类化合物,包括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

  • 标签: 常规水处理 技术革新 吸附介质 天然气开采 水处理技术 石油采收率
  • 简介:二九О成立以来,广大科技人员在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大胆攻关,填补国内两项空白、提高三项分析技术;在地质我矿工作中,攻深我盲,研究花岗岩、火山岩成矿规律,同时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扩大找矿领域,为华南地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标签: 获奖成果 研究所 砂岩型铀矿 分析测试 科技人员 分析技术
  • 简介:英国的北海经过30年勘探已成为成熟探区。为了继续发现和开发储量基数较小的油气田,采用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地下成像质量。海底电缆(OBC)地震可以增强对上面有气体通道的油气田的成像。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有助于更好地确定底辟以下的陡倾勘探目标。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VO)可以降低已探明成藏层带的勘探风险。定量解释方法(如地震反演)可用于详细分析成熟探区的储集单元。高分辨率地球化学也有助于开展油藏内的描述。新钻井技术(例如多分支井)可以打开断块、层状油气藏或小型外围油气藏。钻井平台的大位移钻井在成熟探区也很有效。适用于高压/高温和低能流体的远距离海底回接管技术,可以使偏远小油气藏的开发得以实现。壳牌勘探公司的多学科工作组在勘探/保留井设计和设备采办方面都已有了新的成功实践,从而缩短了油气田发现到首次投产的时间。创新的工程设计使小型油气田得到了开发。为了推动新技术在成熟探区的应用,还需要在商业经营方面有创新实践。

  • 标签: 油气勘探 AVO 储集 叠前 定量解释 三维地震采集
  • 简介:伴随高新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海量勘探数据的管理必须依赖高性能的数据中心。通过对海量勘探数据特点的分析,建立了合理的数据结构、标准规范、存储方案和质量控制流程。按照数据管理与应用一体化的思路,利用硬件系统配套技术和数据库优化技术建立了与勘探业务相适应的、性能良好的勘探数据中心物理框架及软件系统,首次实现了对海量地震数据的管理。实践表明,该数据管理体系实用有效。

  • 标签: 勘探数据中心 存储方案 海量地震数据 数据管理 数据库优化
  • 简介:俄VolgaGas公司称,俄罗斯伏尔加地区Karpenskiy区块的Uzenskaya-1井和Uzenskaya-2井在钻到垂直总深度1098米处时在侏罗系层段(962.5~975.0米)和三叠系层段(1048.0~1058.0)测试获得两个潜在油藏。

  • 标签: 伏尔加 勘探成果 Karpenskiy区块 三叠系 侏罗系 俄罗斯
  • 简介:哈西迈萨伍德(HassiMessaoud)油田是阿尔及利亚中部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厚砂岩油藏。该油田发现于1956年,产层为寒武纪砂岩,深度约为3400m。从1990年以来,油田成功地应用了水力压裂来提高产油量。对大约250口井进行了压裂前的注水试验,实际上大约有200口井中使用了支撑剂。对有50口只进行了注水试验的井作了总结回顾。回顾表明注水试验后未进行压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井的机械故障;(2)压裂压力过高;(3)裂缝几何形态是根据目的层以外的温度测井曲线解释的。为了提高压裂成功率,最后采用了2项新技术。·推井剂刺激技术,目的是减少初始压力并控制压裂起点。·双压裂技术,目的是为了控制形成的裂缝向下延伸。本文通过3个典型实例说明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展示资料包括压裂前后的产量、最大推进压力、注水后的温度和放射性示踪剂录井以及显示支撑剂实际定位的放射性录井。

  • 标签: 哈西迈萨伍德油田 水力压裂 厚砂岩油藏 寒武纪砂岩
  • 简介:核工业二○三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前身为西北一八二大队中心实验室,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心为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计量认证、国防计量认可合格单位。本着“服务于军品,兼顾民品,走军民两用发展道路”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从业人员技术过硬、专业设置齐全、仪器装备精良、在西北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实验室。

  • 标签: 诚信 服务 质量 核工业研究所 分析测试中心
  • 简介:2005年12月18日,胜利物探院的3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复杂油气储集体地震反演方法及应用研究”是胜利物探院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资源学院共同研究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其在弹性波动方程反演、弹性波阻抗物性参数提取、同步反演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5种复杂岩性(沉积相)类型储层反演配套技术系列,满足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的需求。

  • 标签: 通过省级鉴定 物探 胜利 石油大学(华东) 地震反演方法 弹性波阻抗
  • 简介:本文描述了新的电缆传送的下套管井地层动态测试器的矿场应用,设计该测试器的目的是在套管中钻孔,测量地层压力和渗透率,确定和取回井下流体样品并且用双向堵塞器堵塞所钻的孔。一直到最近,在下套管井中获得这些信息的唯一方法是或者进行中途测试或者使用改进的裸眼井测试器(需要炸药和挤水泥)。

  • 标签: 下套管 老油田 电缆传送 挤水泥 井下流体 矿场应用
  • 简介:本文描述了一种地震资料共中心点叠加新技术,称为“选择叠加”(Smartstacking),已用合成被动地震传输层析成像(PSTT)和高分辨率浅层数据对其进行了试验。该方法完全基于叠加信号的最佳地震振幅(叠加信号中去除有害采样,并在采样总体的中心部分应用了更高的加权)。

  • 标签: 直接平均叠加 选择叠加 数据 振幅 频率 NMO校正
  • 简介:2009年5月30日,中国石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的总经理吕功训、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叶先灯,与川渝石油企业协调组组长、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李鹭光、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总经理胥永杰一道,伴随着绽放的欢庆礼花,

  • 标签: 中国石油 油气田 技术支持 海外 西南 副总经理
  • 简介:在全世界的非常规含气系统中,盆地中心气系统(BCGS)可能是经济价值较大的一种。美国每年的天然气总产量有15%来自盆地中心气系统。在许多方面,这些区域性分布的气藏都不同于常规圈闭气藏。与盆地中心气系统相关的盆地中心气藏(BCGA)具有区域性普遍成藏的典型特征,它们处于气饱和状态,具有异常压力,通常缺失下倾的水接触面,同时储层渗透率很低。这些气藏有些是厚度仅几英尺的单个孤立储层,有些则是几千英尺厚的叠置储层。目前人们已经识别两类盆地中心气系统:一类是直接型,以拥有气型源岩为特征;另一类是间接型,以油型源岩为特征。在埋藏和热作用过程中,这两类盆地中心气系统源岩的差异导致了系统特征的明显不同,从而对勘探战略产生影响。已知的盆地中心气藏以直接型为主。盆地中心气藏的勘探从初期到现在都集中在北美地区。在世界上其它地区,人们对盆地中心气系统的概念知之甚少,因此以这些气藏为重点的勘探活动微不足道。

  • 标签: 盆地中心气系统 气藏 储层 源岩质量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细菌和植物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有用的化合物,但人类仍在努力通过实践实现这一挑战。现在,面对这一方向开发的催化系统,以高的周转率使CO2还原为CO已迈出新的一步。

  • 标签: 二氧化碳转化 CO2 催化系统 化合物 周转率 还原
  • 简介:要想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实现优化油田开发和快速预测油气前景的目标是很关键的。一种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工作流程就是储层建模和流体模拟的地震解释。在运用常规的方法时,这种工作流程的每一步骤都可能是乏味的,耗费机时,所需要的数据格式转换容易出错和不协调。这些问题说明了没有充分用静态或动态的储层模型去管理众多的油田。

  • 标签: 油田开发 油气资源 原子构建网 地震解释 流体模拟 地震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