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连续型油气藏是指空间分布范围巨大、没有明确的边界且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水柱压力的石油或天然气聚集。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地质调查局基于FORSPAN模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资源评价中的一些基本概念。FORSPAN提供了未来30年预测内潜在可增储量的一种评价策略,强调“连续型”油气聚集由一系列油气充注单元组成,所评价的连续型油气聚集或类比对象的油气充注单元的产量数据是预测潜在可增储量的基础。实际上,生产数据依据经验可视为油气地质储量与“采收率”之积。

  • 标签: 美国地质调查局 油气藏评价 连续型 油气聚集 地质储量 油气充注
  • 简介:本文总结了目前边际油田开发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平台设计方案,并分析了推动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认为平台安装费用是主要的成本动因。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平台概念设计,这种平台不需要传统、昂贵的大型起重船进行安装,从而能够大大降低平台造价。通过对各种新型平台概念设计的分析比较,得出了一种新型、低成本的边际油田平台概念设计,即所谓的吸力基础平台(Suction-piledStackedFrame,SSF)。本文将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两方面对这种吸力式基础平台进行探讨。文中介绍了组成SSF平台的关键结构。平台用框架结构支撑导管,并且由吸力罐和油井导管组成复合基础,可以用自升式钻井平台安装。本文将论证平台性能和安装过程。技术评价结果显示,SSF平台概念在北海南部水深40米的海域是可行的,并且其应用范围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相比传统的3腿钢质导管架,这种SSF平台概念的安装费用会降低25%左右。

  • 标签: 平台概念设计 边际油田 吸力罐 自升式平台安装
  • 简介:干酪根是石油的原料,在原油形成之前可能经历漫长的改造和成岩期。一种普遍的假设是:排出油的总成分反映了这种渐进改造的诸多信息,而最初固定碳的原始生物信息大多损失掉了。但在大多数早期原油有机物中仅占一小部分的微量组分即生物标志化合物例外。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中大量原油和岩石提取物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馏分分析表明,作为大多数原油的主要组分的这类馏分是生物残体液化的直接产物,这些生物残体在生油点以前基本保存完好。因此,这类馏分的原始生物成分在原油馏分中保存下来了。采用有机地化中一种新的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对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上一中古生界推定烃源岩中的242个油样以及83个岩石抽提物样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325个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总共24种)的分布可以用6个分别归因于特定生物供给源的端元组分的线性组合来表示。6个中有4个是主要的生油源(高等植物的蜡质、蓝藻细菌、微藻类和粘球形藻属微生物)。这些端元占了我们样品中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的大部分。其余两种代表了储层中沉积和低水平生物蚀变期间原始有机物的二次生物蚀变(生物降解)的产物。每一个端元都由一个分析物谱所组成,其丰度以固定的比率和其它端元彼此相关。我们推测,每一种原始的端元都代表了一种耐久的生物聚合物的降解,这种生物聚合物为某类生物的细胞壁和隔膜。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反映了它们的各种前体(即原始有机物源)的加权特征。如果大多数原油都是少数化学结构简单的生物聚合物的产物,那么就要对我们关于总有机碳重要性和油窗特性的许多假设重新进行审查。

  • 标签: 含油气系统 原油 烷烃 异戊二烯烃 蓝藻细菌 干酪根
  • 简介:本书是对中国石油地质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论述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较详细地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伴

  • 标签: 中国石油地质 地质学
  • 简介:该书介绍了中国东部深部地质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的地学断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东部地壳、地幔的地质属性和结构特点。并从深部地质渊源出发,论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油气聚集成藏与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影响,对含油气盆地的生成、演化以及与其有关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对金矿床的形成、分布及其成矿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探讨。

  • 标签: 深部地质作用 中国东部 成矿作用 含油气盆地 油气成藏特征 研究成果
  • 简介:普鲁德霍湾主力产层最上面200英尺是中等渗透、高有效厚度与总厚度比的河流砂岩,该砂岩含有许多薄的不连续页岩。目前正在采用水驱和混相气WAG对大部分这些层段进行开采,自从1977年以来,采用重力泄油工艺对层带4的上倾第三层进行了开采,该层是开采程度很高的层段。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先导性试验 工艺 EOR 开采程度 有效厚度
  • 简介:据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的数据,中国页岩气资源量至少与美国旗鼓相当。如果措施得当,可以大大缩短发展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2020年产量将超过1000×108m3,达到我国目前常规天然气生产水平。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810×108m3,其中国内产量为760×108m3,占94%。预计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缺口将突破1350×108m3。因此,积极有计划地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是中国满足天然气需求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 标签: 页岩气 中国 开发 天然气需求 评价 气调
  • 简介: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产量基本在1.56×10^8~1.69×10^8吨之间徘徊,2000年产量达1.626×10^8吨,2001年增加到1.649×10^8吨,2003年达到1.698×10^8吨。但现在东部油田在减产,西部发展比预期慢,海上油田产量仍较低。据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将只能分别达到1.73×10^8吨、1.75×10^8吨、1.85×10^8吨。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10^8~2.0×10^8吨,然后将逐渐下降。

  • 标签: 石油产量 供需矛盾 中国 原油产量 油田产量 年产量
  • 简介: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中,阿富汗是重要的一环,美国和俄罗斯对此都相当重视。然而,在中国能源西进之路上,有意无意之中,阿富汗这个相当重要的国家被忽略了。根据前苏联时期的勘探资料,阿富汗的天然气储量达1000×10^8~1500×10^8立方米,其具体方位在同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接壤的北部地区。

  • 标签: 中国能源 阿富汗 油气 乌兹别克斯坦 天然气储量 塔吉克斯坦
  • 简介: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产量基本在1.56×10^8~1.69×10^8吨之间徘徊,2000年产量达1.626×10^8吨,2001年增加到1.649×10^8吨,2003年达到1.698×10^8吨。但现在东部油田在减产,西部发展比预期慢,海上油田产量仍较低。

  • 标签: 供需矛盾 中国 石油 1996年 2001年 2003年
  • 简介:中国大陆含煤盆地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及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陆块或地块上,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二叠纪、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依据所处大地构造区域的位置及沉积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板内克拉通型与陆内断陷、坳陷型。含煤盆地中形成煤层气藏受下列条件控制:①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以及沉积环境控制了煤的形成、分布及品质;

  • 标签: 中国 煤层气盆地 地质特征 形成时代 变质程度 封盖层
  • 简介:1聚束滤波法中国东部江苏盆地低信噪比地震数据的多次波衰减是—个复杂的课题。我们应用了各种常规多次波衰减技术(包括区域面波消除、预测反褶积、Ф-κ滤波和拉东变换等)之后,层间多次波依然存在,所以一些弱一次波被高背景噪声所湮没。

  • 标签: 聚束滤波法 多次波 信噪比 随机噪声 广义旁瓣消除器
  • 简介:中国东南部是否存在地幔柱、地幔柱作用及其标志是华南地区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大陆拉张、打开事件都与地幔柱有关。研究表明,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南部出现的几次规模较大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以壳幔岩浆活动为主,伸展构造活动强烈。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发育的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A型花岗岩、基性岩脉、橄榄闪长岩和霞石正长岩等张裂性岩套,为本区地幔柱构造提供了较多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证据。

  • 标签: 中国东南部 地幔柱构造 新生代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物理证据 岩浆活动
  • 简介:中国稠油资源比较丰富,陆上稠油、沥青资源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预测资源量198×10^8吨,其中最终可探明的地质资源量为79.5×10^8吨。目前,已经在松辽盆地、二连盆地、渤海湾盆地、南阳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四川盆地、珠江口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等12个盆地中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这些稠油油田主要集中在辽河油区、胜利油区、克拉玛依油区及河南油区。

  • 标签: 稠油资源 资源潜力 陆上 中国 特征 松辽盆地
  • 简介:中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基本特征作了全面分析,其特征表现为:①天然气勘探程度不高,资源相对丰富,主要分布于4个气区;②天然气成藏特征明显,类型差别较大;③目前天然气勘探进入大发现时期,产量大幅度增长,储采比暂时较高。根据目前勘探开发状况。今后加快天然气发展的策略是:①突出重点,继续加强天然气勘探:②加强提高天然气产能的工程技术攻关,降低开发成本;

  • 标签: 中国 陆上天然气资源 发展策略 产能 勘探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