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萨斯奎汉纳/页岩山(susquehanna/shaleHills)观测站(SSHO),我们利用小角度和超小角度的中子散射(SANS/USANS)研究了正在风化的罗斯山(RoseHill)组页岩的超微尺度特征的演化。这里称为中子散射(NS)的SANS/USANS技术可以描述大小为3nm上下到几个微米的孔隙。利用NS研究了在山顶用气动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岩”)或手控螺旋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层”)。可以推测大约在20m深度溶蚀作用已使铁白云石在基岩中消失,而用于NS研究的所有页岩碎片都采自这一铁白云石溶蚀带的上方。NS研究证实,无铁白云石岩石的总体积有5—6%是由分隔的粒内孔隙构成的。在5m深度,孔隙和表面积的突然增大对应于有关风化岩中长石溶蚀作用的开始,因而其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15000年前开始的冰穿边缘作用。在风化岩一风化层界面以下几十厘米处,由于绿泥石和伊利石开始发生溶解,所以孔隙和表面积也有明显增加。这些黏土矿物的溶解反应促进了风化岩向风化层的转化。在整个风化层,页岩碎片的粒内孔隙连接成为较大的粒问孔隙,而散射特征也由深处的体分形变为接近地表的面分形。孔隙形态也由深处的各向异性变为最上部的各向同性,前者可能与早先的大地构造活动在岩石中形成的铅笔劈理有关,而后者的成因在于黏土的风化。在风化作用最强烈的风化层,高岭石和氢氧化铁发生沉淀,堵塞了一部分连通的孔隙。这些沉淀物的出现以及因黏土风化而使更多石英暴露出来,都对最上部样品的矿物一孔隙界面面积的下降有作用。这些观测结果符合SSHO的基岩一风化岩一风化层的转化,其原因在于:(1)有反应物(即水、氧气等)运移进入了原生孔隙和由构造事件和冰川边缘效应所形成的裂缝中;(2)矿物一水反应以及颗�

  • 标签: SANS/USANS 风化层 孔隙度 分数维 黏土矿物 表面积
  • 简介:龙门山地区不仅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腹构造及其断裂体系也复杂多样,使构造地震成像困难。因此,近十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勘探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在矿山梁、天井山等复杂构造区的二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了基于地表条件的动态观测系统设计和宽线组合高覆盖采集技术,发现了一批潜伏构造,但是其构造复杂带的准确成像仍然存在问题;2007年,开始对三维勘探“禁区”的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张家坪地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攻关,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处理及解释的配套勘探技术,使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成像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钻井跟踪地震地质评价工作以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加速了龙门山山前带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

  • 标签: 龙门山 复杂构造 地震勘探 构造成像 钻井跟踪评价 进展
  • 简介:随着油井设计和开采技术的进步,致密油藏(绝对渗透率低于1mD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结合使用长水平井钻井技术与多段水力压裂技术(多段压裂水平井),可以极大地提高这类油藏一次采油的产量。然而,这类油藏的有效渗透率很低,油井很难维持较高产量,因而在开发达到一定阶段后,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适合的EOR技术。文中研究了致密油藏CO2混相驱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技术。有关这两项提高采收率采油技术在常规油藏中的应用,已经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对于致密油藏来说有效的EOR方案设计要复杂的多。这些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裂缝参数(例如裂缝半长、导流能力、裂缝方向[纵向vs.横向])的合理选取、生产井和注入井的裂缝分布以及每口井及其每个井段的作业条件等。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的EOR方案是对生产井和注入井都开展多段水力压裂作业,而且各水力压裂段错开,以便延缓注入流体的突破时间,进而提高驱扫效率。对于一组确定的参数,都要开展组分模拟,研究CO2段塞的大小、水气比和周期长度等对开采效率的影响。然后把上面所讲的EOR技术能够实现的采收率与相应的基准情形(一次采油和注水开发)采收率进行对比。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藏水气交替驱采油可以把石油采收率提高约20%。

  • 标签: 低渗透油藏 水气交替注入 CO2混相驱 一次采油 开采技术 动态评价
  • 简介:页岩气和页岩油区带的油气藏工程是一门新学科,需要有模拟物理特性和定性研究不确定性的专门流程和方法。虽然在具备生产数据时通常都使用递减曲线分析(DCA)来评价估算最终产量(EUR),但这种分析不能将结果推广到不同的地质或完井条件,不能优化层带开发,也不能在仅有很少生产数据的开发早期对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不确定性进行定性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的井下动态专用模拟流程(针对“页岩油气藏的动态”,命名为SHARP)。SHARP将一个特定的“3φ3K3S”分段模型与一个不确定性平台结合在一起。鉴于常规方法试图研究关于基准情形解的不确定性,所以SHARP将所有的重要变量都视为未知量,不管它是自然变量还是与水力压裂有关的变量。为了确定控制井下动态的参数,使用了嵌入的实验设计计划,然后对解的空间进行彻底的筛选,以便确定一组可能的历史拟合解。为了缩小有关的解空间,将综合了所有现有信息(包括油气藏动态、微地震信息以及物性数据)的输入条件作为先验知识使用。只要实现了半自动的历史拟合,就要以预测方式使用有关模型,以便在残余不确定性空间内探讨井和开发的优化。SHARP可用于井下动态的历史拟合、EUR的估算、上界的估算、开发优化(空间优化、压裂优化)以及现象学理解。它还可以定量评价与这些工作有关的不确定性。利用一项根据公开数据的巴尼特(Barnett)页岩研究实例解说了这些方面的应用。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a)有砂粒支撑的裂缝、压裂诱发的无支撑裂缝网络、基岩物性以及经增产处理和未增产处理的岩石体积等系统对井下动态的相对影响,据此可以在不确定性背景下优化经营开发和完并策略;(b)每种系统的排油气面积和采收率以及不同�

  • 标签: 油气藏工程 动态评价 页岩油 数值方法 SHARP 不确定性
  • 简介: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多元线性回归法在砂砾岩储层孔隙定量预测中的应用:①在分析测井解释孔隙基础上,开展地震地质层位解释,进而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属性优选;②通过对地震属性的相关性及物理意义的分析,确定强度总和、负振幅总和、零点相位数是最优地震属性组合;③通过对地震属性参数与储层孔隙离散数据的趋势性分析,识别和去除奇异值的影响,提高数据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储层孔隙预测精度,从而达到定量预测储层孔隙的目的。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规律,预测精度较高,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标签: 砂砾岩 多元线性回归 属性优选 孔隙度定量预测 DX北带
  • 简介:页岩气储层岩石物理评价方法包含一些基于矿物分析的工作流程,亦即利用传统核测井、电学与声波测量与先进地球化学测井技术相结合的一些手段。由于这种方法以综合描述矿物学、有机质含量、孔隙体积、流体分布等为目的,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非常规气藏岩石物性分析方法。然而,这一方法需要大量输入数据组以及一些关键的模型参数,而人们对这些参数的了解可能并不很好,比如,矿物元素重量百分比端点数据(mineralelementalweightfractionendpoints)。我们预计,由于采用的模型和参数不同,或者由于不能与岩心数据交互验证,经营者与服务公司之间的地化模拟结果会存在差异。而地化模拟的作用须从整个油田范围应用的角度考量,因为人们并不经常收集这类数据。我们讨论在海因斯韦尔气田(得克萨斯州)气井中应用三种解释技术获得的结果,它们与采用粉碎岩样(GRI)方法获取的岩心分析结果作了标定。首先,采用包括标准测井系列和地球化学测井在内的多矿物法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两个机构提供的独立岩石物理评价结果与在室内分析得到的岩石物性评价结果彼此不相符。其次,在只有这类测井资料可用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电阻率资料并结合两种孔隙测井资料建立岩石物性模型。这种模型很容易拓展应用到许多有相同测井系列的井中,并可用于水平井。再其次,如果有足够多井的岩心数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聚类分析方法,它能提供适合大区域研究的高质量的资料。我们把每种方法的结果与可用的岩心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就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建议。文中还研究了实验室NMR(核磁共振)测量值对描述页岩气藏特征的支撑作用。在“接收时岩心所处状态下”对老岩心进行了实验室NMR测量。岩心的NMR孔隙�

  • 标签: 得克萨斯州 评价方法 储层评价 页岩气 岩石物理评价 地球化学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