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大数据研究表明,全球新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出现在中斯世时期,主要是C型,与地壳加厚有关。根据中新世埃达克岩在欧亚大陆上分布,可以识别出一个从青藏高原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小高加索、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直至波兰中新世埃达克岩带。许多学者认为,该带埃达克岩指示该区存在地壳加厚事件,该区从地貌上属于高原。该区由于情况复杂,资料缺乏,资料精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高原描述不可能很清楚。我们大体知道,在始世时期,印度一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部分地区在始世一古世即出现埃达克岩,至渐世晚期-中新世,埃达克岩广泛出露,暗示板块强烈碰撞作用主要出现在中新世。巨型欧亚高原可能从渐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开始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喀尔巴阡、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西藏、青海、蒙古以及四川和云南西北部,仍然属于高原范围。

  • 标签: 欧亚巨型高原 埃达克岩 中新世 青藏高原 喀尔巴阡 碰撞
  • 简介:为探讨丹寨古油藏形成条件和热演化历史,本文对两种产状烃类包裹体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丹寨古油藏经历了原油充注阶段、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和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在原油早期充注阶段,捕获于方解石、石英溶孔充填物中包裹体有气液H2O包裹体、液相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05.8~167.3℃,盐度为13.0%~22.6%NaC1eq,密度为1.00~1.12g/cm3,代表原油运移充注期低温、中盐度、高密度油田流体特征.在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溶孔充填矿物中早期捕获烃类包裹体发生变化或被破坏,包裹体中油裂解气泄露而沥青残留,形成沥青包裹体;封存完好包裹体变为含沥青气相烃包裹体.燕山期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形成方解石、石英构造裂隙充填物,其中包裹体类型有沥青包裹体、气相烃包裹体和气液H2O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7.7~245.8℃,盐度多为2.6%~8.7%NaCleq,密度为0.85~1.00g/cm3,反映了油藏破坏期中低温、低盐度、中密度气田流体与地下水混合流体特征.

  • 标签: 包裹体 热演化作用 古油藏 贵州丹寨
  • 简介:蒸发岩是保存古环境信息宝库,而石盐是蒸发岩盆地完全干涸后最主要矿物。石盐矿物具有很好封闭性,在浅埋深状态就会固结成岩,没有孔隙并且不可压缩。石盐、石膏、钙芒硝、芒硝中包裹体,是潟湖或陆地盐湖环境下,通过蒸发而结晶析出过程中所捕获流体(液体和/或气体)。因此,在石盐矿物内部可以保存下来良好原生石盐流体包裹体,它们记录了原始海洋/盐湖温度、化学组分和大气成分信息,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绝妙直接记录。其中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记录卤水沉积时温度;浅水环境石盐流体包裹体记录卤水温度近似等于气温。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卤水成分代表了海水/盐湖蒸发浓缩过程中卤水,可通过其来推断当时海水/盐湖水体成分。石盐漏斗晶形成时是漂浮在卤水表面的,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捕获当时大气,而石盐是一种稳定无机矿物,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保存原始大气信息。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以提供其他传统地球化学手段无法提供直接、精确、定量地质记录,因此在未来古环境研究中将成为焦点。

  • 标签: 蒸发岩 石盐 包裹体 古环境
  • 简介:新发现观点动态德科学家相继发现110、111号元素1994年11月9日和12月8日德国达尔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分别发现了110和111号元素。前者是用数以10亿计镍原子轰击数以10亿计铅原子时形成,寿命为几千分之一秒,原子量为269。11...

  • 标签: 厄尔尼诺现象 科学家 新观点 新发现 造山带 立交桥式结构
  • 简介: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是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笔者首次发现了低温热液流体成矿作用证据:矿体中有后生钛铀矿和锐钛矿组合。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8~176℃,平均114.9℃。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过显著构造热事件,造成砂岩型铀矿含矿层之下产生大量微裂隙与裂隙带出现,导致下部热液流体向上运移。低温热液流体成矿作用是形成东胜铀矿床重要因素。

  • 标签: 低温热液 砂岩型铀矿床 成矿作用 构造热事件 矿层 热液流体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坳陷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二期充注,早期注入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渤中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藏中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 标签: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生物标志物 渤中坳陷
  • 简介:俯冲带是地球表层碳返回地球深部唯一方式,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沉积碳酸盐深部地幔再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有:沉积碳酸盐是否可以返回深部地幔;沉积碳酸盐返回地幔形式及返回最大深度;沉积碳酸盐岩在俯冲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同位素分馏以及碳酸盐岩在俯冲带中物理和化学变化。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评述。

  • 标签: 深部碳循环 沉积碳酸盐岩 金刚石 碳酸岩
  • 简介:CO2充注驱油是一种普遍地质现象,对揭示油气藏中油气动态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含片钠铝石砂岩既示踪了CO2充注,又记录了油气充注,是进行CO2充注驱油研究理想岩石类型。通过岩石学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含片钠铝石砂岩成岩共生序列、油气充注历史和CO2充注驱油微观证据。研究表明,该区油气充注是一个连续过程,开始于石英次生加大早期(120Ma),在片钠铝石沉淀前(105-95Ma)达到充注高峰。CO2充注晚于大规模油气充注,充注之后形成自生矿物组合为片钠铝石与铁白云石。片钠铝石中首次发现一定数量原生油气包裹体,为CO2充注驱油提供了重要微观证据

  • 标签: CO2充注驱油 流体包裹体 片钠铝石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凹陷
  • 简介:地球原始大气与太阳相似日本科学家从夏威夷群岛罗伊希海底山脉玄武岩中气体分析得出这一结论。这些岩石中气体来自下层地幔(670km)。测定结果表明,它保持着地球诞生时初始状态氦氖同位素比值,因而判断它类似于地球诞生初期原始大气。测定还表明,氖三种同位素构成比与太阳非常接近。海南岛金矿资源丰富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科技人员经过3年努力,查明了海南北部金矿区域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矿床地质特征,确定了前地槽构造层绿岩带金矿

  • 标签: 金矿资源 控矿因素 绿岩带 构造层 成矿条件 伊希
  • 简介:为厘清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本文以灰家堡金矿田为代表,对太平洞、紫木凼、水银洞和簸箕田4个典型矿床中热液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热液矿物进行了碳、氢、氧、硫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灰家堡金矿田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包括NaCl-H2O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烃-H2O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五大类.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组分大致经历了从H2O+NaCl→H2O+NaCl+CO2+CH4±N2→H2O+NaCl±CH4±CO2演化,均一温度和盐度略有降低.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属于富含金属和碳氢化合物盆地流体;沉积黄铁矿硫主要来源于封闭海洋盆地中硫酸盐细菌还原硫;热液硫化物与沉积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中硫来源于成岩黄铁矿溶解作用,同时有机质热分解和硫酸盐有机质热还原作用亦提供了部分硫.成矿主阶段发生H2O-NaCl-CO2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导致Au沉淀富集重要机制.

  • 标签: 成矿流体 流体不混溶作用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灰家堡金矿田 黔西南
  • 简介:认识驱动太古代地壳形成和分异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垂向构造过程(地幔上涌)相对于水平构造过程(如俯冲作用)重要性,是地球科学领域一个根本性、高度争议科学问题。由于O同位素可在岩石和液态水低温反应过程中发生分馏,其为精确限定上地壳岩石循环和再造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研究工具。近日,《地质学》杂志报道了西奥大学JohannesHammerli团队关于上述问题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太古代 麻粒岩 克拉通 黄石 证据 锆石
  • 简介:世界上已发现了许多单铀和单钨脉状矿床和层控矿床,也见它们在某些地区一起出现,但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都是不一致。国内外文献资料还未报导过铀钨共生工业矿床。近年来,我国发现了这样矿床和矿田,作者在某地质队415工区勘探工作基础上,对其中铀和钨成矿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铀与钨成矿历史及铀钨之间共生-伴生关系。认为这是

  • 标签: 矿床新类型 成矿系列
  • 简介:基本内容参见《矿物学报》1982年第一期77—79页及《矿物学报》1984年6月第二期《有关提交矿物手续及注意事项》一文。AmericaMineralogistVol.72,P.1031—1042,1987,ProceduresinVolvingtheIMACommissiononNewMineralsandMineralNamesandGuidelinesonMineralNomenclature一文。增加如下条款(限适用于中国):1.提交矿物资料时,应同时提交矿物汉语名称、英语名称、作者汉、英名字及汉英详细地址。资料要求一式17份(照片要原件),申报人在申报资料中应说明各数据测试及实验条件。

  • 标签: 新矿物 申报资料 英语名称 申报程序 申报人 实验条件
  • 简介:广西“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在桂东北,矿体产于中泥盆统信都组中。含铁岩石主要为硅酸铁质岩和氧化铁质岩。含铁矿物主要为绿泥石、褐铁矿及赤铁矿,次为菱铁矿与黄铁矿。它们多组成鲕粒及鲕粒间填隙物。其中以绿泥石鲕粒与赤铁矿鲕粒为主,二者紧密共生。前人认为两种鲕粒都是在动荡动水体中直接沉积形成,所不同是一个位于较浅水氧化环境,另一个则在较深水还原环境。现今研究表明,它们均非在动荡水体中直接沉积形成,而是在沉积期后成岩过程中形成,并且彼此间有着成因联系,即绿泥石鲕粒产生在前,赤铁矿鲕粒是由它转变产生

  • 标签: 鲕粒 填隙物 沉积形成 成岩过程 沉积期 中泥盆统
  • 简介:长久以来,地球历史时期大气^14C含量异常变化都被单一归结为宇宙射线强度变化,如太阳耀斑^[1]和超新星爆发^[2]等引起^14C含量增加。2012年日本科学家在日本雪松树轮中发现在公元774年^14C含量一年之内突然增加1.5%^[3]。导致如此幅度变化需要射线强度需要正常射线变化10~20倍,无法用传统太阳质子事件(alargesolarprotoneventSPE)或者γ射线流来解释。

  • 标签: ^14C 地球大气 地球历史 日本科学家 成因 量变
  • 简介: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地区新近系储层类型主要为湖相碳酸盐岩。用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方法研究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环境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总体形成于高盐度环境,局部地区浅层样品在成岩过程中遭受过大气淡水改造。根据孔隙充填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推断胶结物形成于储层深埋阶段,随后地层发生抬升,导致现今较低深度包裹体样品具有较高均一温度。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 简介:兴安岭群形成于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是一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和少量正常沉积岩岩石组合。构成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主体。该火山岩带纵向延伸超过一千多公里,和华北、华南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带相连。横向遍及整个东北地区.向西进入蒙古和俄罗

  • 标签: 火山岩 边缘陆块型 兴安岭群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
  • 简介:1.熊耳山地区找矿突破: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早已被开采利用。熊耳山地区找金工作则始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继熊耳群中发现了上宫大型金矿床之后,又发现了许多中、小型金矿床(点),因而该区普查找矿工作,多在熊耳群中。近年来在陶湾群和上栾川群中又找到了多处金矿床(点)。小河口金矿和三合金矿具有

  • 标签: 陶湾 栾川 普查找矿 熊耳山 小秦岭 矿床分布
  • 简介:地质历史上生物礁丘是世界上重要石油储层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赋存体。过去对它研究仅限于浅海透光带中礁体,并有一个比较成熟成因模式:生物礁、丘灰岩是一种生物成因岩石,具有原地生长生物骨架,由群体生物生长组成格架捕获、粘结、障积了碳酸盐颗粒、灰泥等物质充填于骨架之间形成岩石。生物礁丘生长需要一个比较严格外界条件。现代碳

  • 标签: 碳酸盐岩 热水喷溢作用
  • 简介:近年来,作者在研究阿坝地块层控金矿床成矿规律时,发现了一种类型含金矿石建造——Au-Se矿石建造。拉尔玛层控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南亚带白依沟背斜西段倾没端。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地层中,受层位控制明显。太阳顶群由碳质硅岩和碳质板岩组成,厚度最大可近千米,其中碳质硅岩

  • 标签: Au—se矿石建造 新建造类型 层控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