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测定法是在国外于197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断代技术。测定法的原理是直接测定某矿物晶体的顺磁电子(包括陷井电子和空穴)的数量。这些自由电子是由于样品本身以及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所产生的α、β、γ射线辐照诱导而成.当矿物的年龄越“老”,顺磁电子的数量也越多,相应于累积的总辐照剂量(TD)就越大。

  • 标签: 年龄测定 ESR 矿物晶体 Γ射线辐照 辐照剂量 测年
  • 简介:长城系底界一条十分重要的地质界限,研究其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自高振(?)1934年开始研究,到1939李四光称为标准剖面以来,国内外许多地质学家对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该剖面已被确定为“中国北方中、上元古界地层的层型剖面”,因此对该剖面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对确定我国北方长城系底界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意

  • 标签: 长城系 年龄 蓟县剖面
  • 简介:通过国内外花岗岩体的412对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年龄(tAr)锆石U-Pb年龄(tZr)之间差值ΔtZr-Ar(tZr-tAr)进行的频数统计分析表明:ΔtZr-Ar呈对称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SK==-0.276,峰度系数CKU=16.52);ΔtZr-Ar既呈正值又有负值,其众数值为0.70Ma,均值为1.15Ma。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年龄拟合出相关系数很高(R=0.996),回归系数接近l的线性回归方程(tAr=1.00453×tZr-1.932)。这些统计特征表明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定年测定结果与锆石U-Pb定年测定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不存在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角闪石40Ar-39Ar年龄〉黑云母40Ar-39Ar年龄的规律。结合Dodson's矿物封闭温度计算公式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本文得出结论,按Dodson's公式计算得出的花岗岩矿物40Ar-39Ar封闭温度不能代表从花岗岩浆晶出造岩矿物40Ar-39Ar体系的封闭温度。

  • 标签: 花岗岩体 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年龄 花岗岩锆石U-PB年龄 封闭温度 Dodson's公式
  • 简介:林子宗火山岩事件是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对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冈底斯中段厅宫地区通过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林子宗群典中组底部、年波组上部和帕那组顶部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66.4±0.35)Ma、(53.6±1.5)Ma和(45±0.6)Ma。对林子宗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火山岩具弧火山岩特征,早期表现出陆缘弧火山岩的特点,至中期年波旋回钾玄岩出现,标志着陆内岩浆作用的开始,到晚期帕那旋回则显示出陆壳重熔和地壳加厚的特征,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消减俯冲到陆陆碰撞的地质信息。

  • 标签: 林子宗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冈底斯中段
  • 简介:张三沟金矿区位于中亚兴蒙造山带东段,是该造山带上一个较为重要的金矿区,其研究程度较低.为厘定赋矿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并限定其成矿时代,本文对主要赋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和宁远村组英安岩进行了锆石U-PbLA-ICP-MS同位素定年,获得其成岩年龄分别为106.2±1.2Ma和104.2±1.4Ma,说明二者可能是同期、同源岩浆在演化的不同阶段先后喷出和侵入的产物.早白垩世是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期,此时期区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张三沟金矿即为此期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期间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区域上处于拉张伸展构造环境中,加厚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上涌并发生底侵,最终形成同时期的广泛的岩浆活动并诱发大量的成矿作用.

  • 标签: U-PB年龄 早白垩世 岩浆岩 张三沟金矿区 东北地区
  • 简介:为探讨赣东北景德镇地区双桥山群的沉积时代与物质来源,对该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地层中发育的一套变火山碎屑凝灰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套火山碎屑凝灰岩的岩性主要为英安岩、安山岩,凝灰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09±2)Ma,表明该套岩石形成于新元古代。凝灰岩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广,其中二阶模式年龄为1426~2313Ma,主要集中于1.7~2.3Ga之间,其ε_(Hf)(t)均为负值-2.6~-16.5,t_(DM2)模式年龄远大于U-Pb年龄,表明该组岩石的岩浆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再循环。

  • 标签: 双桥山群 火山碎屑凝灰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 简介:斯弄多铅锌矿床位于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北缘铅锌银多金属矿带上,该矿床铅锌矿化矿区花岗斑岩密切相关,为典型的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为厘定其成岩成矿时代,本文对矿区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龄测定。结果得到2组年龄,一组年龄介于(75.1±1.8)~(77.7±1.8)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75.7±0.9)Ma(MSWD=0.27,n=11),可能反映岩浆在岩浆房演化过程中结晶的锆石年龄;另一组年龄为(67.5±1.4)~(69.4±1.4)Ma,加权平均年龄为(68.8±1.2)Ma(MSWD=0.31,n=6),代表花岗斑岩真实的结晶年龄,这一花岗斑岩的年龄(68.8±1.2)Ma明显早于冈底斯带内主碰撞期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结合该成矿带其他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本文认为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在印-亚大陆碰撞早期或新特提斯洋壳俯冲晚期,也伴有较强的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

  • 标签: 花岗斑岩 锆石U-PB年龄 斯弄多铅-锌矿床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 西藏
  • 简介:为揭示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演化及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对太阳河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06.7±1.3)Ma,表明岩体形成于中生代印支末期。岩石的A/CNK为1.01~1.15,具有较低的Sr含量,Rb/Sr值较低,为0.12~0.36。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相对富集,Sr元素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异常。高场强元素Nb、Hf、P亏损,La、Ce、Nd、Sm、Zr等呈正异常而明显富集。岩体稀土总量为238×10^-6~1057×10^-6,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N/YbN值为39.85~192.16,δEu=0.64~0.92,δCe=0.89~1.06。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具有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源区为杂砂岩,形成于陆内汇聚一推覆造山阶段的后碰撞环境。

  • 标签: 松潘-甘孜造山带 太阳河岩体 锆石U-PB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 简介:黑龙江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北部.该成矿带上分布有大量对成矿起制约作用的岩浆岩体.前人有关矿区成岩、成矿时代的认识差异较大,且缺乏对矿区岩体成因的研究.为了解这些岩体的成岩时代、岩体成因、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成矿的关系,本文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3个花岗岩类样品的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96±1.5Ma、193±1Ma和173±1Ma;黑云母花岗岩的εHf(t)值和tDM2分别为-4.7~0.0和1463~1764Ma,花岗斑岩及碱长花岗岩的εHf(t)值和tDM2值分别为0.2~10.1和781~1184Ma.结合前人的年代学数据,推断矿区至少存在4期岩浆活动,其中二长花岗岩成矿关系最密切.研究结果也表明松嫩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期曾发生过两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 标签: 黑龙江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 简介:  0引言  世界上第一个Ar-Ar法实验室于1965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年代学实验室建成[1].我国最早的Ar-Ar法实验室于1982年分别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成.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用于K-Ar和Ar-Ar法定年的标准物质约30个左右,绝大部分年龄为第三纪至寒武纪.大于6亿a的K-Ar法年龄标准物质只有英国标准Hb3gr角闪石(年龄1072Ma)和中国标准BSP-1角闪石(年龄2060Ma),这两个老年龄标准也是国际标准物质.  ……

  • 标签: 白云母 标准物质 K-Ar和Ar-Ar定年
  • 简介:突变是对应于渐变而言;二者是一对描述事物发展过程和途径的哲学范畴。突变不仅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往往导致事物过程、状态和结构的非连续性的变异和跃迁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从哲学高度研究突变已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即突变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被认为是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之后的横断科学“新三论”。

  • 标签: 协同论 事物发展过程 横断科学 耗散结构论 突变理论 三论
  • 简介:地质历史时期大规模火山活动同期古环境、生物多样性显著变化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内在机制联系,日渐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聚焦二叠纪,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二叠纪3个大火成岩省(塔里木、峨眉山、西伯利亚)及其同期古环境背景、生物演化事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研究领域的争议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标签: 二叠纪 大火成岩省 塔里木 峨眉山 西伯利亚 古环境
  • 简介:我国存在活火山,而且还存在像长白山天池火山这样具有潜在灾害性大喷发危险的活火山[1~3],并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目前,正在组织对长白山天池火山、云南腾冲火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的监测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次开展对活火山的监测,为了使监测更为有...

  • 标签: 活火山 火山监测 喷发预报
  • 简介:巴尔哲晶洞碱性花岗岩位于吉林省扎鲁特旗乌兰哈达乡巴尔哲扎拉格北侧,岩体出露面积约0.35km~2。据地质勘探,该岩体的Nb、Ta、YBe及Zr等都达到或超过了工业品位要求,为一大型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吴林,1979)。碾子山晶洞碱性花岗岩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岩体面称约15km~2。曾对岩体进行过详细的稀有稀土元素找矿勘探,但除了在岩体较高位置的九里站附近发现少量稀有

  • 标签: 晶洞碱性花岗岩 成矿作用
  • 简介:经济全球化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是WTO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原产地域的产品主要由该产品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所决定。我国的原产地域产品较多地注重历史文化标记的包装,而往往忽视了建立能说明原产地域密切相关的自然背景(地质、地理和地球化学)的科学数据标记,从而对产品原产地域的自然环境缺乏长期品质稳定性的科学监测。分析国内外名优原产地产品的地球环境,可将其环境归纳为四个主要因素:1)化学组成上大陆块体拼合带明显相关;2)来自不同流域水系的交汇带;3)有四季分明的气候调节;4)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许多特定的原产地往往也只有一个。科研产业都要加强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为地球原产地保护和民族精品的发扬光大作出新的贡献。

  • 标签: 原产地域产品 地球环境 人文地球化学
  • 简介:农业地质学(Agrogeology)作为一门边缘科学,本世纪初就问世。但由于对农业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有关农业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一直研究不足;它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发展缓慢。但在当今农业生产发展速度远低于地球上人口增长速度的严峻形势下,各国(特别是苏、美)开始重视农业地质工作,增加对农业地质的投资,促进了农业地质学的发展。农业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包括:(1)土壤的形成、变化及其改良;(2)农

  • 标签: 地质工作 地质环境 人口增长速度 组合特征 水利工程建设 直线回归方程
  • 简介:碳酸岩是揭示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的“探针岩石”,迄今有关碳酸岩的研究集中在裂谷环境,而鲜见造山带地区碳酸岩研究的报道。在四川攀西喜马拉雅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和华北中央造山带内均有碳酸岩产出,且蕴藏了大型稀土和钼矿床,是研究深俯冲、壳-幔作用和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实验室。传统观念认为碳酸岩形成于裂谷环境地幔柱活动相关,而造山带碳酸岩很可能是陆源富碳沉积物俯冲至地幔低程度熔融的产物。中国造山带内碳酸岩地球化学研究均显示了地壳物质对碳酸岩地幔源区的贡献,这暗示地表碳俯冲至深部地幔,交代地幔发生熔融,这不仅为较还原的地幔源区提供富氧成分,还可以使碳酸岩的母体岩浆更富集稀土,形成稀土矿床。

  • 标签: 碳酸岩 沉积物俯冲 碳循环 造山带
  • 简介:在华北地块南缘和扬子地块北缘,南北秦岭碰撞带两侧,产出有两类性质不同的沿锌矿化。它们在空间上一组东西走向的大断裂有关,这些断裂具韧性剪切带性质,变质变形作用波及范围可达千米以上。一些重要矿床产于这些变质变形带内,如西成成矿区的厂坝—李家沟矿床、洛坝矿床等,而碰撞带北侧的铅锌矿化主要产于剪切破碎带中,如蟒西铅锌矿化带(黑沟断裂带)和李子园铅锌矿化带(舒家坝断裂带)。铁炉子—蟒西矿化带位于碰撞带北侧的东秦岭区,其展布方向黑沟断裂一致,矿体本

  • 标签: 韧性剪切带 锌矿 舒家坝 碰撞带 矿床组合 展布方向
  • 简介: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陨石学天体化学研究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共开展了5次科学考察,收集到超过1万块陨石,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品;嫦娥工程的立项和一期工程的成功实施,是陨石学天体化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挑战;高精度原位微区分析平台建设的完成,则为地外物质样品的分析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南极陨石的分类工作,培养和锻炼了陨石学研究的青年人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化学群陨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包括陨石中前太阳颗粒的发现和研究、陨石中的灭绝核素、太阳星云在不同条件下的凝聚过程、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的岩石学成因同位素定年、陨石的冲击变质高压矿物、以及中国第一个陨石坑的证实等。

  • 标签: 陨石 太阳系外物质 灭绝核素 太阳星云 小行星撞击
  • 简介: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二叠纪地幔柱构造地表系统演变》的主要研究进展:(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于一259Ma,持续时间小于1Ma,是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为多阶段喷发(~300,~290,280Ma),持续时间超过20Ma,是孕育地幔柱活动的产物。(2)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发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上下地壳界面“消失”、下地壳增厚且具高波速特征、岩石圈地幔减薄,是地幔柱熔融产物在地壳不同深度底侵和内侵的结果。(3)完善了大火成岩省岩浆矿床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地幔柱成矿系统的基本框架,提出地幔柱结构、岩浆源区特征、结晶分异过程、硫化物饱和、地壳混染和岩浆侵位过程等是地幔柱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4)从相对和绝对时间角度确证了西伯利亚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别对应于二叠纪末(PTB)和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GLB)生物灭绝事件;重建了华南二叠一三叠纪海水温度和pH值的演变历史,使甄别二叠纪朱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诱因成为可能。

  • 标签: 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二叠纪 成矿系统 生物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