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界分别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60000km^2。盆地内发育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尤以侏罗系分布最广、发育最为齐全。在侏罗系的中统和上统下部广泛发育白云岩,并构成最具潜力的油气储层。这些白云岩按其成因与岩矿特征可归为两类,即Ⅰ型和Ⅱ型白云岩。Ⅰ型白云岩是在蒸发条件下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故与膏岩层关系密切,具有白云石晶粒细小、化学组成中相对富Ca^2+、晶体有序度相对偏低等特点;Ⅱ型白云岩则是在海水与大气淡水的混合水中生成,因而与膏岩层无关,与Ⅰ型白云岩相比,具有白云石晶粒较粗且自形程度较高、化学组成相对富Mg^2+及晶体有序度较高的特点。Ⅰ型白云岩在形成之后基本无明显后期改造,因而其在储集物性上保持了原始的中低孔和低渗的特点,可构成区内的Ⅱ—Ⅲ级油气储层;而Ⅱ型白云岩则在形成后的晚成岩-表生成岩阶段,经历了明显的重结晶、溶蚀和方解石充填交代等后期改造,由于其(尤其是地下未经表生成岩改造的部分)具有较好的孔渗条件,因而常构成区内的Ⅰ—Ⅱ级油气储层。

  • 标签: 侏罗系 白云岩 油气储集 羌塘盆地 油气勘探 沉积岩石学
  • 简介:利用四川盆地内750口单井资料和26条露头剖面资料,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重现了四川盆地小子组的岩相古地理,为正确评价其天然气资源状况和龙门山的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研究认为,川中和川南地区小子组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坳陷北部和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中部发育浅海陆棚沉积。晚三叠世早期,龙门山北段开始隆升,并为盆地提供物源,从而形成川西北部的三角洲沉积;川中和川南地区由于地势平缓,波浪和潮汐改造强烈,从而形成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南部物源来自于康滇古陆。小子组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均较高,以Ⅱ型至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且有机碳含量范围较宽,为小子组的大面积生烃提供了物质保障。

  • 标签: 古地理 烃源岩 小塘子组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
  • 简介:赣北鄱阳湖地区土剖面发育第四纪红土,自下而上可分为强网纹红土层、弱网纹红土层、微网纹红土层、均质红土层和下蜀黄土层。基于常量元素、粒度分析数据以及前人年代框架,初探土剖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1)土剖面粒度组分均一,常量元素含量相近,风化淋溶强烈。(2)土剖面各地层间化学风化强度存在差异:下蜀黄土层为初期的去Na、Ca阶段;均质红土层为中期的去K阶段;微网纹红土层由去K阶段向去Si阶段过渡;网纹红土层已完全进入晚期去Si阶段。剖面常量元素的相对迁移能力为:Na2O>MnO2>CaO>P2O5>MgO>K2O>SiO2>Al2O3>TiO2>Fe2O3。(3)中更新世以来赣北鄱阳湖地区气候总体上由暖湿趋于干冷,期间伴随多个明显的干湿旋回佐证强烈的淋溶与干湿交替作用是网纹红土发育的重要驱动因子。

  • 标签: 赣北 鄱阳湖地区 第四纪 常量元素 古气候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