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川西南荥经坳陷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参数井(CYY1,YD1YD2)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沉积构造特征分析,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等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等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等,具有典型地震导致同生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发现表明早奥陶世曾发生明显构造活动,是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响应,这对川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坳陷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沉积地层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运移。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变形构造 早中奥陶世 加里东运动 都匀运动 荥经坳陷
  • 简介:中三叠统顶部溶蚀型喀斯特在什邡金河剖面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已有报道。近期野外工作,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观音崖、江油黄莲桥江油马鞍塘剖面天井山组近顶部、顶部也识别出这一古特提斯面,其形成与强烈构造活动或全球海平面下降造成岩层长时间暴露有关。其表现形式主要为:(1)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2)溶沟、溶缝及其内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3)暴露期黏土层;(4)喀斯特角砾。其中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上沉积构造以鸟眼、层状孔洞构造最为典型,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最为发育,孔、洞充填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溶沟、溶缝及其内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江油马鞍塘、汉旺观音崖、什邡金河等剖面均有发育,这些溶缝、溶沟一般近于竖直发育,宽度深度不一,被碳酸盐角砾、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或陆源黏土等所充填;暴露期黏土层主要见于江油黄莲桥剖面,共发育2套,厚5~20cm,与铁质矿物共生,其上下发育深灰色潟湖沉积;喀斯特角砾主要见于汉旺观音崖剖面,喀斯特角砾最大可达15×20cm大小,呈棱角状充填于富含泥质有机质暗色碳酸盐基质。天井山组近顶部溶蚀型喀斯特发现可为区域地层等时对比提供依据,与其有关古岩溶作用可在天井山组(或雷口坡组)顶部碳酸盐岩形成以溶蚀孔、洞、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古岩溶型储集层。

  • 标签: 喀斯特 天井山组 三叠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 川西北地区
  • 简介:华南地区二叠纪为东特提斯地区一个大型碳酸盐台地。中二叠世茅口亚世,上扬子碳酸盐台地经历了从全盛到萎缩重要转折。黔南地区地处该台地南缘,是通过地层结构及其变化探讨台地演化控制因素最佳地区。文中选取黔南罗甸纳水沫阳2个代表性剖面,通过茅口组岩石类型骨屑颗粒组合统计分析,从碳酸盐生产工厂角度开展研究。野外室内研究共识别出15种岩石类型、5种沉积相6种骨屑颗粒组合,并恢复了各组合对应碳酸盐生产工厂特征。沉积相碳酸盐生产工厂分析表明,黔南地区自晚孤峰期开始经历了由热带浅水、暖水工厂到热带较深水、温凉水工厂明显转变,表现为孤峰阶上部开始出现较深水沉积。这一碳酸盐生产工厂转变现象在华南地区孤峰期—早冷坞期普遍存在,表现为台地萎缩、台地边缘被淹没。中二叠世晚孤峰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是全球重大地史转折期,光合作用生物遭受重创、海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上述碳酸盐生产工厂急剧转变与当时热带浅海碳酸盐生产工厂被抑制或破坏有关。

  • 标签: 台地边缘 沉积演化 古海洋 中二叠世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粗粒沉积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作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海底水道沉积构型样式复杂多变,其控制因素目前尚无定论,这大大增加了相关油气藏钻探风险开发难度。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以近海底高频地震信息为原型,揭示了海底水道体系外部形态样式内部结构样式,探究了水道体系与复合水道形态特征参数间相互关系,分析了海底水道体系沉积构型控制因素。研究认为:(1)水道体系可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非限制性3个大类,限制性水道体系边界为一明显大型下切谷界面(或峡谷),半限制性水道体系边界也发育明显大型下切谷,但其界面两侧发育大型天然堤沉积,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则不发育大型下切谷,其中每个大类又可依据其内部复合水道类型,细分为2个小类(下切式包络式)。(2)水道体系内部复合水道间存在垂向侧向2种类型叠置,前者可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切叠式3类,后者则包括叠合式分离式2类。(3)地形坡度与水道体系类型规模具有一定耦合与关联,类似油藏规模局部沉积体内部,陡坡段(坡度大于1°)主要发育限制性水道体系,缓坡段(坡度0.5°~1°)主要发育半限制性水道体系,平坦段(坡度小于0.5°)主要发育非限制性水道体系;随着地形坡度增大,水道体系宽度减小、深度增加、宽深比减小,即向“窄深型”形态发展。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发展具有较大理论意义,而且高效开发海底水道油气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标签: 海底水道 沉积构型 构型样式 地形坡度 演化模式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砂脉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研究现状与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物质成分;(3)砂脉成因;(4)砂脉分类;(5)砂脉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与砂脉复杂性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关系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本次研究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证据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 简介:湘西北地区是指位于湖南省内桃源、沅陵、怀化一线以北以西区域。根据2010年以来区内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取得剖面资料及填图资料,应用优势相成图法编制了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弗洛早期岩相古地理图。基于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沿张家界—古丈—吉首—凤凰一线有古隆起存在,大致以古隆起为界,两侧沉积分异明显;西北侧属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地层为桐梓组红花园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斜坡浅海陆棚6种沉积相若干亚相、微相;东南侧属浅海陆棚,沉积地层为白水溪组/盘家咀组、桥亭子组,主要有混积陆棚碎屑陆棚。沉积特征分析系列岩相古地理图件编制,提高了区内下奥陶统研究程度,同时金属地质找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湘西北 早奥陶世 沉积特征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 简介:微生物岩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露头上呈暗色,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亮晶充填体其间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矿物充填形成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亮晶充填体内部矿物类型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矿物充填形成。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网状体亮晶充填体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地方运移形成较粗晶体而造成,并不符合凝块石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矿物组成而做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小球状化石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 简介: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录井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吐哈盆地鲁克沁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相标志、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梧桐沟组沉积时期,鲁克沁地区湖盆经历了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换过程。梧桐沟组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东西两侧发育水下扇沉积,扇水道形成多期叠置厚层泥质砂砾岩沉积,砂砾岩分布面积大,物性较差。梧桐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变浅,湖岸坡度变缓,研究区东西两侧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了几套厚10~15 ̄ ̄m砂砾岩沉积,分选性好于水下扇形成砂砾岩,物性相对较好。相比较而言,扇三角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水下扇砂体顶部含砾砂岩是较好储集体。该研究成果将对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储集层预测区带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吐哈盆地 梧桐沟组 扇三角洲 水下扇 沉积相
  • 简介:古流分析是沉积学分析一种通用手段。所谓古流,是指通过地史时期沉积岩中保存沉积标志恢复古流向。广义地说,古流包括介质(水或大气)流动方向或沉积物(如重力流)运动方向,由于大气运动反映风向是多变古风向,所以实用古流分析多指古水流方向以及重力流沉积物运动方向。值得注意是,古水流方向分析包括单向水流(河流)、双向水流(潮流)波浪传递方向,它们具有不同地质意义

  • 标签: 古水流方向 沉积标志 运动方向 大气运动 流动方向 传递方向
  • 简介:黔东铜仁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娄山关组中分布有多处热液白云岩,其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角砾状等。通过露头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温度测定、稀土元素锶同位素分析,笔者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热液白云岩形成机制、热液性质与来源及其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热液白云岩由中粗晶—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形成温度为96~223--℃,平均为155.86--℃;盐度为8.28~16.15wt%NaCl,平均为12.30wt%NaCl;具有轻稀土富集Ce负异常特征,LREE/HREE为16.51,δCe为0.79,87Sr/86Sr为0.708662。(2)块状透镜状热液白云岩形成于交代作用较完全环境,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水力破裂作用;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在内下伏地层,断层裂缝为其运移通道。(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来源相同或相似;热液白云岩中含有少量成矿物质,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 标签: 贵州省 热液白云岩 水力破裂 铅锌矿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化背景下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一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敏捷、全局性视角定量化程度高特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对应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并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为建立精准地质知识库奠定了良好基础;(2)露头区储集层骨架与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性与规模、砂体数量与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变差函数等参数;(3)虚拟井位设置、岩性标定储集层地质知识库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三维地层-构造模型2套岩性模型,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一致。

  • 标签: 无人机 地质知识库 倾斜摄影 三维露头地质建模 坪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