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个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粒径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种非常特殊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包壳砾岩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为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种,分别是:(1)溶洞围岩相同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核心;(3)由砾岩构成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核心。包壳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包壳砾岩是溶洞岩溶沉积典型产物,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岩溶标志之,而且具有储集能力,是种有效油气储集体。

  • 标签: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产物多样性,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个单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年轻分支学科现状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随着GIS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种新研究方法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Ekl-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红层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层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层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水下沉积作用共存、重力流沉积作用牵引流沉积作用并存特征。红层膏盐层盆地不同位置具有明显不同垂向叠加样式。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泥岩颜色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表明,红层膏盐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以干旱为主,呈现干湿频繁交替特征。气候相对潮湿时期,湖盆盐度较低,以沉积砂泥岩为主;气候干旱时期,湖盆盐度高,以沉积膏盐岩为主。红层膏盐层沉积早中期为低水位振荡性湖泊,沉积晚期为高水位振荡性湖泊,两者沉积作用存在较为明显差别。

  • 标签: 红层 膏盐层 沉积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 简介:通过对扬子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页岩,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进化所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发育所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段沉积时期处于填平补齐阶段,地层厚度变化大,200~1200m之间,沉积相研究及其分布规律长期制约着勘探工作。为此,系统岩心观察精细描述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粒度分析资料对盆地水动力环境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探讨,共识别出3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采用岩性、电性、地震相结合研究方法,再现了沙段4个沉积亚段沉积相展布规律: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分布深泽—刘村低凸起、深南背斜以及宁晋凸起东北部,具有早期"大前缘小平原"、晚期"大平原小前缘"沉积特征;衡水断层下降盘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白宋庄洼漕榆科背斜带分布滩坝。

  • 标签: 冀中坳陷 深县凹陷 沙一段 沉积相
  • 简介: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碳酸盐岩,其中白云石矿物含量应超过50%。白云岩中常含有方解石、石膏等化学沉淀矿物,可含有黏土、陆源砂、粉砂。白云岩石灰岩有相似的外貌,但白云岩盐酸反应较石灰岩弱。

  • 标签: 白云岩化 白云石化 术语 碳酸盐岩 化学沉淀 石灰岩
  • 简介:山东青岛日照滨岸潮间带可见到现代生物营造各种遗迹。通过分析这些生物遗迹与其沉积背景关系,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生物遗迹,层面遗迹以腹足类动物拖迹为主,层内遗迹以居住迹丰度最高,且类型多样。(2)建立了2个生物遗迹组合:是高潮区组合,主要遗迹类型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沙蚕拖迹、摄食迹居住迹、四角蛤居住迹、弹涂鱼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高,水、氧、有机质含量均较丰富及基底较稳固特点。二是中低潮区组合,主要由斑玉螺拖迹停息迹、扁玉螺爬行迹停息迹、寄居蟹爬行迹、长竹蛏居住迹、虾蛄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组成;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低、粒度较粗、间隙水不易保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研究区潮间带为急剧多变海洋环境,该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海洋潮间带沉积环境。(3)通过分析各种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组成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底层沉积物沉积环境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潮间带沉积生物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 标签: 青岛 日照 潮间带 沉积环境 现代生物遗迹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包括异化粒)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组份混合(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对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地磁场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应该是古地磁学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构造事件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古地理学这门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叠锥构造是纤维状矿物呈锥状嵌套分布类特殊沉积构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是国际研究热点,但中国对于叠锥构造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文中详细总结了叠锥构造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笔者于新疆托克逊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哈密盆地3处新发现叠锥构造。叠锥构造发育层系广泛,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以及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发现叠锥占绝大多数,揭示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叠锥构造形成环境较广,不能简单将叠锥构造作为湖泊相或海相等相标志。对新发现叠锥构造初步分析后认为,叠锥构造为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原生沉积构造,但对叠锥构造成因机制深层次研究还需建立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生长习性及其形成环境发育层系耦合关系研究之上。

  • 标签: 叠锥构造 形态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 简介:伊通堑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佳-伊南段,是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西北缘为主控断裂,而东南缘为补偿极性断层.主控深大断裂狭长盆地分布使得该地堑构造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多个小断陷盆地.莫里青断陷是其中个主要含油气二级断陷盆地,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双阳组不同沉积体系.水下扇扇三角洲岩相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地震反射结构上均有较大区别.水下扇内扇、外扇随着时间变化平面上分布有很大变化,而西北边缘扇三角洲直保持不变.本区水下扇形成构造、物源湖平面变化因素有关.控盆断裂长期活动使得双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量水下扇,而物源供给规模决定着水下扇时空分布形态,直接物源形成扇体规模较大,间接物源形成扇体较小.

  • 标签: 吉林 伊通地堑 莫里青断陷 郯庐断裂 湖泊水下扇 沉积特征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稿源、总结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源-汇”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个三级层序,并可进划分为低位、湖侵高位3个体系域,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砾岩、碎屑支撑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强烈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频发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植被覆盖控制。

  • 标签: “源-汇”系统 沙三下段 陡坡带 车西洼陷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 简介: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PRD05中部PRD04两个钻孔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沉积速率。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粗,分选性比PRD05孔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形成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位置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