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勘探开发层系,岩溶作用则是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关键因素之。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分类方案不统、岩溶术语界定不清楚、生产应用难度大现状,作者分析了奥陶系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时期岩溶储集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差异性,依据岩溶成因主控因素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分类,划分出风化岩溶、礁滩体岩溶和埋藏岩溶3大类,其中风化岩溶又分为潜山岩溶和层间岩溶2个亚类。研究指出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潜山岩溶是塔里木盆地重要勘探岩溶类型,并以构造运动为主线将奥陶系岩溶划分为5,开展了不同类型岩溶特征分布规律研究,指出了3种重要类型岩溶勘探思路。此次研究统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分类及期,对勘探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实践应用意义。

  • 标签: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岩溶分类及期次 礁滩体岩溶 层间岩溶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在系统收集研究区资料和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扬子地区吴家坪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海陆过渡环境、滨岸、碳酸盐岩台地和盆地,其中碳酸盐岩台地包括碳酸盐岩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深水陆棚和台盆。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沉积古地理进行了总结,绘制了沉积古地理图,主要古地理单元包括古陆、冲积平原、滨岸平原、碳酸盐岩台地和深海。研究区内烃源岩类型多样,包括煤系、碳质页岩、泥岩、泥灰岩和硅岩等,主要发育在沼泽、渴湖、深水陆棚和台盆等环境。有机质来源包括陆源、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烃源岩发育主要受当时气候条件、洋流格局和沉积环境控制。热带潮湿气候和洋流格局有利于有机质生产,而局限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 标签: 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古海洋
  • 简介:湖南邵阳市邵阳大道两侧出露龙潭组下段(中二叠世茅口晚期)发育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块状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底面发育有重荷模、槽模、工具痕冲刷充填构造,砂岩内部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包卷层理粒序层理,互层泥岩见类似于古网迹痕迹化石。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浊流与滑塌沉积。剖面下部含泥砾块状砂岩发育,剖面中上部以发育薄到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点。根据重力流沉积物特征及其垂向序列特征,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将海底扇划分出内扇、扇与外扇。通过与附近短陂桥矿区龙潭组下段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华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位于华南盆地范围邵阳地区,在中二叠世茅口晚期(龙潭组下段)发育重力流沉积,可能意味着华南盆地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深大断裂在中二叠世末期曾经发生拉张,形成裂谷盆地。

  • 标签: 湖南邵阳 重力流沉积 茅口期晚期 龙潭组下段
  • 简介: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障积成因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碳、氧同位,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氧同位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化石碳同位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洪水事件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最后消失影响因素之

  • 标签: 卡尼期洪水事件 同位素 海绵礁 三叠纪 特提斯 超级季风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元月出版《2006年版中国期刊被引指数》,《古地理学报》在2000~2004年5年,共刊出文章235篇,被引频次401,影响因子1.706。被引在10以上(不包括10)文章有14篇,5~10文章有56篇。现把此书中地球科学类地质学类部分期刊五年被引频次五年影响因子前30名排序如下。

  • 标签: 中国期刊 前排序 地球科学
  • 简介: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个水体滞留时间短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泥晶灰岩类样品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封闭性成水湖泊体系,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值具有逐渐增大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负值变为新近纪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个由开放到封闭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 标签: 青藏高原 新生代 碳氧同位素 湖相碳酸盐岩 古气候 古环境
  • 简介:在系统收集陕北地区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基础上,对延安组沉积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岩相古地理格局。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层序绘制了关键单因素等值线图,恢复了各层序沉积岩相古地理格局。层序Ⅰ沉积早期主要为河流沉积;随着盆地沉降加剧,中部地区逐渐变为湖泊沉积,东北部河流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基本继承了层序Ⅰ晚期沉积格局,古地理格局相对较稳定;层序Ⅲ沉积,盆地基底不断抬升,湖泊逐渐萎缩成局限湖,河流沉积、三角洲沉积分别在研究区中部、东北部大规模发育。

  • 标签: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古地理 延安期 陕北地区
  • 简介: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960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发育丰富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潜穴密度大,属种单,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遗迹组构.与报道过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对比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河流沉积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 标签: 湖泊沉积 遗迹组构 上白垩统 盆地 纹层 陆相
  • 简介: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Ekl-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红层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层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和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层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和水下沉积作用共存、重力流沉积作用与牵引流沉积作用并存特征。红层膏盐层在盆地不同位置具有明显不同垂向叠加样式。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泥岩颜色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表明,红层膏盐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以干旱为主,呈现干湿频繁交替特征。气候相对潮湿时期,湖盆盐度较低,以沉积砂泥岩为主;气候干旱时期,湖盆盐度,以沉积膏盐岩为主。红层膏盐层沉积早中期为低水位振荡性湖泊,沉积晚期为水位振荡性湖泊,两者沉积作用存在较为明显差别。

  • 标签: 红层 膏盐层 沉积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 简介:中国南方灯影峡(晓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测得:泥晶白云石δ^13C值为‰,δ^18O值为-1.17‰(n=6);藻白云岩δ^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为-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构δ^13C值为2.96‰,δ^180值为-2.41‰(n=8);泥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海相白云岩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最重同位值,即δ^13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海洋碳酸盐岩原始同位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厚生白云石形成时海水温度为408℃。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海洋为走热较高海水温度环境。

  • 标签: 海水温度 原始同位素值 原生白云石 海洋碳酸盐沉积 灯影组
  • 简介:团簇同位指的是含有22个以上重同位结合在起形成同位体。团簇同位数值定义为同位相对丰度偏离随机分布状态程度。测量该相对丰度较低同位体需要高精度质谱仪,难点在于利用同位组成已知参考气体和不同同位组成加热气体,以获得绝对参考体系下数值。团簇同位相对丰度非常低,但是具有非常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比如碳酸盐矿物^(13)C^(18)O^(16)O丰度对温度具有敏感性,而与矿物全岩同位素以及矿物形成时期流体性质无关,因此可以利用测量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来获得矿物生长温度,再利用矿物氧同位(δ~(18)O),根据传统氧同位温度计原理,可以进步获得矿物生长流体(水)氧同位。目前,团簇同位温度计已经在古气候(温度)重建、古高度恢复、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以及甲烷成因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评估深埋高温过程引起C-O化学键重置对碳酸盐团簇同位影响、测试仪器产生对团簇同位非线性误差校正、以及其他丰度更低团簇同位体或大分子团簇同位测量,是下研究方向。

  • 标签: 团簇同位素 同位素体 碳酸盐 古温度计 甲烷
  • 简介:通过对大量储层物性数据分析和整理,结合薄片观察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研究了不同构造背景、不同沉积类型不同埋深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类型多样,大多形成在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以及滨浅湖滩坝等多种沉积环境.碎屑岩储层类型主要包括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其中砂岩和细砂岩是最好储层.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存在较大差异.物性最好储层为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在相同深度条件下,中央隆起带物性最好,北部和南部次之.另外,本区随埋藏深度增加,碎屑岩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剔除次生孔隙影响).根据碎屑岩储层物性差异性分析和储层成岩演化研究结果,其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碳酸盐溶蚀与胶结作用沉积条件四大因素控制,其中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而沉积条件对物性影响主要表现在控制原生孔隙发育程度,并进控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

  • 标签: 碎屑岩储层 控制因素 压实作用 古近系 储层物性 东营凹陷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学术水平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在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首次提出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2盒3段发育风暴岩。前人认为该区盒2盒3段为套河流相沉积体系,而风暴岩发现证明还广泛发育套湖泊沉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金2盒3段沉积时期,湖泊水面广阔,地形平缓,总体水体较浅,为浅水湖泊环境,易产生风暴回流。根据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资料,研究区内发育丰富浅湖风暴岩沉积构造,主要有截切构造、渠模、丘状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等典型风暴成因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也反映出重力流和牵引流兼有的复杂水动力机制。研究区风暴岩理想沉积单元从下至上可概括为“似鲍马序列”,即:A、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段;D、波状层理段;E、泥岩段。风暴岩是湖泊发育典型标志,所以风暴岩提出对确定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增加了新认识,并且对下石盒子组古地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大牛地气田 下二叠统 下石盒子组风暴岩
  • 简介:岁月,从1926年走到2016年还不足百年,很短,时间长河在向前延伸着;人生,从1岁走到90岁尚不满百岁,不长,生命历程在向前行进着。在冯增昭教授九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在追寻他脚步同时,也在追寻着他梦想,追寻着他高度,仰望位年近九旬老人,仍在为梦想而奋斗辉煌历程。

  • 标签: 期刊 编辑工作 书籍推介 卷首语 冯增昭教授
  • 简介:HK-2井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阿特劳州阿特劳市西北约320km处。该井钻遇石炭统岩石类型包括白云岩、石灰岩、硅岩、砂岩和黏土岩,但以硅岩和黏土岩为主,而且成分混杂,交互频繁,富含有机质和深水相浮游、游泳类微体生物化石。根据岩石硅质放射虫化石含量,硅质海绵骨针个体保存完整,有机质含量,颜色暗,组分细小,泥质、硅质成分为主生物组合单等特征,认为该地区石炭统为深水沉积环境。目前正在勘探HK-2井所在乌拉尔区块也已发现深水类型油气藏存在苗头,建议对该地区深水相油气藏进行调研,同时对该区块和相邻区块能够获得地震剖面进行追踪分析研究。

  • 标签: HK-2井 中石炭统 深水相 微体生物化石 沉积环境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横山—靖边—安塞地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发育低孔低渗至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集层,其物性控制了气层产能大小。文中通过对显微镜下孔隙形态特征、易溶碎屑组分含量和孔隙结构特征3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山西组二段砂(砾)岩储集层主要发育原生孔隙,而下石盒子组八段砂(砾)岩储集层以溶孔为主。在研究区内储集层埋藏深度差异不大情况下,砂(砾)岩原生孔隙保存程度和溶孔发育规模主要受粒径、碎屑组分、石英次生加大和有机酸来源影响,粒径是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储集层孔隙发育基本影响因素,储集层渗透率大于0.2×10-3μm2有利储集层均发育于中粗砂岩以上粒级砂(砾)岩。山西组二段石英砂(砾)岩强抗压性、缺少易溶碎屑组分是原生孔隙保存较多主要原因,而丰富硅质来源是原生孔隙减少重要因素。对下石盒子组八段而言,易溶物质含量适中、有机酸来源丰富是岩屑砂(砾)岩溶孔发育主要原因。进研究表明,储集层孔隙成因与孔隙结构之间有良好相关性,原生孔隙储集层孔隙结构要优于溶孔储集层,表现为在相同孔隙度时,前者渗透率明显高于后者。

  • 标签: 砂(砾) 岩储集层 孔隙成因 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6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河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会议主办机构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沉积学学术会议主办机构主要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forSedimentaryGeology)。

  • 标签: 古地理学 学术会议 沉积学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拟定 河南理工大学
  • 简介: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展布,并在强烈活动引发了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和整体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和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古水流、地层格架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在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