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术患者体位的摆放与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接收实施腰椎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患者230例,护理人员进行术前准备工作,配合手术医生以及助理摆放患者体位,对手术中实施的护理措施和体位摆放进行总结。结果230例患者,接受腰椎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经过良好护理,均未出现俯卧并发症。结论患者进行全麻手术时,护理人员注意患者的体位摆放并仔细观察和护理患者,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术 体位摆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中,选择体位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n=40),在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中,均应用乳腺托架体位固定技术,开展时间为2020.1-2021.1。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的各方面误差。结果:在本次40例乳腺癌患者放疗中,采用乳腺托架体位固定技术治疗后,所有患者在平移误差、旋转后平移误差均小于0.50cm,均符合临床摆位需求,且所有患者在X、Y、Z方向上的旋转差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托架固定技术各方面误差均较小,均满足临床需求,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乳腺托架固定装置。

  • 标签: 乳腺癌 放射治疗 体位固定技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诊的6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均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固定技术,实验组接受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以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左右、头脚、前后的摆位误差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中施以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效果显著,有助于误差现象的减少,精确度的提高,继而帮助患者获取良好的放射治疗,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腹部肿瘤 体位固定技术 热塑体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本院接受腹部肿瘤放疗治疗的患者通过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期间,利用计算机随机选取42例在本院接受腹部肿瘤放疗治疗患者开展对比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的基础上对比组21例患者采用真空袋体位固定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方式,对比两组固定方式不同方向误差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同方向误差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比组(p

  • 标签: 腹部肿瘤 电子直线加速器 固定方式 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用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2019年9月-2021年8月本院接诊胸部肿瘤病患60例,都予以放射治疗。研究组采取翼型板与真空垫体位技术联合固定法,对照组采取真空垫体位技术固定法。对比摆位误差等指标。结果:针对摆位误差,研究组左右方向(1.81±0.54)、上下方向(2.34±0.91),和对照组(1.73±0.62)、(2.36±0.8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头脚方向(2.34±0.57)、三维方向(2.38±0.17),比对照组(3.04±0.43)、(2.64±0.28)小,P<0.05。针对总有效率,研究组93.33%,比对照组70.0%高,P<0.05。结论: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用翼型板与真空垫体位技术联合固定法,摆位误差小,且利于疗效的提升。

  • 标签: 不同体位固定技术 胸部肿瘤 疗效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CBCT研究胸腹部肿瘤患者VMAT时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情况。方法此文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本医院收入及接受VMAT的66例胸腹部肿瘤患者纳入分析资料,分组依据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一组入组33例,体部固定底板联合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技术用于对照组,体部固定底板及发泡垫联合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技术用于试验组,统计两组线性误差绝对值大于5毫米次数、旋转角度绝对值大于3°次数、线性误差、旋转误差。结果试验组x轴、y轴、z轴的线性误差绝对值大于5毫米次数、θx的旋转角度绝对值大于3°次数比对照组少,P<0.05,展示计算数据间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y轴、z轴线性误差比对照组低,P<0.05,展示计算数据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胸腹部肿瘤患者VMAT时采取体部固定底板及发泡垫联合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技术可以减少摆位误差。

  • 标签: CBCT 胸腹部肿瘤 VMAT 体位固定技术 摆位误差
  • 简介:【摘 要】目的:在胸腹部肿瘤治疗中,分析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放射治疗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将我院62例胸腹部肿瘤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随机分组(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各31例的两组,组别设置:研究组(热塑膜固定技术)、对照组(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术),对上述治疗措施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有效率对比显示,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分析有意义(P

  • 标签: 胸腹部肿瘤 不同体位 固定技术 放射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行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采用体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 2019年 0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 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体位护理),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行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临床应用体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体位护理 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位护理干预对经后路胸腰椎切开内固定手术中压疮的影响。方法本文实验的分析对象为66例经后路胸腰椎切开内固定手术患者,病例选取于2017年06月--2018年06月。利用电脑进行随机分组对照,即常规组(常规化护理)、常规组(常规化护理+体位护理干预),两组各33例。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加强体位护理干预后,经后路胸腰椎切开内固定手术中压疮发生率大大降低,且患者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满意度高。

  • 标签: 体位护理干预 经后路胸腰椎切开内固定手术 压疮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腹部肿瘤放射疗法中采取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及运用价值。方法:纳入区间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某院接治的胸腹部肿瘤患者(n=54)研究,均行放射治疗,运用简单分样法分组,一组常规组(n=27),一组观察组(n=27),放射治疗中予常规组单纯真空垫固定法,予观察组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法,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相比于常规组明显较高,P<0.05;较常规组,观察组体位摆放误差更低,P<0.05。结论:胸腹部肿瘤放射疗法中采取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效果显著,可将体位摆放误差率降至最低,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腹部肿瘤 放射疗法 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常用手术体位。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仰卧位是最常见的体位,一般头部、面部、颈前部、前胸部、腹部、四肢等手术皆可应用。

  • 标签: 手术体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术前进行体位训练是为了使患者在手术前就能适应的垂头后仰位,增加患者的耐受能力,有准备减少患者术后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各项甲状腺体位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监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体位训练 预防 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了该院2009年12月—2012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实施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法后的相关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常规手术组的52例患者中的腰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例均显著高于改进手术组的52例患者的水平,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相比较,临床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手术体位 改进体位 甲状腺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2009年12月—2012年2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实施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法后的相关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常规手术组的52例患者中的腰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例均显著高于改进手术组的52例患者的水平,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相比较,临床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手术体位 改进体位 甲状腺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采取自由体位分娩对促进产程及自然分娩的效果。方法将370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各180、190例。排除臀位、头浮等胎先露异常者。观察组在第一产程采取行走、蹲、坐、趴、卧、半坐卧等自由体位分娩;第二产程取床头抬高30~60°的侧卧位或半坐卧位、屏力,接产时采取截石位。对照组采取常规截石位、屏力分娩。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缩短、先露下降快,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剖宫产率、新生儿低评分率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使产程加快,满足孕产妇心理需求,有利于母婴健康。

  • 标签: 分娩 体位 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