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气荚膜梭菌与食物中毒之间的联系。方法采集腹泻病人的粪便样品,进行生化鉴定和细菌分离培养,设计针对cpa、cpb、etx、iA、cpe及cpb2序列的6对特异引物,并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基因分。结果50份样品中,分离出10株产气荚膜梭菌,且均为A,其中5株扩增cpb2基因。结论产气荚膜梭菌是导致人类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而重要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其β2毒素。

  • 标签: 致人腹泻 产气荚膜梭菌 多重PCR 基因分型
  • 简介:本文报道用“L-过滤返祖法”从89例急性腹泻儿童中的17例(19.1%)中分离出L-菌56株,其中已鉴定出致病菌株26株(26/56),以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为主;此法阳性分离率高于常规法;其检出率与病程有关;L-菌返祖时间多为3-7代;132例健康组儿童体内分离出L-菌27株,对其返祖鉴定未发现致病菌种;发现稳定型致病菌L-能残留在临床治愈的儿童体内并对其存在的机理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它将有益于对儿童腹泻病原菌的认识和流行病学监测。

  • 标签: 儿童 腹泻 病原菌 L-型菌
  • 简介:目的分析白假丝酵母菌多位点序列分(MLST)与标本来源、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4—5月某院新生儿科病房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采用试剂盒对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试,并采用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分离15株白假丝酵母菌,来自4例患儿和1名医务人员,15株白假丝酵母菌经MLST获得3个序列(ST),其中13株为ST1997,另外2株分别为ST1359和ST1933。经eBURST软件对ST分进行聚类分析,ST1997菌株属于Group13,ST1359菌株属于Group1,ST1933菌株属于Group20。同一患者外周血和外周静脉导管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属于同一克隆株。结论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白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暴发,应积极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对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血流感染 多位点序列分型 新生儿科 暴发
  • 简介:目的对从广州市报告的两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进行多位点序列分(multi—locussequencetyping,MLST)研究。方法分纯并提取菌株DNA、运用MI。ST分析对7个管家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确定菌株的序列,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分离株7个管家基因位点序列均不相同,第一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为ST-7,属高致病性ST-5complex/subgroupIII克隆系;第二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为新发现的ST一9804。结论广州两例B群流脑病例虽然发生时间相近,但分属不同的序列,无同源性。MLST分技术对研究不同流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奈瑟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早期急性闭角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闭角青光眼发病时间在1周以内的患者52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仅6眼眼压增高(22~30mmHg),需要行小梁切除手术。结论对于早期闭角青光眼的患者,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降压和增视的双重效果,仅部分患者需要二期抗青光眼手术。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白内障
  • 简介: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北京家族菌株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浙江省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常规罗氏培养基培养,应用Spoligotyping进行基因分研究,聚类分析采用BioNumerics软件,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70株浙江省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群,即北京家族(Beijingfamily)和非北京家族(Non-Beijingfamily),分别占70%(49/70)和30%(21/70),18种基因,其中12株为独特类型,剩余58株分为6簇。北京家族菌株中,89.8%(44/49)为典型北京家族(typicalBeijingfamily),非北京家族菌株表现为高度的基因多态性,可分为13个基因,9株为独特的基因。北京家族菌株中表现为全敏感者71.4%(35/49),表现为耐药者为28.6%(14/49);而非北京家族菌株中表现为全敏感者为66.7%,表现为耐药者为33.3%,经卡方检验,两者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8,P〉0.05)。结论北京家族菌株为浙江的流行优势菌株。北京基因犁与耐药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基因分型 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 北京基因型 耐药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类型,综述了国内膜分离技术在中草药分离精制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膜分离技术目前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 标签: 膜分离技术中草药 分离 精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针对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青光眼的效果观察进行分析,使其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收的40例闭角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眼压变化(16.62±2.63)与对照组眼压变化(21.16±1.37)情况相比,治疗效果显著(P<0.05);观察组视力水平(0.68±0.48)与对照组视力水平(0.35±0.17)相比较,治疗效果显著(P<0.05)。结论本次实验研究,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青光眼,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 房角分离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闭角青光眼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眼科收治的36例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均给予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36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术后36例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眼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央前房角深度均有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青光眼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诊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青光眼,闭角型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综述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中药分离及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分析中的应用进行评述,为大孔吸附树脂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孔树脂 药物分析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青光眼(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6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慢性闭角青光眼49眼,急性闭角青光眼14眼。所有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变化、术后用药情况及并发症,分析该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1)术前平均眼压24.7±4.5mmhg,术后随访末期眼压13.6±2.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平均前房深度(ACD)1.69±0.07mm,术后1moACD3.06±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视力范围指数/眼前30cm~0.5,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两行者57眼,5眼视力较术前提高一行,另1眼视力与术前持平;(4)术后房角粘连较术前明显减轻,房角开放程度较术前明显增大。(5)术中均无发生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发生轻中度角膜水肿者7眼,经保药物守治疗1~3天后均恢复。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闭角青光眼的眼压水平,显著开放周边房角,加深中央前房,是治疗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64眼)为研究对象,全部患眼均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1d、1周、1个月及6个月的眼压以及视力情况,同时观察随访末期中央前房深度、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及6个月眼压分别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周、1个月及6个月视力分别与术前视力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眼患者中,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4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0眼。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眼压降低明显,视力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用超声乳化和房角分离术的价值。方法:2020年9月-2022年8月本科接诊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76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超声乳化和房角分离术,对照组采取超声乳化和小梁切除术。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关于眼压,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11.25±1.97)mmHg,和对照组数据(16.03±2.04)mmHg相比更低(P<0.05)。关于并发症,试验组发生率5.26%,和对照组数据21.05%相比更低(P<0.05)。结论: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用超声乳化和房角分离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眼压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 简介:摘要在为患者进行诊疗的活动中,“医”和“药”既有明确分工,又是紧密配合不可分割;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互相制约。这种关系能够有效地保护病人的最大利益,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体现社会公益性,贯彻执行药政和医政的法律法规。在目前形势下,为确保药物治疗质量,为病人提供更新、更安全、更有效的技术服务或更可信任的服务方式,不是医药分离,而是加强医药协作。

  • 标签: 医药分离 利弊分析 医药质量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当今的生物制药分离工程技术中,膜分离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现就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中药制药、抗生素、氨基酸、酶类分离纯化等应用,并根据其应用的效果,对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改进方法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膜分离技术 中药制药 分离浓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联合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临床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64眼)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病例均接受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眼压和视力恢复情况,中央前房深度以及滤过泡等。结果①手术治疗后1d、1周、1月、6月时测得的眼压水平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手术治疗后1d、1周、1月、6月时测得的视力水平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末期中央前房深度(3.22±0.35)mm明显高于术前前房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来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更好的控制眼压,促进视力恢复,增加中央前房深度,而且并发症极少,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在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医治的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青光眼患者10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50例采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另50例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对于各项数据的对比来说,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各项数据更加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纳为受试对象,依据双盲法分组原则将其依次纳入对照组(n=40,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研究组(n=40,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前相较,治疗后30d研究组患者视力水平更高(P<0.05)、眼压更低(P<0.05)、前房深度更高(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协助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获得理想预期中具有积极意义,临床手术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该类患者治疗策略的首要选择。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性白内障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