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2019 年8月— 2020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 320 例疑似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样本,均用ELISA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及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 共13例出现假阳性,初检假阳性原因最高为标本溶血,占比6.98%,其次为标本离心不全与洗版影响,其他因素包括显色条件、试剂盒质量、操作不当等。结论 运用ELISA检测HBsAg,检测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应当对样本检测的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以提高检测精准性。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假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过程中也被引入了各种各样的新式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研发是为了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等等。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注重食品的安全性质,注重食品添加剂的添加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在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快速、便捷的检测出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是否达标,成为食品安全研究人员和食品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气相色谱检测检测调味面制食品中甜蜜素的应用方法。

  • 标签: 气相色谱法检测法 调味面制食品 甜蜜素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肝标志物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准确度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本院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7月~2021年4月期间开展对比性诊断研究,将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40例,经采集血液样本后予以酶联免疫吸附、电化学发光免疫检验。统计两组血清标记物阳性检出率、检验价值差异。结果:(1)血清标记物阳性检出率:经统计两组实验室检验结果,HBsAb、HBcAb阳性检出率对比无组间差异性(P>0.05),观察组HBsAg、HBeAg、HBeAb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检验价值: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检验乙肝标志物具有显著阳性检出率及检验应用价值,对乙肝感染者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均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检测效果 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食管反病患者服用莫沙必利+雷贝拉唑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86例胃食管反病患者,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分观察组(莫沙必利+雷贝拉唑)和对照组(莫沙必利)各43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胃肠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95.35%),高于对照组(53.49%),(d 2=5.7794, P=0.0162,具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莫沙必利 雷贝拉唑 血浆胃动素 血清胃泌素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采用显微镜检测和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尿常规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我院近期收治的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26例进行研究,分别用三种检测方法(显微镜检测、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比较其检出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情况。结果 显微镜检测、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与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 采用显微镜检测和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尿常规检验,检测结果更加精准,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尿常规检查 显微镜检测法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 尿干化学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在治疗胃食管反病患者期间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案,探析其所产生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为时间段,总共筛选出胃食管反病患者76例,将其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对半划分,其中38例作为A组(观察组),另外38例作为B组(对照组)。对B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A组患者则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症状的患者人数作为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从两组患者的病情症状上来看,A组中多数患者的病情均呈现出好转趋势,治疗效果显著;从两组产生不良症状的患者人数来看,A组中仅有极少数患者在治疗后有并发症产生,两组间形成显著对比(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病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对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大大降低不良症状的产生几率,值得全面推广。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内科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诊断中采用阴道微生物芯片进行检测的价值。方法:将2018年01月至2020年06月我院接收的200例疑似念珠菌阴道炎患者的引导分泌物标本列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标本实施常规湿片镜检,将检查结果列为湿片组。另对所有标本实施阴道微生物芯片检测,将该检测结果列为芯片组。将实施真菌显色培养的诊断结果为标准值。观察比较芯片组与湿片组的诊断效能。结果:使用真菌显色培养法共诊断出178例念珠菌性阴道炎,芯片组的念珠菌性阴道炎阳性检出率82.50%与标准值89.00%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湿片组的阳性检出率68.50%与标准值89.00%存在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7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检验,观察组采用静脉采血检验,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采血的检验数据更准确,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在胃食管反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胃食管反病患者4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患者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应用雷尼替丁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奥美拉唑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病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应用价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消化内科胃食管反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胃食管反病患者110例, 依据随机原则将其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患者选择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的方法治疗,对照组55例患者选择单一的雷贝拉唑药物进行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55例患者中, 23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8.18%;观察组55例患者中, 32例显效, 21例有效, 2例无效, 疗总有效率为96.36%;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

  • 标签: 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性食管炎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2月内接收共150例反性食管炎患者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统计两组疗效。结果:经统计,研究组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常规组,且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旋覆代赭汤 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胆汁反性胃炎患者使用胃镜诊断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胆汁反性胃炎患者,使用随机数表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3例。常规组使用药物治疗的方式,研究组使用胃镜诊断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6.97%,常规组的有效率为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发生率为6.06%,常规组的发生率为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胆汁反性胃炎患者接受胃镜诊断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拥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拥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治疗效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 联合 胃镜诊断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