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在本文中将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48例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通过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下,大部分新生患者的病症均获得好转,临床治愈率高达92.4%。结论新生坏死小肠结肠只有能够尽早的诊断并经过正确的喂养,再通过及时治疗及精心的临床护理,便可从根本上降低新生NEC发生率及病死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起病初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临床表现,并采取合理的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可以避免病情恶化,降低手术机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临床特征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方法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早产、低体重多见,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早期症状体征以胃潴留、腹胀、呕吐咖啡色液及血便为主。观察不仔细,诊断过迟,喂养不当,加奶过快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细心的护理观察,合理喂养,避免加奶过快对,早期诊断、预防、早干预对转归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新生儿 小肠 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的病因、预后及相关因素,提高对NEC的认识,做到NEC的早发现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1月至2012年06月本院新生科收治的33例NE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NEC的发生与胎龄、体重、喂养、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胃潴留,X线表现主要为肠道充气不均匀。结论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确切病因不明,早产、围产期窒息是主要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低降低新生致残率和死亡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内科治疗方法及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的新生坏死小肠结肠52例临床资料。结果病情好转或治愈出院35例,1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总有效率为67%;早产儿发病率高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发病率低于非母乳喂养,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早产儿发病率,提倡母乳喂养,是降低新生坏死小肠结肠发生率的关键。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母乳喂养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1例坏死小肠结肠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法。结果经过系统化的禁食与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营养维持、改善微循环、对症治疗等,治愈34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80.33%。结论及早发现NEC是治疗的关键,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对于降低病死率,促进患儿恢复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治疗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onatalnecrotizingenterecolitisNEC)是新生胃肠道的严重疾患。多见于早产儿。目的讨论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患儿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本病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发生穿孔,导致腹膜炎,本病可引起肠道狭窄后遗症,病死率为10%~50%,因此要及时进行治疗。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有关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的护理研究也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就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方面的护理进行研究综述,以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年收治的28例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患者经治疗后效果良好。结论规范治疗可以提高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整体护理在治疗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6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NEC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儿采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胃肠减压、腹胀腹泻、呕吐便血的护理,静脉营养的供给,抗生素的应用以及NEC患儿病情变化的观察等。比较两组NEC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整体护理对NEC患儿的治愈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系统化整体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坏死小肠结肠NEC)是新生期最常见的外科急危重症,发病特性主要为肠道上皮细胞死亡,大量炎症急性爆发。目前对NEC复杂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早期生化监测指标和治疗方法,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三十年未得到改善。因此,阐明NEC的发病机制,并寻找合适的治疗靶点,十分关键。已有研究显示肠道细胞焦亡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作为细胞死亡新方式,在炎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为研究NEC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对此作一综述。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就超声诊断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患儿,均给予X线诊断和超声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超声诊断的检出率高于X线诊断(P<0.05)。结论 超声用于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诊断中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更高。

  • 标签: 临床价值 超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坏死小肠结场炎危险因素,提高对新生诊断治疗及护理的认识。方法分析本科46例新生病例。结果新生临床表现不典型,早产、窒息、感染及不合理喂养为主要危险因素。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合理喂养,精心护理。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减少早产、窒息发生,正确喂养,细心观察,精心护理,早期诊断治疗,可以降低新生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炎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接诊的30例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15例患儿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15例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分析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患者提供综合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综合护理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腹部 B 超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诊断中的价值 。 方法: 抽取本院( 201 7 年 6 月 -201 8 年 8 月 )收治的 60 例疑似 坏死小肠结肠新生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实施 腹部 B 超、 X 线检测, 12h 后再次对所有患儿实施腹部 B 超、 X 线片检测,分析腹部 B 超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中的诊断价值 。 结果: X 线片检查确诊为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者 48 例;腹部 B 超检查确诊为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者 45 例;诊断检出率相比,腹部 B 超、 X 线片检测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12h 后 ,X 线片检查确诊为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者 55 例;腹部 B 超检查确诊为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者 51 例;诊断检出率相比,腹部 B 超、 X 线片检测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腹部 B 超用于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诊断中 ,诊断效果显著,其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 标签: 腹部 B 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旨在评估循证护理在预防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中的效果,以期降低术后感染率,缩短患儿恢复时间。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200名小儿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100名,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包含循证切口管理、个体化疼痛管理等多项循证护理措施。结果 循证护理组的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同时,循证护理组患儿的愈合时间更短,疼痛评分较低,住院时间缩短,家属满意度高。结论 循证护理有效降低了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加快了患儿恢复,提高了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术后切口感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是一种多发生于早产儿的严重肠道疾病,是NICU引起新生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活产儿NEC发生率为1‰-3‰,而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发生率为10%,严重病例约半数需手术治疗,其中约25%可能死亡。典型的早产儿NEC常呈暴发性发病,很少有前驱症状,并很快进展为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在几天或数小时内死亡。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腹胀
  • 简介:目的探讨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共纳入正常新生32例作为对照组,NEC患儿78例,按照Bell分级法将患儿分为NECI级(44例,占56.41%)、NECII级(28例,占35.90%)、NECIII级(6例,占7.69%)三组。应用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并结合其他的实验室指标(WBC、PLT、CRP、PCT)评估其在NEC患儿疾病分级中的意义。结果(1)常见实验室指标在NEC分级中的意义:①NEC患儿的WBC、CRP和PCT3项指标均高于正常新生,而PLT低于正常新生(P<0.05);②WBC随着NEC分级的升高而升高,但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LT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降低,NECIII级明显低于NECI级和II级(P<0.05),但NECI级和II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清CRP水平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其中NECI级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NECII级与III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同样,血清PCT水平也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升高,NECI级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NECII级与II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在NEC分级中的意义:①NEC患儿的血清D-乳酸、DAO和内毒素3项指标均高于正常新生(P<0.05);②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各级别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是较好的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指标,在血清中的浓度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增加,在NEC的诊断和分级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其他常见的实验室指标。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Bell分级 肠道屏障功能 D乳酸 二胺氧化酶 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