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教师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所进行的一种表现行为,幼儿的游戏水平总是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同步的,游戏行为总是一定心理水平的反映。因此,游戏就应当成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最好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常常苦于不会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不会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因而导致观察只是“看热闹”,甚至是“视而不见”。事实上,教师并不是不会看,而是没有带着思考去看,教师只有进行有效地观察,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才会更理解我们的孩子。

  • 标签: 教师观 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行为
  • 简介:我们到底该给予幼儿些什么?纵观现代纷繁复杂的幼教理念总觉有些迷惘——“看看什么都好,学学什么都繁,做做什么都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的有效,即: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选择有效的内容、采用新颖又实在的教学手段、并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

  • 标签: 教学手段 幼儿园 学习主动性 学习兴趣 有效性 教师
  • 简介:案例背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逐步增强,特别是创编音乐对他们来讲更是富有挑战,它可以让幼儿走进音乐的殿堂、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创造和表现音乐的快乐。说唱歌曲《丢丢铜》是一首经典的、幼儿喜爱的闽南童谣,

  • 标签: 教学策略 音乐 理解力 幼儿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幼儿园发展迅猛,幼儿园办园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据统计,2009年我县共有147所幼儿园,其中教育部门办5所,集体办14所,其他部门办1所,民办幼儿园127所,占全县办园总数的86.4%。全县在园幼儿总数24182名,其中,民办幼儿园幼儿总数达18197名,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5.25%。全县幼儿教师(包括园长)共有1330人,

  • 标签: 民办幼儿园 路径 2009年 幼儿园幼儿 教育部门 幼儿教师
  • 简介: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小组教研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由于参与人少,涉及面小,所以它能较好地指向小组内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

  • 标签: 组织 教学工作 教学能力 专业技能 教师 教育
  • 简介:浆细胞乳腺炎(PCM)是乳腺无菌炎症反应,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近年来,PC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PCM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常无明显特异性,因此易被误诊。作者就PCM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分型、病理学表现、细菌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PCM提供帮助。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 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69岁,身高为164cm,68kg。因"卵巢低分化宫内膜样腺癌(ⅢC期)拟行第4个疗程治疗"于2011-12-05入本院。病史采集:3个月前因发现盆腔占位1个月,下腹胀痛1+个月于2011-08-28在本院行"诊刮术+开腹子宫全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卵巢低分化宫内膜样腺癌(ⅢC期),进行3个疗程规范化疗(表1)。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化疗方案 药师参与 治疗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开腹子宫全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细菌阴道病(B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妇科门诊就诊及查体的1280例非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确诊为VVC和BV的患者分别纳入VVC组(n=96)和BV组(n=124),并根据治疗配合情况,将上述两组继续分别分为A亚组(按医嘱用药者)和B亚组(未按要求用药或性伴侣拒绝接受治疗者)。采取问卷调查、病史采集、妇科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对VVC和BV发病率、影响因素、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本组VVC与BV发病率分别为7.5%和9.69%。VVC组患者乳酸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BV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科炎症、避孕方式、个人卫生习惯及重复流产等对VVC和BV均有不同程度影响,而未规范治疗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经治疗后VVCA,B亚组与BV亚组1~2周及4~5周复诊结果均显示,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好转率及无效率因病例数较少,而未行统计学处理。结论VVC和BV发病均与菌群失调有关,加强健康教育、进行规范治疗是预防和降低其复发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影响因素 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6h和22h进行挽救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8年11月在本院进行的共31个完全受精失败的IVF周期为研究对象。其中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共计15个完全受精失败的IVF周期,对所有成熟二级卵母细胞(MⅡ卵子)在受精22h后进行挽救ICSI(纳入22h组);2007年8月至2008年11月共计16个完全受精失败的IVF周期,对所有MⅡ卵子在受精6h后进行挽救ICSI(纳入6h组)。对两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移植(ET)数和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征得该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6h组的受精率(77.8%,70/90)显著高于22h组(47.5%,58/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O.01);6h组的卵裂率(98.6%,69/70)显著高于22h组(79.3%,46/68),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6h组的临床妊娠率(43.8%,7/16)显著高于22h组(0,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IVF失败6h后进行挽救ICSI可获得更好的受精率、卵裂率和临床妊娠率。

  • 标签: 体外受精 受精失败 挽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第二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