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超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5例,将其高频彩超诊断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被检测出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90.9%,其中有斑块形成38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50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处30例,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9例,位于颈外动脉起始部7例,位于颈总动脉主干4例。结论高频彩超对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损害情况进行准确的反应,从而能够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 标签: 高频彩超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血浆和动脉硬化指数及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取我院收治123例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患者作为主体,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2月,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于或者等于10μmol/L)和对照组(61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小于10μmol/L)。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斑块积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采用超声检测)。结果治疗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斑块积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高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及脑卒中呈正相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能够作为动脉硬化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血浆致动脉硬化 脑瘁中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运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相关指标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相关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指标均明显较同时期的对照组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促进患者颈动脉IMT增厚逆转,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高血脂症 颈动脉粥样硬化 瑞舒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彩超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64例高血压病患者,和同时期健康老年患者62例作为对照,均进行彩超检查,检测两组在颈总动脉(Commoncarotid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内径(Carotidarterydiameter,CAD)、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flow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最大剪切率(Maximumshearrate,SR)等水平变化情况,比较在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高血压1、2、3级在CCA的CAD、TMT、PSV、RI、PI指标变化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斑块数34例、发生率53.13%,对照组斑块数9例、发生率14.52%;高血压组在CCA、ICA的CAD、IMT、RI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CA、ICA,而在PSV、SR上高血压组CCA、ICA显著低于对照组CCA、ICA,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组在PSV、EDV、平均流速上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RI、PI上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等级越高,则IMT、RI、斑块发生率越高,而SR、PSV水平则越低,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异常,且颈动脉硬化程度和血压升高呈正比,彩超在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上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治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对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探究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结果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80.49%,探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62%,探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后探究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文山州人民医院2016-12~2017-12接收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都给予常规的吸氧、利尿等冠心病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两药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4.07%;治疗后两组相比,除左心室后壁厚度两组不存在明显差异外,其余指标观察组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冠心病患者行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曲美他嗪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托伐他汀钙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炎性指标和脂类指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随病情进展水平及关系。方法收集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33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分为高危组87例、中危组115例,低危组1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循环酶法检测、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炎性指标与血脂指标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Pearson检验,血清MCP-1、RANTES、CTRP1水平与血清Lp(a)、HCY、ox-LDL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新型炎性指标和脂类指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随病情进展水平不断升高,两者间呈显著相关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程度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炎性指标 血脂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20例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作为患者组,选取75例没有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患者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IMT增厚发生率、混合斑块发生率、狭窄发现率等等和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动脉分叉处的发生率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椎动脉起始段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颅内和距离椎动脉起始段数厘米范围。狭窄的分辨率比血管彩超要查,只能够判断闭塞的椎动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的联系紧密,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能够对早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进行了解,对防治脑梗死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DSA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0月该院近一年来收治的10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100例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采用口服麦全冬定片、前列地尔静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总共50例,采用麦全冬定片、前列地尔另加活血通脉方剂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总共50例,给予两组患者持续1个月的治疗时间后,将两组患者具体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7.0%)明显要小于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0%)(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腘动脉、股动脉以及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以及峰值流速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肢动脉血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西医结合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及眩晕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 中医辨证治疗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