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病区备用口服药管理。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查找病区备用口服药管理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落实整改措施,检查执行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干预,增长了护士对备用口服药安全管理意识,规范病区备用口服药管理,减少药物资源浪费,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安全服药管理。结论PDCA循环是确保病区备用口服药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备用口服药 PDCA 循环 规范管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10-0228-01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造影对甲状腺恶性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9个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灌注过程,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将其分为不均匀强化、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和不强化;同时观察甲状腺结节造影前后的测值得变化。结果58个甲状腺结节(31个良性结节,27个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者良性6例,恶性20例,呈均匀强化的良性结节8例,恶性结节6例,呈环形强化的良性结节15例,恶性1例,2例良性结节不强化。良恶性结节在不均匀强化和环形强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均匀强化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建立检验科健全的资料管理系统。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包括计划(P)、执行(D)、检查(C)、行动(A)。结果按纲要建立档案,归档对应资料。结论运用PDCA循环法成功地建立了动静态资料管理系统,使资料管理工作更加条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 标签: 检验科 PDCA 资料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一期采用前臂游离皮瓣、股外侧皮瓣及腓骨肌皮瓣修复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成功率100%,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良好,部分患者皮瓣感觉有所恢复。结论基层医院在各学科紧密的配合下开展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在合理的规避风险后实施,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游离皮瓣 口腔颌面部 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椎基底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医症状积分两组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在改善脑部供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血流状况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后循环缺血眩晕蛭龙活血通瘀胶囊
  • 简介:目的研究肠外营养联合化疗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化疗期间未给予特殊处理,观察组在化疗期间根据胃肠功能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统计4个疗程后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转铁蛋白、前白蛋白、IgA、CD4^+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2.41±0.53)g/L比(2.15±0.57)g/L、(0.28±0.07)叽比(0.20±0.08)g/L、(3.25±1.19)g,L比(2.85±1.01)g/L、0.403±0.065比0.323±0.083、2.15±1.02比1.35±0.73],IgM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35)g/L比(1.48±0.7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白蛋白、IgG、C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化疗能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为化疗期间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胃肠外营养 药物疗法 联合 肿瘤 继发原发性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的体温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对策。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对患儿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观察患儿的体温情况,科学制定护理方案。结果48例患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温失衡,体温不升、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患儿分别为8例、15例、19例、5例、1例,体温失衡发生率为100%。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会使患儿出现体温失衡的症状,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就能使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婴幼儿 体外循环 体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其预防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8月到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是否采用预防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另外3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没有采取预防血栓治疗为对照组。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没有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1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 标签: 妇科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发生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桡、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手术致循环系统动态变化,科学制定护理方案。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240例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经桡动脉行心脏介入手术,观察组患者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手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比对照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均发生了变化,观察组患者变化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手术都会导致患者循环系统出现异常变化,经股动脉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

  • 标签: 心脏介入手术 桡动脉 股动脉 循环系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低位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行下肢及盆腔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长期正规服用降压药物将其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另外,再选择术前不曾患有高血压合并症的下肢及盆腔手术患者6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以低位硬膜外麻醉,并记录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低频、高频等临床指标。结果三组患者麻醉之后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低于麻醉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未用药组各时间点的临床指标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老年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低位硬膜外麻醉 高血压 心率变异性 循环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12种常见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对5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12种常见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以24例健康体检者的12种肿瘤标志物水平作为对照,对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检测阳性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的阳性率为74.1%(40/54),健康体检者的阳性率为4.17%(1/24),恶性肿瘤的阳性率明显比健康体检者阳性率高(P<0.05)。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可促进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显著提高,有助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诊断 12种血清肿瘤标志物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循环脱氧核酸(cfDNA)与C反应蛋白水平(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手足口病的患儿3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3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循环脱氧核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临床医生可以将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和预后指标。

  • 标签: 手足口病 血清循环脱氧核酸 C反应蛋白水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实施连续腰麻(CSA)与连续硬膜外麻醉(CEA)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50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ASAI-III级,年龄62-80岁,将研究对象并分为CSA组和CEA组,每组25例,分别采用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后T1、手术进行5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进行比较患者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性别、平均年龄、麻醉效果、麻醉前T0、麻醉后T1、手术进行5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T1、手术进行5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腰麻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更小,临床用药较安全,能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连续腰麻 连续硬膜外麻醉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 循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