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在中药鉴定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运用红外光谱法对中药的相关方面进行鉴定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红外光谱法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红外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部分应用进行介绍。

  • 标签: 红外光谱法 中药鉴定 应用
  • 简介:目的:探测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分析穴位红外辐射中包含的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方法:采用PHE201型体表红外光谱仪探测37名哮喘患者和34名健康成人左右太渊穴及其非穴对照点的1.5~16μm红外辐射光谱。结兽:哮喘患者与健康人太渊穴及其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相似:在某些波长哮喘患者与健康人太渊穴及其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哮喘组左右太渊穴红外辐射强度的差异性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渊穴的某些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变化承载着特异性病理信息。

  • 标签: 穴位 太渊穴 寸口脉 红外辐射 光谱
  • 简介: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药鉴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随着光谱测量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应用,给中药鉴定带来极大的便捷与准确,将中药的品质推向更高层次。

  • 标签: 中药鉴定 近红外光谱技术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橄榄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索氏提取法提取橄榄油,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甘油三酯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甘油三油酸酯标准液浓度在0.202~1.010mg/ml范围内与吸光值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48),橄榄中甘油三酯含量可达88.58%。[结论]紫外-可见光谱法可作为测定橄榄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快速方法,且该方法简便、重现好、结果准确。

  • 标签: 橄榄 紫外-可见光谱法 甘油三酯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葫芦蛾药材中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干法消解和以浓硝酸:高氯酸(4∶1)为消解剂的湿法消解两种方法处理葫芦蛾药材,利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葫芦蛾药材中Cu、Zn、Mn、Fe、Ca、Mg、Na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干法消解测定值低于湿法消解的测定值。葫芦蛾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为Mg〉Ca〉Zn〉Fe〉Cu〉Na〉Mn。含量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9.44%~102.22%;RSD值为1.18%~2.25%。结论:该实验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稳定性好,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葫芦蛾药材资源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葫芦蛾 微量元素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简介:目的:建立西咪替丁A晶型样本近红外光谱分析(NIR)快速鉴别方法。方法:建立西咪替丁近红外A晶型一致性检验模型,快速鉴别A晶型西咪替丁。结果:通过X射线衍射法验证,建立的近红外一致性检验模型光谱特征确与A晶型的特征一致。结论:本方法可准确区分不同生物活性的西咪替丁晶型,为西咪替丁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近红外 西咪替丁 有效A晶型
  • 简介:茯苓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及药食兼用资源,其物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1]。野生茯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但零星分散,茯苓药材多由人工栽培提供,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进行茯苓栽培的国家[2]。与其他药(食)用菌相比,茯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较为落后[3]。为了给茯苓的深

  • 标签: 茯苓 菌丝 显微 核相
  • 简介:目的:鉴定兰科石斛属药用植物的石斛药材性状特征,为石斛类药材的品种整理、鉴定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药材来源、性状鉴定方法。结果:总结26种石斛属药用植物的石斛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结论:该方法为石斛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石斛的品种整理及其与混淆品的鉴别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石斛 药材 性状鉴定 混淆品 杯鞘石斛 束花石斛
  • 简介:本文从高概念时代的特征入手,将高概念时代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文融合,重视关联性的研究,注重原创思维兼收并蓄三个方面。而中医学皆具备了这三方面的特征,从哲学思维、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论述了中医学符合高概念时代的需求,从而在理论、技术上都具备了整合医学形成的条件,从学理到实践未来的发展都具有了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的现实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医学 原创思维 高概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技术与人有着须臾不分的关系。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在探求“现代性”问题的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极富人文特征的中国古代技术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

  • 标签: 古代技术 人文特征 现代性
  • 简介: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分析寒凝与非寒凝因素所致的痛经人群的红外热图表达,以及与正常人群的红外热图差异。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其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各30例,设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扫描,分别测定上肢、下肢、盆腔、神阙、督脉和任脉6个区域热值,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盆腔、神阙、上肢、下肢区域热值明显偏低,任脉区域热值略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热图表达仅上肢区域热值有明显差异,寒凝证候组低于非寒凝证候组。③寒凝证候组中病程越长的患者测温区的温值越低。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红外热图热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越接近肢体末端,差异越明显。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在热图表达上差异不明显。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红外热成像技术 寒凝
  • 简介:目的探讨输尿管中段结石的B超声像图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仰卧位下腹部以充盈膀胱为透声窗,斜切或横切面检查.结果结石大小1cm以上20例,1~0.5cm21例,0.5cm以下4例.结论利用B超检查对结石周围尿流信号的特征性声像,可提高输尿管中段结石的确诊率.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B型超声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