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发热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6例发热患者进行分期、中医辨证、心理、口腔、皮肤等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过3~7天的治疗和护理,体温下降至正常,未出现院内感染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发热 护理
  • 简介: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在1亿美元左右,仅占其中的3%~5%。目前,欧洲和日韩等国际大型医药企业集团通过在华合资和投资等实施本土化策略,纷纷涌入中国天然植物药品市场……实际上,这些都不过是“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预测,在今后5年,这种进入速度将以每年300%的速度递增,中国传统中药正面临被“喧宾夺主”的尴尬境地。

  • 标签: 天然植物药 发热 植物药市场 年销售额 中药制剂 医药企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济南军区总医院呼吸科2002年1月~2012年1月间156例FUO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其病因分布为感染性疾病(55/156,3526%)、风湿病及肉芽组织疾病(41/156,2628%)、恶性肿瘤性疾病(18/156,1154%)、其他疾病(21/156,1346%)及未明确诊断的疾病(21/156,1346%)。结论FUO患者绝大多数疾病可以经仔细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充分的辅助检查以及必要时进行有创检查而得到确诊。PET-CT检查对能提供定位诊断,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不明原因 发热 临床分析
  • 简介:中医的外感发热广泛见於多种急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属于中医外感发热的病人,在发病初期直接找中医看,服用中药的人并不多,而应用的中药也主要局限在清热解毒利湿类药物的范围。这既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误区.也涉及到对外感发热认识和药物应用上的局限和不足.本文结合自己在临床上应用中药治疗外感发热的点滴体会.谈谈外感发热的中医认识和治疗用药。

  • 标签: 外感发热 治疗用药 中医认识 心得 清热解毒利湿 中药治疗
  • 简介:发热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症状,是机体正气抗御病邪和机体内在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一种表现。它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发热的原因不同,因此其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高热和中热多见于外感发热;低热多见于内伤发热

  • 标签: 外感发热 宣散透热法 名老中医经验 典型病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小儿输液发热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4月我院48例因输液出现发热反应的小儿患者住院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预防小儿输液发热反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由于我院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的小儿输液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家长对门诊注射室的服务满意率大幅度提升。结论小儿输液发热反应的预防工作重在优质服务,贵在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好在及时的护患沟通。

  • 标签: 小儿静脉输液 发热 优质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发热门诊一线护理管理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6月期间到本院发热门诊就诊的180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管理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给予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护理操作失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热门诊一线护理管理中实施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发热门诊一线护理管理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6月期间到本院发热门诊就诊的180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管理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给予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护理操作失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热门诊一线护理管理中实施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杜怀棠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项目指导老师。杜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来,在外感热病、内伤杂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呼吸热病、脾胃病、老年病的诊治尤颇为擅长。杜教授在治疗中重视调和脾胃、调畅气机,精于辨证,临床疗效颇佳。现将其治疗暑季发热验案1则与大家分享。

  • 标签: 暑季发热 暑湿感冒 清利湿热 调和脾胃 验案 杜怀棠
  • 简介:目的:观察尼美舒利颗粒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77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37例。两组病例均常规采用抗菌或抗病毒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扑热息痛治疗,治疗组加用尼关舒利颗粒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9%,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美舒利颗粒治疗小儿发热作用迅速持久,副作用少,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发热 尼美舒利颗粒 泰诺 百服宁 复方氨基比林 柴胡注射液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临床试验设计是临床试验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规范化的临床试验设计是完成临床试验的前提和基础。中药疗效的优势是通过整体调节来改善证候的失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药的序贯疗法讲的是量效关系,它的研究不能脱离临床,离开证候、症状。应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与试验相结合,探索中药序贯意义。证候是中医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核心所在,撇开证候的改善,完全用西医的指标体系评价中医的疗效,无异是本末倒置,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对外感发热的临床试验设计来达到完成中药序贯疗法临床试验的成功。

  • 标签: 中药序贯疗法 外感发热 临床试验设计
  • 简介:小儿周期性发热是一组以周期性发热和局部炎症为特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多在新生儿或幼儿期发病。由于在发热期间,实验室检查的炎症指标水平显著升高,在未明确诊断前,往往易被误诊为细菌感染,而给予抗生素治疗。实际上,这类疾病为自身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方案需要免疫专科医生根据患儿病情量身定做长期治疗和跟踪照顾的方案。

  • 标签: 小儿周期性发热 中医辨证 分期治疗 验案
  • 简介:刘景源教授对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外感病中,发热恶寒是指发热与恶寒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即发热的同时又有怕冷的表现。发热恶寒见于表证,其病因为外感寒邪,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寒邪、内蕴暑湿。外感寒邪者,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汗散寒为法;外感风寒者,治疗以疏风解肌、调和营卫为法;外感风热者,治疗以辛凉轻解为法;外感寒邪、内蕴暑湿者,治疗以辛温解表、清暑祛湿为法。

  • 标签: 发热恶寒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药 刘景源
  • 简介:对外感发热中的寒热往来与高热两种发热类型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行辨析。寒热往来可见于伤寒、温热病和湿热病。在伤寒病中,其病变部位在足少阳胆,其病因是外感寒邪,病机是由于正虚寒邪侵袭少阳,导致枢机不利,治疗以和解少阳为法;在温热病中,归属于“高热”中讨论;在湿热病中,其病机是外感湿热,邪气郁阻于手、足少阳,导致三焦壅滞,胆气不疏,气机出入失常,治以分消走泄、清透少阳为法。高热可见于伤寒病与温热病。其病机是正邪相争激烈,功能亢奋。证候类型分为里热蒸腾和里热郁闭两种。里热蒸腾见高热大汗,治法为辛寒清气、泄热保津;里热郁闭见高热而无汗,治法为苦寒泄热、宣郁透邪。

  • 标签: 外感发热 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 高热 里热蒸腾 里热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