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经》在医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天人相应”,理论基础源自于《内经》的子午流注针法,是临床上常用、有效的传统时间针法之一,其取穴的重要依据是时辰的干支,而时辰的干支是根据具体的时间推算出来的,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时间标准来推算时辰,这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关键。该文溯本求源,从《内经》中讨论古人关于太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记时制度来分析古代时辰的制定依据——太阳视运动,认识到应采用真太阳时间作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时间标准,临床中子午流注针法的疗效才能更好的发挥。

  • 标签: 子午流注 内经 真太阳时 平太阳时 记时制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常规测量血压的适宜时间。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5日~11月10日在心内科住院的42岁~53岁的高血压患者20人测压80例次(实施相同的降压方案),分别在6am(病人起床活动前)、8am、2pm(病人起床活动前)、4pm选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值,将6am与8am的血压值,2pm与4pm的血压值分别作对比分析。结果6am与8am收缩压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舒张压值差异无显著性,2pm与4pm收缩压、舒张压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午测量血压应严格选择患者起床活动前,以便准确检测降压药物的效果;下午可根据患者需要及工作特点固定一时间即可,不需要严格要求。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血压 测量时间In patient with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suitable time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血液标本的保存方法和时间等因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名健康的志愿者,抽静脉血10管,每管2ml。分别进行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参数等检测结果影响的研究。结果三项参数指标在6h与10h、24h平均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并在6h以内操作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

  • 标签: 血液标本 保存 生化检测
  • 简介:中医时间医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宏观角度上反映着人体生理活动和脏腑活动的节律。现代胃肠动力学发现,胃肠道的消化、运动能力也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节律性。本文通过对两者节律性的对比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 标签: 中医时间医学 胃肠动力学 节律 内在联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应用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提高监护水平。方法对收治的98例AMI患者在发病后,根据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和时段选择性的进行心电监护。结果AMI患者在发病后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为2天内持续心电监护24h,2天后每天心电监测的时间段600~1800,5天后为600~1200。结论对AMI后心律失常易发时间、时段进行心电监护加强护理观察,可降低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避免因长时间心电监护给病人带来的不适。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电监护有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规心电图检查对STEMI并行急诊PCI术患者的D2B时间及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120院前急救送至我院的STEMI并行急诊PCI患者数据资料。根据院前急救时有无行心电图检查分为两组。结果总共有80例患者纳入分析,ECG检查组33例,未行ECG检查组47例。ECG检查组D2B时间为(806±94)min,未行ECG检查组为(101±83)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达3级比例及住院期间发生心衰比例在两组分别为100%,83%和6%,2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院前急救中行心电图检查缩短STEMI患者的D2B时间,改善其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心电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护理投诉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以降低护理投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护理投诉的导致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发生护理投诉的常见原因有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护患之间的沟通效果差,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欠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淡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结果针对护理投诉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患投诉的发生率,保障医疗安全。

  • 标签: 护理投诉分析 对策 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护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护理改革迫在眉睫,2010年初,卫生部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务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要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布署。我院为适应形势,履行职责,2012年5月在以院长的带领下,护理部具体负责在所有精神病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将护理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患者的认可,对于提升护士的成就感和医院护理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医院 护理文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优质护理服务医院中护理组长参加护理夜查房的作用。方法对护理组长参加护理夜查房前后的护理工作和患者满意度做比较。结果护理组长参加护理夜查房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护理组长参加护理夜查房激发了护士的潜能,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组长 护理总值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管理方法,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方法在急诊科设立护理组长值班制,实行24h无缝隙管理。结果夜班护理质量指标夜查房均分由85分上升到99分,全年护理投诉量由19起减少为零起,患者满意度由75%上升至99%。结论设立护理组长值班制可提高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投诉,提高管理效率。

  • 标签: 急诊科 护理组长 值班制 护理质量 满意度Set of head nurses on duty syste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ergency nursin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的认知情况。方法自行设计优质护理认知调查问卷,对我院21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认为技术过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感受、工作认真负责、主动提供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的指证,实施优质护理时面临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源不足、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管理问题等。结论护理人员应培养过硬的技术,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基础上,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 标签: 优质护理 护理人员 认知
  • 简介: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课题,课题编号121302063a摘要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肿瘤患者的护理以疼痛护理为主,循证护理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以及药物等方面对癌症疼痛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有价值的全面镇痛护理,使肿瘤疼痛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并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 肿瘤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标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儿科共收治患儿2489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21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的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患儿相比,采用护理标识的研究组患儿的药物核对错误、管道管理不当、患儿识别错误、其他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的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患儿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标识应作为儿科护理管理中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对于改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现将研究介绍如下。

  • 标签: 护理标识 儿科 安全管理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