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综述中药对多种抗肿瘤免疫细胞的促进作用及机制,为中药联合多细胞免疫疗法临床运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PubMed中查阅关于中药抗肿瘤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述.结果:中药对DC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CD3AK细胞等抗肿瘤免疫细胞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中药对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具有一定增强作用,二者联合治疗肿瘤具有协同效应,对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药 多细胞免疫疗法 肿瘤 综述
  • 简介:目的: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分布规律探讨'伏毒'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NSCLC患者114例,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结合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中CTC计数,并将计数结果与肺癌临床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14例NSCLC患者中,CTC阳性检出率达93.86%(CTC≥1个/3.2ml,107/114)。Ⅰ期与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比较,CT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期、Ⅲ期、Ⅳ期患者之间两两比较,CT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C计数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0.279,P=0.003),即CTC计数与临床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CTC在肺癌各期患者中均有高分布,其计数与肺癌临床分期之间具有负相关性;CTC与中医'伏毒'特征具有相似性,在肺癌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成为预防早期术后转移的靶点。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临床分期 伏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42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试验组;同期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参照组;两组于临床同时接受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就获得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试验组CD4+CD25high(3.65±0.97)%、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治疗方案的可实施性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41例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接受静脉5天输注CIK细胞,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肿瘤标志、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生存期的变化情况,探究CIK细胞治疗法的效果。结果41例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后,78.0%的患者肿瘤标志物下降,63.4%的患者免疫力水平上升,全体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生活质量较治疗前而已有所提升。结论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化疗进行治疗的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可使用CIK细胞治疗法进行治疗。CIK细胞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IK细胞 过继免疫疗法 老年人 恶性肿瘤 疗效
  • 简介:1内环境紊乱是形成癌症的根本原因1.1干细胞与癌细胞人生存于自然界,既可能接触某些直接使正常干细胞变成恶性干细胞的因素,也可能由于其它非特异性因素使机体的内环境紊乱而适宜癌细胞的生长,或两者都有。当这些恶性干细胞发展到一定的数量,创造适宜于自身生长内环境的能力超过机体或者局部内环境对恶性干细胞生长的影响能力时,便进入进展期癌。这时即使中止改变内环境的因素,也不能使恶性干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停滞下来。机体组织正常干细胞转变为恶性干细胞的发生过程中,

  • 标签: 肿瘤 中医 内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中中药细胞粉碎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以复方贝母散超微粉制备为例,进行对中药细胞粉碎技术予以详细分析。结果超微粉较麻黄细胞的吸湿性相当,(P>0.05);且复方散剂细胞粉较平贝母具有显著的差别(P<0.05)。结论中药制剂经中药细胞粉碎技术粉碎后,可提高药物的质量,该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 复方贝母散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前炎症因子的表达规律,揭示心肌梗死后抑郁发生的机制,为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治疗提供药物作用的靶点。方法采用手术法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用前炎症细胞抑制剂己酮可可碱腹腔注射进行治疗,采用蔗糖水消耗实验,自发行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检测大鼠血清和脑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变化。结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蔗糖水消耗量,及活动总路程、站立时间、活动总时间、游泳时间和挣扎时间减少,不动时间增多,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结论心肌梗死后大鼠出现活动度下降,快感缺乏,产生绝望行为以及血浆内和脑内炎症因子升高,在使用己酮可可碱后其行为活动度升高及绝望行为减缓,血浆内和脑内炎症因子下降,提示阻断炎症反应过程,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抑郁状态,提示炎症反应可能是心梗后抑郁发生的可能机制。

  • 标签: 心肌梗死 抑郁 炎症反应 前炎症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