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论述偏头痛急性期的危害及针刺的镇痛疗效、取穴特点、针刺方法和作用机制,提出相关问题,思考解答并提出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三叉神经分布区、枕神经分布区、脊神经分布区)穴位针刺镇痛效应神经通路的相对特异性假说,分析假说不足之处。

  • 标签: 偏头痛 三叉神经血管机制 神经解剖通路 针刺效应
  • 简介:艾灸是许多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其起效基础是艾灸燃烧产生的局部热刺激。本文通过回顾近几年的文献,总结局部热刺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并进行分析,以期帮助理解艾灸的温通效应。本文阐述热刺激产生的局部、远部、全身效应,并且讨论其影响因素,以帮助理解艾灸的效应原理。

  • 标签: 艾灸 原理 局部热刺激 生物学效应
  • 简介:干针是针灸的一种,因此,干针的从业人员必须遵守FDA和各州针灸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针灸的执业法律,包含了对执业人员基本的针灸教育要求。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从事针灸的三大类从业人员的针灸教育和培训背景。研究显示,执照针灸师在申请执照之前,必须在美国教育部授权的认证机构(如ACAOM)认证过的学校或课程班里学习至少1905学时。西医医师,也就是西医针灸师,需要在美国医疗针灸董事局(ABMA)认可的针灸培训机构中学习至少300学时,并有500例临床针灸治案记录,才能得到医疗针灸的认可证书。而一些物理治疗师在周末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干针的名义只接受20—30小时的针灸培训,从而涉足针灸,这种针灸教育背景显然存在严重不足。为了公众安全起见,理疗师应该在教育部认可的针灸学校或课程班接受正规的针灸教育,然后才能从事针灸。

  • 标签: 针灸 干针 理疗 法律范畴 教育
  • 简介:当今针灸临床辨证治的现状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担忧,日本国针灸同行指出临床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应引起同行业人士足够的重视。应日方的几点提问,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某些看法。所谓“辨证治”是在临床“理、法、方、穴、术”科学有序的具体运用中得以体现的。但要达到有效提高针灸疗效的目的,需在临床技能、作用规律、适应病证、影响因素等诸方面多下功夫。

  • 标签: 辨证论治 针灸疗法刺法 配穴法 中医基础理论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体表肌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腧穴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方法: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先后进行3种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A组(远部取穴组:昆仑、后溪);B组(近部取穴组:风池、天柱);C组(远近取穴组:昆仑、后溪、风池、天柱),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侧斜方肌体表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平均振幅值,测量肌电积分(integratedelectromyography,IEMG)及肌电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均值,计算肌电振幅变化率,组内比较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前后对体表肌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组间比较各组针刺后差异。结果:组内针刺前后比较,A、B、C组的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针刺后比较,A、B、C组针刺后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能够提高IEMG、RMS,降低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电振幅变化率,增强颈椎稳定性和肌纤维的主动收缩能力,改善颈部前屈的耐疲劳性;而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与取穴的远近、取穴数目的多少无关。

  • 标签: 腧穴配伍 颈型颈椎病 体表肌电
  • 简介: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指针对具有相同病机的不同疾病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对针刺长强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了中医的经络、腧穴远治作用、阴阳及西医的信号通路、生物全息律等理论,对针刺长强穴治疗多种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拓宽针刺长强穴的适用范围。

  • 标签: 针刺 长强穴 认知障碍 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