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G针麻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麻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 标签: 针药复合麻醉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T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讨心理因素与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关系。方法:观察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针刺治疗前采用自制的信任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针灸疗效的信任程度;以直观模拟标尺法(VAS)让患者评估针刺时的紧张度;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评估患者的个性特征。记录针刺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来评估疗效。对心理因素与痛经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典型相关的分析方法。结果:治疗后痛经程度分级、疼痛程度分值、疼痛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人格因素中的恃强性(r=0.6797)、紧张性(r=-0.5906)与疗效指标中的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值(r=0.9042)的标准化系数最大;心理因素指标与痛经疗效的典型变量之间的整体相关系数均偏低。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与患者人格因素中的恃强性和紧张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心理因素在针刺治疗过程中不起主导作用。

  • 标签: 心理因素 原发性痛经 得气 针刺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