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与药物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60例患者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两组,组(80例)采用火治疗,取阿是穴(选取疼痛部位椎体棘突为中心点);西药组(80例)采用药物治疗.口服萘丁关酮胶囊。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4周判定疗效。结果:组总有效率为96.3%,西药组为6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火针 棘上韧带 劳损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分期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肩周炎患者在疼痛期给予浮配合理疗治疗,粘连期给予刀、手法治疗,恢复期给予适宜的功能锻炼。7d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急性期总有效率为100%(38/38),粘连期为93.5%(29/31),恢复期为100%(21/21);治疗后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局部形态都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浮为主综合疗法分期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肩周炎 分期治疗 针刀 浮针 手法 功能锻炼
  • 简介:贺氏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是贺氏“三通法”之一。贺老在7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创立了“病多气滞”“以血行气”的理论,基于此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三棱放血的独特手法,并将三棱治法进行归类,拓展应用,使三棱的应用范围扩大到150余个病种。此外贺老独特的三棱放血疗法,还为后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泛的发展空间。

  • 标签: 贺普仁 三棱针 刺血疗法 名家经验
  • 作者: 刘春香
  • 学科: 医药卫生 > 针灸推拿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7期
  • 机构:三台县建平镇中心卫生院,四川 绵阳 621000
  • 简介: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难免因疲劳、外力、风寒等多种原因而产生颈肩腰腿痛的症状,这些症状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却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相当麻烦的干扰。目前,西医对于颈肩腰腿痛的发生原因尚没有明显的定论,有些疼痛甚至使用CT与磁共振等检查手段都难以查出病因。因此,在对颈肩腰腿痛患者的治疗当中,我国传统中医针灸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在传统针灸技法下发展出的“手三”“足三”对大部分颈肩腰腿痛都有着良好的疗效。

  • 标签: 颈肩腰腿痛;针灸;手三针;足三针
  • 简介:是针刺、艾灸等刺激在头部分布的经络腧穴,以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其理论基础目前比较成熟的有经络学说、大脑功能定位原理和全息生物学原理。笔者在临床上,或单用,或配合体、灸法等,不仅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症,还可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以及皮质一内脏功能失调的治疗,疗效显著。本文列举了尿失禁、失明、口水过多3个病案,运用头同时配合体和各种针刺手法有助于提高疗效。

  • 标签: 头针 头针疗法 针灸 临床 气血运行
  • 简介:是针灸的一种,因此,干的从业人员必须遵守FDA和各州针灸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针灸的执业法律,包含了对执业人员基本的针灸教育要求。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从事针灸的三大类从业人员的针灸教育和培训背景。研究显示,执照针灸师在申请执照之前,必须在美国教育部授权的认证机构(如ACAOM)认证过的学校或课程班里学习至少1905学时。西医医师,也就是西医针灸师,需要在美国医疗针灸董事局(ABMA)认可的针灸培训机构中学习至少300学时,并有500例临床针灸治案记录,才能得到医疗针灸的认可证书。而一些物理治疗师在周末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干的名义只接受20—30小时的针灸培训,从而涉足针灸,这种针灸教育背景显然存在严重不足。为了公众安全起见,理疗师应该在教育部认可的针灸学校或课程班接受正规的针灸教育,然后才能从事针灸。

  • 标签: 针灸 干针 理疗 法律范畴 教育
  • 简介:近年来在西方崛起的干疗法,以其不用经络学说作指导(去经络化)为主要理由,宣称自己不是针灸(去针灸化),其操作者无须接受针灸师所需要的必要训练。本文驳斥了这种错误认识。我们首先回顾海内外列次针灸热中“去经络化”现象的不同内涵,在认可其对于推广针灸的正面作用的同时,明确指出“去经络化”不等同于“去针灸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针灸的定义,干疗法与其他多种新疗法一样,尽管具有“去经络化”的特征,但都属于针灸的范畴。干不过是现代针灸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激痛点针灸。这不仅是因为干所刺激的体表位置——激痛点本来就是针灸穴位的一种,而且包括具在内的干技术与传统的针灸技术无异,此外,干的机制与针灸机制完全相同,干现代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都离不开针灸的临床试验与实验研究。虽然干针对激痛点刺激的研究成果也强化了现代针灸重视刺激反映点的认识并丰富了相关经验,但干与经络体系的完全切割,使它失去了传承千年的针灸理论与宝贵经验的支撑,导致它目前的临床应用具有明显的缺陷。

  • 标签: 干针 激痛点 针灸 去经络化 去针灸化
  • 简介:目的:比较头、梅花叩刺头部区域结合语言训练和单纯语言训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缺血性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语言训练基础上,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行针刺治疗,出后,在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曲鬓穴和悬厘穴连线四线围定区域,用梅花轻叩2~3遍。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计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失语检查法各亚项评分。结果:两组在治疗后信息量、流利性、复述、词命名、颜色命名、反应命名、回答是否题、听辨认、执行指令各亚项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梅花叩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疗效显著,其效果优于单纯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

  • 标签: 失语 缺血性中风 梅花针疗法 头针
  • 简介:目的:比较浮疗法和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浮组采用浮治疗;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穴取肩髑、天宗、阿是穴等,两组均配合功能锻炼。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及活动相关性疼痛评分(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受限度及综合评分。结果:浮组基本痊愈率为27.3%、总有效率为97.0%,温针灸组分别为6.1%、75.8%,浮组疗效优于温针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ROM受限度及综合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1);浮组对VAS、ROM受限度及综合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温针灸组(P〈0.001)。结论:浮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较为显著,操作简便,依从性较好。

  • 标签: 肩关节周围炎 浮针 温针
  • 简介:笔者研究了“干”的操作,回顾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针灸文献,发现“干”与中国传统针灸刺法中的齐刺、浮刺、合谷刺、围刺法等十分相像;即使是在中国现代,在“干”发明的先后,也诞生了一些独特的疗法,如阿是穴斜刺疗法、银质疗法、浮疗法、长圆疗法等。由此可以看出,“干疗法其实是中国传统针灸在国际化传播中的一种分化。中国传统针灸在西方的传播是“干疗法发明的基础,“干疗法则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针灸。

  • 标签: 干针 齐刺 浮刺 合谷刺 围刺法 阿是穴斜刺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头为主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计算机交叉检索1999年至2014年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龙源电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头治疗小儿脑瘫的相关文献,通过循证医学和文献计量方法,运用RevMan5.2统计软件,对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进行系统质量评价与综合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合计检索到234篇文献,最终纳入7篇。所入选文献共796例病例,其中治疗组416例,对照组380例,治疗组总有效例数378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281例,总有效率为73.9%。可认为头针对小儿脑瘫的治疗结果增加了17%的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OR为0.16,95%CI为(0.11,0.21),合并效应检验Z=6.27,P〈0.01,表明本次纳入的多个研究的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为主的综合疗法的总有效率高于现代医学综合康复疗法,可广泛应用于于临床。但由于国内发表的关于头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章质量普遍偏低等原因,致所纳入的文献量偏少,故更加确凿有力的证据尚需更多高质量的文献来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针灸 脑瘫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经过眼针双肾、膀胱、下焦穴和体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鹤顶穴连续治疗10次,疼痛消失,观察随访1月未见膝痛。眼针、体合用,治疗膝关节炎可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眼针 体针
  • 简介:传统的时辰治疗最初出自《内经》,是以中国传统时期针灸治法为代表,以阴阳五行、日时干支、经络气血流注学说为基石,利用及时取穴到达治愈病症的目的。一般分为子午流注纳甲法,子午流注纳子法,灵龟八法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在诊断病情时获得独特的效果,是中医学传统时期医术的精髓。但这些年来,部分研究者也对传统时期针灸治疗的使用价值进行了检验,从而证明了其临床效果。

  • 标签: 传统时间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简介:TheInauguralMeetingandFirstinternationalAcademicConferenceofSpecialtyCommitteeofI-ChingNavelAcupuncturewasheldonOctober22~23of2016inBeijing.Dr.QIYong,theinventorofNavelAcupuncture,waselectedchairmanoftheSpecialtyCommittee.

  • 标签: 英语 阅读 理解 针灸
  • 简介:目的:观察磁针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痉挛性斜颈的患者采用穴位磁场疗法针刺风池、大椎、身柱等穴。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3列,无效2例,治愈率30%,总有效率90%。结论:穴位磁场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穴位磁场疗法 磁针 针刺
  • 简介:目的:探寻治疗肩周炎的较佳疗法。方法:按随机、对照、单盲法的研究原则,将174例患者随机分为用毫针组(56例)、电针组(57例)和温针灸组(61例)。3组均穴取肩前、肩髃、肩髎、臑俞、外关、合谷,分别行毫针、电针和温针灸疗法,均留30min。治疗均为隔日1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并于每次治疗前后测量、记录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和活动度评分。结果:电针组、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53/57)和95.1%(58/61),均高于毫针组的78.6%(44/56)(均P〈0.01),而电针组与温针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电针组疼痛下降指数(4.28±0.22)、温针灸组疼痛下降指数(3.74±0.17)均明显大于毫针组(2.78±0.18,均P〈0.01),而电针组也大于温针灸组(P〈0.05);温针灸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值(76.92±5.53)和电针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值(60.37±3.80)均大于毫针组(42.50±3.67,均P〈0.01),而温针灸组也大于电针组(P〈0.01)。各组1疗程治疗后肩关节疼痛下降指数和活动度改善评分均大于自身初次治疗后之值(均P〈0.01)。结论:3种针灸疗法对肩周炎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电针和温针灸的疗效要优于毫针针刺。3种疗法均能较明显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但以电针镇痛效应最佳,以温针灸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最佳。在选穴相同、病情相似的情况下,临床疗效的改善程度主要取决于疗法及治疗次数。

  • 标签: 肩周炎 不同针灸疗法 疗效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3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服用格列齐特80mg/d控制血糖,口服腺苷辅酶B12片0.75mg,以改善神经系统营养;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双侧胰俞穴,两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疗效及空腹血糖、空腹尿糖、血脂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7.3%。针刺组空腹血糖G、空腹尿糖GLU、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加药物能较好地改善早、中期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谢紊乱,具有降低和稳定血糖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神经病变 针刺疗法 胰俞穴
  • 简介:《内经》九的出现为后世具及刺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后世针灸临床并未真正实现九的应用。员利为九之一,本文以员利为例,介绍陈立新先生遵于《内经》,挖掘复原九具及诊治规律的探索。详述基于《内经》的员利形、针法及临床运用。

  • 标签: 九针 员利针 立新七针 复原 筋痹
  • 简介: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36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6vsPC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ST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4vsCV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CV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感和产生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36较ST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36较CV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4较CV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针感强度
  • 简介: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经筋刺法、理筋手法、动力灸疗法治疗78例确诊为KOA的患者,并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评价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显效28例(35.8%),好转45例(57.8%),总有效率为93.6%。结论:采用三联外治法(经筋刺法+理筋手法+动力灸)治疗KOA有相互促进协同效果,证实了三联疗法是治疗KOA有效的综合疗法之一。

  • 标签: 经筋刺法 动力灸 理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