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舌咽局部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舌咽局部深刺法,先快速点刺舌面(以舌瘫侧为主)、舌下金津、玉液,次取75mm长度毫针点刺患侧咽后壁约3-4次后快速出针。再取廉泉穴,以75mm长度毫针向舌根方向直刺,针刺得气后,向舌根方向推进留针,深度约60-70mm,此时可令患者做吞咽动作,有障碍感但不疼痛为度,留针30min,期间施捻转补法2次。以上操作每日1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进入第2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第2周及第4周结束后各评价1次。结果:治疗初期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5.08±2.28分,采用舌咽局部深刺法治疗第2周后评分为4.56±2.32分,总有效率为89.4%,第4周后评分为2.80±2.12分,总有效率为95.3%,治疗2周、4周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舌咽局部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吞咽障碍 中风 针刺疗法 针刺深度
  • 简介:目的: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寻找更好的方法。方法:将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A组,58例)和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组(B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内科基础治疗,A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选用局部穴位:金津、玉液、风池、翳风、廉泉、完骨,B组给予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治疗:风池透风府,翳风、翳明、哑门、天容、天窗、廉泉采用平补平泻,金津、玉液采用点刺放血1~2mL,同时使用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输出特定的脉冲电流(50~100Hz)对喉颈部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每日治疗2次,每次30min,治疗2周结束后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为91.4%,A组的总有效率为75.8%。B组与A组总有效率比较,χ^2=5.232,P〈0.05。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 标签: 中风 吞咽障碍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 针刺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主穴为百会、四神聪、四白、风池、完骨、天柱、神门、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丰隆以“调神益智”,针刺结合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予尼莫地平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以MoCA量表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9.4%,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显效率为55.6%,总有效率为80.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前为20.23±4.67,治疗后为26.84±3.87;B组治疗前为19.82±3.56,治疗后为23.33±2.78,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长,且治疗组分数升高幅度(6.61±0.80)大于对照组(3.5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益智”针法结合尼莫地平片是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针药并用的疗效优于单纯服用尼莫地平。

  • 标签: 轻度认知障碍 脑梗死 针刺 尼莫地平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