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殷克敬教授选取背部太阳经反应点治疗痤疮经验。方法:在背部两侧肩胛骨内缘太阳经上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挑刺拔,每隔3天治疗1次,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对52例患者治疗观察两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96.2%。结论:应用经络别通理论治疗痤疮简便、取穴少、见效快,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痤疮 阳性反应点 挑刺拔罐
  • 简介:检索了近年来灸法治疗热证的实验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从灸法的退热、抗感染作用,对外周体液因子代谢、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总结治热证的作用机制,为“热证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热证可灸” 艾灸 热证 综述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放血配合雷火治疗梅核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梅核气患者采用双侧肝俞穴点刺放血,雷火条悬膻中、中脘穴治疗,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6例治愈,4例有效,治愈率80%,有效率100%。结论:穴位放血配合雷火治疗梅核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梅核气 穴位放血 雷火灸
  • 简介:从拔疗法的世界发展历史及全球最新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发现拔疗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地区早有拔疗法的记载,一直广泛应用至今,而且传播到了欧洲、美国等现代发达国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拔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的共同财富。

  • 标签: 拔罐 刺血拔罐 传统医学
  • 简介:目的:探讨热敏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热敏治疗36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热敏患者长强、次髎、腰俞和肛周局部,每腧穴艾灸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22例治愈,11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为6.1±1.52,治疗后为1.63±1.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热敏能改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 标签: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灸法 热敏灸
  • 简介: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经筋刺法、理筋手法、动力疗法治疗78例确诊为KOA的患者,并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评价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显效28例(35.8%),好转45例(57.8%),总有效率为93.6%。结论:采用三联外治法(经筋刺法+理筋手法+动力)治疗KOA有相互促进协同效果,证实了三联疗法是治疗KOA有效的综合疗法之一。

  • 标签: 经筋刺法 动力灸 理筋手法
  • 简介:目的:观察化脓治疗早期无症状HI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HIV感染者予足三里、悬钟、关元化脓治疗,疗程半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CD4+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化脓治疗后感染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CD4+细胞计数、生存质量均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化脓可显著改善HIV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或稳定CD4+细胞水平,提高感染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HIV感染 化脓灸 针灸效应
  • 简介:目的:比较薄棉结合梅花针叩刺与西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薄棉组(40例)和西药组(40例)。薄棉组给予疱疹表面薄如蝉翼棉花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西药组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25g,每日一次,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3-5次/日,均5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镇痛效果和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薄棉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西药组总有效率80.0%(32/4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痊愈病例中疗程比较显示,薄棉组1个疗程的痊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薄棉组在疼痛显效时间、完全止痛时间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薄棉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薄棉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 标签: 薄棉灸 梅花针叩刺 带状疱疹 阿昔洛韦 后遗神经痛 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三伏铺治疗胃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胃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于2012、2013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行铺治疗。将已制备的姜泥饼覆盖穴区,再将一长条三角艾炷铺放在姜泥饼正上方,点燃三角艾炷的上角开始施。先在上腹部中皖穴区(以任脉为中线,区域涵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穴,以及足少阴'肾经的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穴)行2壮铺,再在背部胸脊下穴区(位于背部,以督脉为中线,区域涵盖筋缩、中枢、脊中、悬枢穴,以及胸9-12段、腰1段夹脊穴)行2壮铺,完成1次治疗约需40min。每年治疗3次,共6次。全部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14例患者中,近期临床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9%。结论:三伏天铺治疗胃寒型慢性胃炎有较好疗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寒 三伏天 铺灸
  • 简介:目的:观察热敏疗法与针刺疗法治疗爱尔兰人椎间盘源性腰痛(寒湿痹证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2例病人随机分成热敏组(43例)和针刺组(39例),热敏组在腰骶部相应部位寻找热敏点,然后在热敏点施,使感传导,到感传导结束后治疗结束,如果不出现感,就在相应痛点施30min;针刺组取相应的华佗夹脊、背俞穴及委中进行针刺,配穴为环跳、风市、阳陵泉、秩边等,针刺后在腰部加神灯照射,留针30min。每周治疗2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热敏组,临床治愈19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有效率90.7%(39/43)。针刺组,临床治愈9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有效率87.2%(34/39)。两组间临床治愈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组优于针刺组。结论:热敏疗法治疗爱尔兰人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 标签: 椎间盘源性腰痛 针刺疗法 热敏灸疗法
  • 简介:目的:比较针刺加热敏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加组(32例)和针刺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均取天枢、足三里、公孙等穴,针加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条悬热敏化腧穴治疗,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加组愈显率为87.5%(28/32),针刺组愈显率为37.5%(12/32),针加组优于针刺组(P〈0.01)。针加组对各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 标签: 热敏化腧穴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热敏灸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百会温结合透穴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A组)采用百会温结合透穴针刺;对照组(B组)仅采用透穴针刺而不用百会温,疗程均为30天,观察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A组)在H-B功能分级变化、临床症状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温结合透穴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顽固性面瘫 温灸盒 百会 透穴针刺
  • 简介:对进与electroacupuncture(EA)和温暖的艾灸包括地对待的尖锐痛风的关节炎上的效果的探查客观。70个盒子被使随机化进治疗组(48个盒子)的方法,在哪个EA+warming艾灸被使用;并且控制了组(22个盒子),在哪个,用番红花作原料而制成的植物盐基为口头的管理被规定。在在处理的1个功课处理以后的统计结果组织的结果:28个盒子被治好(58.33%),改进的18个盒子(37.50%)和全部的有效的率是95.83%。在控制的组:12个盒子(54.55%)被治好,改进的8个盒子(36.36%)和全部的有效的率是90.91%。二个组的治疗学的效果是基本上一致的,没有重要不同(P>0.05)。但是,有关到副作用,在与EA+warming对待的组没有任何有毒的副作用艾灸,和在与用番红花作原料而制成的植物盐基对待的组的出现率是40.91%。没有任何副作用,结论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艾灸完成好治疗学的效果。

  • 标签: 电针 艾条温和灸 综合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 简介:目的:评价齐刺法结合雷火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期更好地推广应用于临床方法:将98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选取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膝阳关,针刺40min后各穴进行雷火20min。对照组只针刺,不进行雷火。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两组均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僵硬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有效率为93.9%(46/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5/4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关节僵硬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齐刺法结合雷火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有效,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为一种更佳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膝关节炎 齐刺法 雷火灸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热敏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方法:检索CNKI、CBM、VIP、WanFangData,Pubmed和CochraneLibrary查找有关热敏疗法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研究,共1008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6,1.21),Z=3.54,P=0.0004],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52,2.13),Z=6.82,P<0.00001],治疗组简式McGill疼痛指数(SF-MPQ)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4,95%CI(-6.38,-2.50),Z=4.49,P<0.00001],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6,95%CI(-0.50,-0.23),Z=5.42,P<0.00001]、治疗组白介素-6(IL-6)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7.32,95%CI(-11.49,-3.14),Z=3.44,P=0.0006]。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提示,热敏或针刺联合热敏疗法治疗CSR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传统悬疗法,从而为当前CSR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热-敏感的艾灸 颈椎 spondylotic 神经根病变 (CSR) 系统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拔发泡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随机分为针刺拔发泡疗法组(A)和针刺拔不发泡组(B),两组均为1日1次,10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其总有效率。结果:针刺拔发泡疗法与针刺拔不发泡法组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82%(45/55)vs18.18%(10/55),P〈0.01],针刺拔发泡疗法与针刺拔不发泡法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36%(53/55)vs69.09%(38/55),P〈0.05]。结论:针刺拔发泡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拔不发泡。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刺法 拔罐法 发泡法
  • 简介:目的:观察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组(A组)及电针组(B组),各65例。B组选取合谷、太冲、支沟、曲池、足三里等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治疗,A组采用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回访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llP〈0.05)。A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8.5%(25/65)和98.5%(64/65),B组分别为30.8%(20/65)和78.5%(51/65),经Ridit分析,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 标签: 浮针 激光 刺络拔罐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麦粒扶正祛邪的临床疗效,探索麦粒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医科及肿瘤科的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7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基础化疗组(A组)及基础化疗加麦粒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基础化疗,麦粒组患者还要接受在双侧足三里穴上施以麦粒,每天1次,每次7壮,治疗持续20天。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运用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化疗后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患者IL-12的表达较化疗前明显降低,经麦粒辅助治疗两疗程后,B组化疗患者的IL-12表达水平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能增强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促进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实现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效应。

  • 标签: 麦粒灸疗法 恶性肿瘤 化疗 IL-12
  • 简介:目的:观察刺络拔结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患者的疗效。方法:6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贴组(31例)与电针组(30例),穴贴组在项背、肩胛骨脊柱旁两侧采用刺络拔结合阿是穴穴位贴敷治疗,电针组在夹脊、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后溪、大椎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总体症状体征积分与总体疗效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穴贴组:9.96±2.02vs15.87±1.84,P〈0.05;电针组:10.02±1.76vs13.59±1.52,P〈0.05),穴贴组积分改善较电针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穴贴组为5.91±1.95,电针组为3.53±1.68,P〈0.05),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3.6%(29/31),亦优于电针组的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结合穴位敷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患者有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刺络拔罐 穴位敷贴 青年患者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