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寻找银花(LoniceraconfusaDC.)药效物质物基础,全面评价金银花类药材的质量.方法:应用多种柱层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利用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从银花中分离得到4个酚酸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咖啡酸(caffeicacid)(Ⅰ),绿原酸(chlorogeniccacid)(Ⅱ),绿原酸甲酯(methylchlorogenate)(Ⅲ)和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5-O-caffeoylquinicacidbutylester)(Ⅳ).结论:化合物IV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它均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山银花 酚酸类 化学成分 咖啡酸 绿原酸甲酯 绿原
  • 简介:目的:明确为害牵牛的叶部病害的病原菌,为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牵牛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该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结论:该病原菌危害牵牛造成其叶部病害,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 标签: 山牵牛 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病原鉴定
  • 简介:进入6月份南疆大地开始进入炎热夏天,气温在不断升高。而中药材市场交投仍较活跃,但销势比前月稍有降温,无论销快价升或畅销价坚品种,数量上有所减少,而销迟价跌品种相应增加。

  • 标签: 山银花 上市 肉桂 中药材市场 品种 夏天
  • 简介:姜是贵州少数民族习用的常用药,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艳姜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均有较好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民族地区特色药用植物。本文对近年来艳姜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艳山姜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 简介:以生物技术(BT)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组学”研究技术、基因工程以及生物转化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鉴定、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筛选以及海洋药物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本文就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以及海洋天然活性产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合相关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介绍,并就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

  • 标签: 现代生物技术 海洋生物资源 天然产物 应用
  • 简介: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HPAs)与不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紫菀类药材(橐吾属植物)进行鉴别.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9种不同基源的紫菀类药材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对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通过提取、扩增和测序,得到了9种橐吾属植物的nrDNAITS区间序列,统计分析结果得到了9种植物的遗传距离和转换、颠换数,分支分类结果得到了系统树.结论:9种橐吾属植物nrDNAITS区间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了两类紫菀类药材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两类药材鉴别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吡咯里西啶 生物碱 山紫菀 中药材 分子鉴别 植物药
  • 简介:目的:对条叶龙胆根和根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针对性地获得酮类化合物,采用ESI-MS和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植物中获得9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acremoxanthoneD(1),sporormielloside(2),artomandin(3),oliganthaxanthoneA(4),oliganthaxanthoneB(5),pinetoxanthone(6),polyhongkongenosideA(7),1,5-dihydroxy-2,3,4-trimethoxyxanthone(8)和bannaxanthoneI(9)。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1,2,5和9能抑制脂多糖所致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IC50值分别为10.8、5.7、12.5、6.8μmol·L^-1。结论:化合物1~9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条叶龙胆 酮类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 简介:创新药物研究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药物分子设计和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而研发创新药物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天然产物特有的化学结构复杂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奠定了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先导物进而研发创新药物的成功几率.据统计,1982~2002年间全球上市1000多种小分子药品中,55%系来自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其中6%直接为天然产物.另有报告世界畅销的25种药品中,12种为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我国50年来研究成功的新药90%以上系与天然产物有关.由此可见创新药物与天然产物的关系密不可分,显示从天然产物研发创新药物的潜能十分巨大.

  • 标签: 创新药物研究 天然产物 研究开发 药物分子设计 生物活性 先导化合物
  • 简介:微生物在药物的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性、活性广泛性和临床有效性,其中许多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微生物产生的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强和效率高的优点,也成功地应用于甾体药物和手性药物的合成中,部分酶蛋白也直接成为治疗药物。微生物对药物开发的贡献巨大,仍然值得进一步发掘其潜力.

  • 标签: 微生物药物 生物转化
  • 简介:近三十年研究结果表明,丰富的海洋生物存在大量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的代谢产物,并表现出显著的生物活性,这是陆地生物无可比拟的,也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潜在巨大的新药来源的宝库已成为一种共识。多年来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艾滋病和神经疾病等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急待研发一批高效低毒的特效药物。从天然资源中寻找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仍然是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故加强从天然药用资源中发现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标签: 创新药物研究 海洋生物资源 结构多样性 生物活性 重大疾病 人类健康
  • 简介:目的:研究短葶麦冬水提物((Lm-a)、总皂苷(Lm-s)及主要成分Lm-3的抗炎活性,为其临床应用于治疗炎性疾病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或组胺诱导小鼠足跖肿胀模型,评价Lm-a,Lm-s和Lm-3灌胃给药的体内抗炎活性;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或佛波酯(PMA)诱导的髓样白血病细胞(HL-60)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黏附模型,考察Lm-3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单次灌胃给予Lm-a(336和672mg·kg^-1)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Lm-s和Lm-3(23.2和4.6mg·kg^-1,相当于Lm-a672mg·kg^-1)对上述炎症模型显示相似的抗炎活性;相当于短亭麦冬4g·kg^-1生药量的Lm-a、Lm-s及Lm-3均明显抑制组胺致小鼠足跖肿胀;Lm-3(0.01、0.1和1μmol·L^-1)体外显著抑制TNF-α或PMA诱导的HL-60与ECV304细胞的粘附作用,提示其抗炎机制可能与调节蛋白激酶C通路等有关。结论:短葶麦冬具有显著体内外抗炎活性,其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为总皂苷和Lm-3,为其临床应用于治疗炎性疾病提供药理学依据。

  • 标签: 短葶山麦冬 总皂苷 抗炎 细胞粘附
  • 简介: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胰岛素、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0例Wagner3级糖尿病足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莨菪碱及抗生素进行局部换药,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胰岛素、莨菪碱及抗生素进行局部换药。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可见患者血流变性和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提高对糖尿病足治疗的疗效。

  • 标签: 糖尿病足 丹红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 简介:“四大南药”主要指槟榔、砂仁、益智、巴戟天,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笔者主要从“四大南药”的资源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现状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同时针对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四大南药”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四大南药 资源分布 开发利用 现状 对策
  • 简介:本文对白及资源与生态环境、种苗繁育与栽培技术、化学成分与活性分析、产业综合利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此促进白及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与产业规模化发展。

  • 标签: 白及 资源 长产业链
  • 简介: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代谢产物极为复杂多样,是发现与研制新药的丰富来源。在20世纪,青霉素以及随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是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控制与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肿瘤抗生素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环孢菌素作为免疫抑制药以及洛伐他汀类作为血脂调节药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药物研制的领域。近年来从微生物产物中仍持续发现为数众多的新活性物质,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以及作用于心血管和免疫系统和其他药理活性物质,其中有的可能成为先导化合物,有的可能成为新药。

  • 标签: 创新药物 微生物 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抗生素 新活性物质 代谢产物
  • 简介:目的:研究参银复智制剂对拟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大鼠海马CA1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反复夹闭再通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作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30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2.32g,1.16g,0.58g生药/ml的参银复智混悬液1ml/100g,阳性药物组灌胃0.024mg成药/ml喜得镇混悬液1ml/100g。通过苏木素-伊红和刚果红染色比较使用大、中、小剂量参银复智制剂治疗后的海马CA1细胞形态学改变和细胞数目及淀粉样蛋白沉淀情况,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海马CA1锥体细胞数明显减少,其顶树突缩短甚至消失,淀粉样蛋白沉积明显,应用参银复智制剂能减轻海马CA1的损伤。参银复智制剂大、中剂量组的细胞数量和淀粉样蛋白沉淀与小剂量组相比有明显改善。Westernblot检测发现,参银复智大、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血管痴呆模型大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β-siteamyloidprecursorproteincleavingenzyme1,BACE1)、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oteinprecursor,APP),但对早老素1(presenilin1,PS1)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可明显提高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内肽酶(neprilysin,NEP)和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enzyme,IDE)的表达。结论:参银复智制剂能发挥血管痴呆型大鼠的海马CA1的保护作用,降低海马Aβ的沉积,这可能是其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重要机制。

  • 标签: 参银复智 血管性痴呆 海马CA1
  • 简介:日前,以“产学研联合,促进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为主题的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在海口隆重召开。会上,36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药材生产保护性发展、药用植物种质鉴别、海南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在会上作专题发言,他们发表的学术观点和创新的思维,让与会代表收获颇丰。

  • 标签: 药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开发 学术研讨会 植物药 学术成果 中药材生产